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概述厚朴麻黄汤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其药物组成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因其条文叙证过简,给临床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也各有心得。2 历代医家论述2 1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以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三味,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以戢心火而安胃。2 2 黄竹斋《金匮要略集注》:此方即小青龙汤之变方,治表邪不除而水寒射肺,乃表里寒…  相似文献   

2.
22.太阳病篇中喘症可见于哪些汤证?怎样辨证施治? 答:喘症可见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及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邪盛而正不虚,因表气受过盛的寒邪压抑,肺气失宣,故汗不得出而兼见气喘,喘而有力,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表实证。病位在表,宜麻黄汤开发腠理,祛邪安正。方中麻黄发汗宣肺,桂枝通阳能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利肺止喘,炙甘草和中顾胃,本方发汗力强,无须啜粥助汗,但仍  相似文献   

3.
小青龙汤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点明本方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药用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功在发汗解表、温化寒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兼能宣肺平喘,桂枝可化气行水;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佐以半夏辛温入里,可温化寒饮,降逆止呕;然恐麻黄、桂枝辛散耗气,干姜、细辛、半夏温燥伤津,故配伍五味子、白芍、甘草酸甘合用,使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防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诸药配伍,解表化饮相合,表里双解[1].现代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应用亦有不同.现笔者对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的4则病案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干姜、细辛、五味子治咳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治疗急慢性咳喘病,善用干姜(少用生姜)、细辛、五味子3味药物,在其所创的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方中,均巧施了姜、辛...  相似文献   

5.
结合《内经》经文,探讨中医临证治则。1、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发汗,利小便,但发汗之中还寓有宣通肺气之意,利小便之中还寓有温通气化之意。2、气虚者,肺虚也。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除其本身的功能低下,更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故治病时,亦须重肺气之宣降条达。3、肺阳虚。肺之阳气宣降通调是水液代谢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张仲景选甘草干姜汤以治“肺中冷”肺阳虚之肺痿证。4、寒湿与咳嗽。肺之咳嗽因于寒湿之邪尤为多见,张仲景治疗咳嗽痰饮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方中不乏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充分体现了治外感寒湿咳嗽“当以温药和之”之要旨。  相似文献   

6.
续命汤     
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穹穷一两,杏仁四十。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是宋代医家整理《金匮要略》时感到原书方剂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增补的内容。现在看来,本方证是肺癌的脑转移表现。麻黄汤宣肺降气,人参扶助正气,石膏、干姜两清寒热,当归、川芎养血润肺活血祛风,符合肺癌脑转移寒热胶  相似文献   

7.
肺主气 ,司呼吸 ,肺合皮毛 ,肺主肃降。任何有关肺脏之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肺热咳嗽、喘逆咳痰 ,不疏散表邪 ,不宣散肺郁皆不能取得好疗效。疏表药如荆芥、薄荷、桑叶、蝉衣、麻黄、苏叶、细辛 ,宣肺药如前胡、杏仁、桔梗、炒牛蒡子、生石膏、瓜蒌皮……。肺系疾病初起有表必疏表 ,佐肃降药枇杷叶、旋覆花、枳壳、厚朴、苏子。宜宣降同用 ,咳喘初期疏为主 ,降次之。降气必化痰 ,化寒痰用麻黄、半夏、干姜、厚朴、桔梗、白芥子 ;化热痰用贝母、知母、天花粉、胆南星、竹茹、竹沥、黛蛤散、海浮石、瓜蒌仁。清肺热 (气分 )以甘寒微辛为好…  相似文献   

8.
半夏厚朴汤 ,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由半夏一升 (9g) ,厚朴三两 (12 g) ,茯苓四两(12 g) ,干苏叶二两 (6 g) ,生姜五两 (9g) ,共 5味药所组成。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温四服 ,日三夜一服。主治气滞痰凝 ,咽中如有炙脔 (肉块 ) ,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 ,舌苔白滑 ,脉弦滑。方中半夏辛温体滑 ,化痰降逆 ;厚朴辛苦性温 ,行气散结 ;苏叶宣气开郁 ;茯苓渗利痰浊 ;生姜化痰散逆。共奏化痰降气 ,开郁散结之功。《金匮方歌括》元犀按云 :“方中半夏降逆气 ;厚朴解结气 ;茯苓消痰 ;尤妙以生姜通神明 ,助正祛邪 ;以紫苏之辛香 ,用散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汉代至民国著名医家治疗喘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医学典籍中共获得119条方剂,录入数据库并借助"中医辅助传承系统(V2. 5)"对证候、单药、对药、角药频次等进行深度研究。结果:喘证最常见证候为: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耗证;出现最多的药物是:甘草,杏仁,陈皮;出现最多的对药是: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陈皮-甘草;出现最多的角药是:甘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核心药物是陈皮,半夏,生姜,甘草,麻黄,杏仁;候选处方优选为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结论:喘证证候优先以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为适应证;药物使用可优选甘草,杏仁;对药可优选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角药优选麻黄-杏仁-甘草,半夏-陈皮-甘草;核心药物为麻黄,杏仁,陈皮,半夏,生姜,甘草;候选药物可优选竹茹-升麻-生地黄-玄参等药物。  相似文献   

