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患者内镜经鼻蝶术后相关激素水平变化,分析影响垂体功能低下的因素,指导其激素替代治疗.[方法]总结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至2013年内镜下经鼻蝶手术8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d3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及性腺轴相关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d3甲状腺轴及肾上腺轴激素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者共34例,占41.5%(34/82).高龄、术前存在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型、大型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比例较高,其中微腺瘤发生率为16.7%(2/12),大腺瘤45.7%(32/70),45例无功能腺瘤发生腺垂体功能减低者16例,占35.5%.而术后腺垂体功能低下发生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垂体腺瘤术后垂体相关各项激素水平较术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前高龄、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及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术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可能性较高,合理的激素替代疗法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垂体微腺瘤是指发生于腺垂体、直径小于1cm的腺瘤.临床所见的垂体微腺瘤绝大部分为功能性腺瘤,其中以泌乳素瘤最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生长激素瘤、促皮质激素瘤、促性腺激素瘤、促甲状腺激素瘤及多激素混合腺瘤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垂体大腺瘤患者在T1加权MR像上垂体后叶高信号的显现率及其定位,以指导外科手术。材料和方法:回顾6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患者,术前作MR T1加权成像,包括无功能腺瘤23例,多功能腺瘤13例,泌乳素瘤15例,卵泡生成素瘤8例,生长素瘤6例,促黄体生成素瘤3例,促甲状腺素瘤1例。肿瘤高度大于20mm者54例,为A组,小于或等于20mm者15例,为B组。结果:69例垂体大腺瘤中,T1加权像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为35例(50.72%),其中A组显示23例(42.59%),B组显示12例(8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597,P<0.01)。其高信号位于鞍外在A组为23例(69.57%),高信号位于鞍内在B组为11例(91.67%)。结论:在垂体大腺瘤患者MR T1加权像上垂体后叶高信号的显示有助于指导外科手术,在较小的垂体瘤,高信号的显示率要高于较大的垂体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手术前后垂体功能变化特征,探讨影响因素,总结管理经验。方法 2011年-2014年10月,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35例垂体瘤,对比垂体功能变化情况,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术后6例垂体功能减退,1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8例术前正常),15例肾上腺轴功能不全(7例正常),6例尿崩(术前排尿均正常);术前、术后首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TSH、TT4、FT4、ACTH8am、COR8am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功能恢复57.14%,恢复者侵袭性比重、年龄、病程低于未恢复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瘤患者手术前后会发生垂体功能变化,与手术直接相关,部分患者需药物治疗,垂体功能异常变化与肿瘤侵袭性、患者年龄与病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并结合同期7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侵袭性腺瘤发生率(63.8%)明显高于微腺瘤和小腺瘤(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中的侵袭性腺瘤发生率分别为44.8%,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腺瘤中肿瘤卒中的发生率(22.6%)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5.1%);侵袭性腺瘤术后复发率(16.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3.8%);侵袭性腺瘤的手术全切率(46.8%)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88.5%),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和病理学检查来综合判定.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治疗上应采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加强对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轻经蝶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内镜手术后视觉和内分泌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连续性方法调查我院垂体腺瘤经蝶窦内镜手术104例。术前和术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内分泌和视野评估,并与人口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腺瘤较大与术前内分泌不足(P < 0.001)和视野缺陷(P < 0.001)有关。术前内分泌功能正常腺瘤中,92.0%(43/47)垂体前叶功能得以维持;4例新出现垂体功能减退患者中,仅1例需长期补充激素。40例功能性肿瘤中,65.0%(26/40)术后未分泌过多。11例功能性肿瘤(11/40,27.5%)术后未根治。70.6%(12/17)的库欣氏病和73.3%(11/15)的肢端肥大症的激素得到控制。年龄较轻(P = 0.0014)、库欣氏病(P = 0.048)和功能性腺瘤(P = 0.028)可预测术后出现新的腺叶缺失。功能性腺瘤组织学可预测术后恢复正常内分泌功能(P = 0.012),而再次手术病例恢复正常内分泌功能可能性较小(P = 0.0009)、腺瘤体积较大(P= 0.004)和鞍上肿瘤(Hardy SS分级>1(P < 0.0001))术前视野缺损较多,而功能性腺瘤较少(P = 0.00007)。年龄较小(P= 0.0015)和发病时不完全位颞侧偏盲(P = 0.009)可预测术前视野缺损完全解决。结论 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安全有效疗法。几乎所有患者视野都会得到改善,尤其是年轻人和有不完全位颞部偏盲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对垂体瘤的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如下。1病因病理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累及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的10%~20%,以女性多见。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将该瘤分为功能性(75%)和无功能性(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依肿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径≤10mm和(大)腺瘤直径〉10mm]。垂体瘤通常生长缓慢,多数位于垂体内,没有纤维包膜,肉眼和镜下光观察,肿瘤边界可清楚或不清。  相似文献   

8.