10.
2.降肺气—肺气上逆降肺气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陈皮、半夏、厚朴、炙甘草、生姜、肉桂、当归)一降气平喘、温肺化痰。主要用治肺寒痰,阻之咳喘短气,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舌苔白腻或上实下虚之痰多喘咳证。近有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属肺寒痰阻或上实下虚者。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降气平喘、清肺化痰。主要用治肺热痰,阻之咳喘气急、痰黄而稠、舌苔黄、脉滑数,或兼有风寒外束者。  相似文献   

11.
正张仲景应用含苦杏仁汤文共计19方。剂量:最大剂量为半升(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小剂量为10个,最小剂量为一分(矾石丸:矾石三分、杏仁一分)。多数经方用量为20~70个(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相似文献   

12.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若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发散之剂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31 4首 ,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 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 ,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 ,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 ,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 ,君臣佐使作用不一 ,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 ,特作探讨如下。1 麻黄、石膏配伍的功效1 .1 宣畅肺气 ,清热平喘 主治表寒里热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 ,不可更…  相似文献   

14.
<正>小青龙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太阳伤寒证所用方剂,方药组成: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芍药三两、炙甘草半升,其证治为《伤寒论》第40条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即外寒内饮证。外感  相似文献   

15.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桅子鼓汤的"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积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63条及162条原文涵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风寒之邪由表传里(表邪尽)、化热(热不甚)羁肺、肺失宣肃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因病机;清透肺热治本因、宣降肺气治标症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喘"、"无大热"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治痰饮咳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方,有燥痰湿、涤饮邪、清邪热、养正气、畅气机、调升降等功能,适用于以呕、利、痞为主证者。本人常以之加减运用于痰饮咳喘证之寒热错杂者,疗效卓著。其加减法则为:虚而短气者倍参、枣;痰液清稀者倍干姜,加茯苓、细辛;咳而汗出或微盗汗者加白芍、五味;热结于下而便秘者加大黄;兼胁痛者加瓜蒌仁、紫苏梗;兼表证者去黄连,加麻黄、杏仁。现举近案一则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在儿科临床中,肺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我们临床所见,约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1.外邪束表型:(1)风寒:主证:发热恶寒,咳嗽气急,少汗,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由于风寒外袭而寒化者,治宜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咳嗽痰多者加姜半夏、象贝;纳呆作恶者,加橘皮、生姜;如有寒饮,喘咳气促,胸闷痰鸣,痰似白沫者,宜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姜半夏五味子).(2)风热:主证:发热微恶风,咳嗽不爽,有汗,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由于风邪外袭而热化者,治宜辛凉解表.方药:加减桑菊饮、银翘散(桑叶连翘银花桔梗牛蒡子杏仁淡豆豉黑山栀象贝母荆芥鲜芦根).2.实痰闭肺型:  相似文献   

19.
我院从1979年5月开设老慢支专科门诊以来,诊治了500多名病人,分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两型。其中许多病人过去长期服用氨茶碱和使用愈喘灵喷雾器,有的还曾用激素等药物来控制病情,但疗效不够理想。我们根据前人“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经典方剂,结合临床经验,以麻黄为主配制了几种不同型号的“咳喘合剂”,通过实践观察,其中3号方的疗效比较显著。“咳喘合剂3号”处方:麻黄12克、杏仁9克、石膏30克、陈皮15克、干姜6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半夏9克、小麦15克。根据支气管哮喘病的症状和表现,我们在临床应  相似文献   

20.
清肺排毒汤经临床实践证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有效方剂,由4个古代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具有极大的理论挖掘价值和传承价值。分析其4个经方的功效特点可知,麻杏石甘汤宣肃肺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在此基础上,推演其组方规律可知,麻黄、细辛2药升降相因、宣肃肺气,为君药;茯苓、猪苓、泽泻、山药、藿香、杏仁、桂枝、白术8药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为臣药;生姜、半夏、陈皮、枳实、射干、紫菀、款冬花、柴胡和胃降逆、利气祛痰,为佐助,石膏、黄芩清肺化痰降逆止咳,为反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清肺排毒汤组方配伍重在调节气机的升降浮沉,祛除寒湿瘀毒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