丁黎  余蓉  辜德英 《上海护理》2020,20(1):56-58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此肿瘤以前叶的腺瘤占大多数。垂体瘤生长于重要功能区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瘤、下丘脑等重要结构。因此,垂体瘤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岀现并发症,如尿崩症、低钠血症、垂体功能低下等而垂体功能低下又可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增加患者甲状腺制剂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垂体瘤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与肿瘤的大小、侵袭性、质地及术后垂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的11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其中24例的垂体腺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AF的3种生物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B)和转胶蛋白(TAGLN)。根据术后激素水平将患者分为垂体功能减退组和垂体功能正常组;根据肿瘤质地将患者分为质地韧组和质地软组。分析TAF水平与肿瘤的大小、侵袭性、质地及术后垂体功能的关系。结果:(1)与垂体功能正常组相比,垂体功能减退组患者男性比例更高(P<0.001),年龄更大(P=0.043),肿瘤更大(P<0.001),Knosp分级更高(P=0.041),肿瘤质地韧性比例更高(P<0.001)。(2)与垂体功能正常组相比,垂体功能减退组患者垂体瘤中的α-SMA、PDGFRB和TAGLN阳性比例明显增高(均P<0.01);与质地软组相比,质地韧性组患者垂体瘤中的α-SMA、PDGFRB和TAGLN阳性比例明显增高(均P<0.01)。T...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的MRI表现与经蝶入路术中所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黎  雷霆  舒凯  薛德麟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18-1020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的MRI表现对判断肿瘤质地的意义 ,侵袭性腺瘤的判断 ,以及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例经蝶入路手术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MRI信号特点及手术情况。结果  138例T2 像为高信号 ,肿瘤质软 ;T2 像呈稍高信号 2 4例 ,质地中等 ;T2 像呈等、低信号 38例 ,肿瘤质韧。术中发现有侵袭征象 12 6例 ,病理报告显示 139例鞍底硬膜被肿瘤侵袭 ,5 2例蝶窦粘膜有肿瘤侵袭。手术全切除肿瘤 170例 ,次全切除 17例 ,部分切除 13例。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患者 ,98%术后得以改善 ;功能性腺瘤患者术后 95 %以上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MRI检查T2 像信号强度与垂体腺瘤的质地有关 ,显微镜下的侵袭性大多数在术中也可发现侵袭的征象 ;经蝶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 ,即使是巨大腺瘤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蝶假性包膜下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对术后垂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有完整随访记录的经鼻蝶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患者15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6例手术病例中,假性包膜103例(66.03%),男30例(29.13%),女73例(70.87%)。其中,术前基础皮质醇低下患者39例,手术后皮质醇恢复正常,术后3 d及3月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前皮质醇正常61例,手术前后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影像学检查,假性包膜组肿瘤全切率高于非假性包膜组(P0.05)。结论:基于假性包膜下的经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可以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促进垂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诱发的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使用ICIs后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的各类肿瘤患者,分析ICIs相关垂体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结果 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53.5%)、女性10例(43.5%),平均年龄(59.5±11.8)岁。ICIs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抗。23例患者均出现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均未出现中枢性尿崩症。累及垂体-甲状腺轴者3例(13.0%);甲状腺功能正常者11例(47.8%);出现ICIs相关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9例(39.1%)。累及垂体-性腺轴者4例(17.4%)。结论 ICIs相关垂体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部分累及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也可同时出现甲状腺腺体损伤,表明及时评估ICIs治疗中患者的垂体及靶腺功能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切除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术后MRI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判断PRL腺瘤患者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及评估预后。方法对18例垂体泌乳素性腺瘤患者的术前及肿瘤切除后泌乳素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对肿瘤切除后血清激素水平与术后MRI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切除后24小时及以后各时点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激素评定方法和MRI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一致性好。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切除术后早期连续动态血清PRL监测结果对判断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患者临床资料。垂体微腺瘤7例,大型垂体腺瘤18例,巨大型及复发性垂体腺瘤5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26例,唇下经鼻中隔蝶窦入路4例。结果术后早期(1周内)复查的CT或MR,垂体微腺瘤全切除率达86.7%,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达83.3%,巨大或复发性腺瘤全切除率达60.0%。术后短暂尿崩4例,脑脊液漏2例,鼻中隔穿孔1例,经治疗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等。术后月经恢复、性功能改善25例,8例要求生育者有6例术后1—9个月怀孕;视力改善27例;18例垂体内分泌激素恢复正常。结论经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术者的经验及习惯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或唇下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前者更具有损伤小、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少、生活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垂体反馈性瘤样增生是指原发性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相应垂体激素细胞增生而致的垂体增大。其中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继发垂体瘤样增生发病率最高,占所有反馈瘤的33.3%〔1〕。儿童不多见,但由于常并发生长发育落后,易误诊为垂体腺瘤,然而这两者的临床处理原则截然不同。故加强  相似文献   

16.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伟  粱彦芳  王立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3):1445-1447
目的:探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0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内分泌功能、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1例,女29例;平均病程7.1年;席汉综合征16例,垂体瘤15例,颅咽管瘤2例,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3例,空泡蝶鞍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生殖细胞瘤1例;75%以上患者有性腺功能低下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占60%,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不足50%,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较少,发生低血压、低血钠和低血糖者在10%以下。结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临床是少见病、疑难病,以靶腺的激素缺失为首要临床表现,需要用相应激素替代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句敏  郑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696-4696
目的探讨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肾上腺切除术后激素替代分析及护理。方法分析了2000-01-2008-06共有74例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肾上腺切除术后激素替代的方法和效果。结果 4例(5.4%)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8例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其中2例血浆皮质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结论术前血清皮质醇水平较高者术后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风险可能增加,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即使是血浆皮质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者也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因此对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肾上腺切除术后激素替代的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的护理及服药指导。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10%,其本身多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手术切除垂体腺瘤之后,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现象。针对复发的垂体瘤我们采取经鼻蝶入路切除复发垂体瘤1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第一次手术病理回报:泌乳素瘤3例,生长激素型4例,无功能腺瘤8例。经额颞部开颅切除肿瘤3例,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1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99年10月-2002年12月于本科病理确诊为垂体腺瘤患100例,回顾性分析其苏木精—伊红(HE)染色、网状纤维特殊染色(Comeri法)、PAS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00例垂体腺瘤中,45%为单激素腺瘤,包括17例催乳素细胞腺瘤(prolactin cell adenoma,PRL型腺瘤)、11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growth hormone cell adenoma,GH型腺瘤)、9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cell adenoma,ACTH型腺瘤)、8例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细胞腺瘤(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Iuteinizing hormone cell adenoma,FSH/LH型腺瘤),13%为双激素腺瘤,31%为多激素腺瘤及11%为无功能性腺瘤。按临床有无激素分泌的症状,分为功能性腺瘤(89%)和无功能性腺瘤(11%)。结论:虽然垂体腺瘤的组织学形态呈多样性,但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患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功能性分类、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围术期护理和医疗病案记录,总结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要点及其预后的关系,以及不同功能类型垂体腺瘤术后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无功能腺瘤23例,泌乳素腺瘤18例,生长激素腺瘤9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9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术后78.3%(47例)并发尿崩,31.7%(19例)并发重度水电解质紊乱,30.0%(18例)并发脑脊液鼻漏,20.0%(12例)并发垂体功能低下,6.7%(4例)并发鼻腔大出血,6.7%(4例)并发术后视力恶化,3.3%(2例)气管插管拔管后呼吸困难,5.0%(3例)并发术后高热,1.7%(1例)并发垂体危象,所有患者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减轻或好转.结论:尿崩、脱水性低钠低钾血症、鼻腔溢液溢血、垂体部分或者全垂体功能低下、视力恶化是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腺瘤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和护理观察的重点,能否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直接影响到术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