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Facial spasm,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stubborn facial paralysis are commonly seen in clinic. The authors have obtained quite good therapeutic results for the above diseases by using the mind-refreshing acupuncture therapy. These are introduced in the following.  相似文献   

2.
面部皱纹的出现常常被认为是衰老的象征。近年来由于35—45岁的中青年要求除皱者较多,他(她)们仅有额纹和颞纹,又不愿做大切口也不想住院治疗。因此,本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从美容学角度尽可能不遗留头面部瘢痕,又能达到除皱的目的,并减少成本、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术者易于掌握,且除皱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潜在未来美容主体认知面部的美学比例。方法:通过对40岁以上人群认可的1980年前出生的 明星照片和目前在校高中生认可的1980年后出生的明星照片的测量,获取两代人各自认可的面部美学比例,比较 新、老明星13项面部比例指标的差异。结果: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男明星鼻宽与睑裂宽的比值小于老一代男明 星(P<0.05),其余比值两代男明星无明显不同(P>0.05)。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女明星面部最宽距离与睑裂宽比 值、两眼内毗宽与睑裂宽比值、口裂宽与睑裂宽比值、下颌角间宽与睑裂宽比值均小于老一代女明星(P<0.05),容 貌额高与1庭长比值、鼻高与1庭长比值均大于老一代女明星(P<0.05),其余比值两代女明星无明显不同(P>0.05)。 结论:现在的年轻人群喜爱更宽大眼裂的男性和更宽大眼裂、更细小下颌角、更尖长下颏的女性。  相似文献   

4.
李秀琪 《医学综述》2014,20(17):3178-3180
面部支持韧带主要包括颧弓韧带、下颌骨韧带、颈阔肌-耳韧带和颈阔肌-皮肤前韧带。面部支持韧带作为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和真皮与深筋膜和骨膜的锚定点,起支持、固定其相应区域面部的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的作用。支持韧带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掌握支持韧带的解剖可以避免除皱术中损伤血管神经。此外,支持韧带的松解对于提升面部下垂组织至关重要,掌握支持韧带的解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会伴随面部表情和行为的变化.目前的抑郁症诊断评估主要依赖于自我报告和医师观察,存在主观误差,缺乏客观有效的自动化抑郁症检测方法.面部表情可呈现重要的非语言信息,研究人员开始通过面部特征来辅助识别和诊断抑郁症.而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在图像特征提取和分类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该...  相似文献   

6.
7.
Objective. To study tke speciality of orhicularis eculi muscles, nerves and otis muscles, nerees and mechanism of difference of facial muscular injury in facial paralysis deeply. Mettugls. The conductive velocity of the efferent nerves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ris muscles of the health human beinge and guinea pigs is measured with electromyogram (EMG) apparatus. Results. The conductive velocity of orbicularis oculi nerve is quicker and oria muscles are controlled by facial nerves on both sides. Measuring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Duration (S-D) curves of the motor point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tis muscles shows the threshold, of the former is lower. Measuring the diameter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ris nerve fibers on the guinea pigs and rabbits shows the diameter of orbicularis oculi nerve fiber is bigger. The area of secondary synapse space of orbicularla oculi motor end plat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ris under scanning electromicrwscope. Conclusiom. Orbicularla oculi muscles,orbicularis ccuh nerves and oris muscles,otis nerves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on physiology and anatomy, It elucidated the mechanism that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is easy to be iniuried.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 2 0 0 4年 1月~ 2 0 0 5年 2月 ,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2 6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2 6例 ,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 6例 ,女 2 0例 ,年龄1 0~ 4 2岁。外伤遗留疤痕 3例 ,宽度 1~ 2mm长条状 ;点痣遗留疤痕 8例 1 8个  相似文献   

9.
10.
化脓性肉芽肿在临床上较常见。皮肤外伤是常见的发病因素。皮损大多为 0 .5~ 1 cm大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结节状增生物 ,治疗多采用物理疗法。但对于较大的皮损 ,尤其是发生在面部时 ,治疗有一定难度 ,如处理不当 ,会影响容貌。我科从 1 995 - 0 1~ 2 0 0 1 - 0 7共收治面部巨大化脓性肉芽肿 4例 ,由于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 ,因此 ,预后有所不同。现将详细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4例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1 5~ 2 4岁。病程 1 0~ 1 4d,4例均有不慎擦伤面部皮肤的病史。在外伤后 1 0 d左右 ,擦伤处出现红色柔软隆起的增生物 ,并逐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面神经瘤误诊的缘由。方法 :统计 1 980至 1 996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及作者经治的面神经瘤 44例 ,其中误诊 2 5例。对主要临床症状 ,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 ,手术前误诊 ,误诊病例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长期渐进性面神经功能不良 ,听力减退 ,外耳道、颌下、腮腺区肿块等症状应作系统耳神经学检查及颞骨、颅脑、桥小脑角X线摄片及CT摄片 ,以期早期诊断面神经瘤。面神经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不同部位的发生率尚不完全清楚 ,面神经瘤可发生在颞骨内抑或颞骨外 ,所以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加之目前对此瘤术前诊断能力有限 ,临床上常误诊为Bell面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颈静脉球体病、桥小脑角病变、腮腺肿瘤等。结论 :面神经瘤可原发面神经任何节段 ,临床亦表现为不同部位先后发病 ,且可迁延发展致多部位罹病 ,经再次手术发现面神经瘤病变 ,本组 2 5例误诊病例就表现为颞骨内、外先后发病和 (或 )同时发病。因此 ,需对颞骨内面神经瘤病理行为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面神经移植4例.均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完全性面瘫,病变主要发生在面神经锥段及水平段,术后面肌功能部份恢复2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超兴奋性的临床表现、意义及产生机制。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100名正常人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并与19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兴奋性测试结果对照。制作豚鼠面神经麻痹试验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肌动电位,透射电镜观测神经纤维髓鞘的改变。比较超兴奋性组及非超兴奋性组的临床治愈天数。结果: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性阈值的范围为1.72~-1.57 mA,190例面神经麻痹中29例面神经呈超兴奋性。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3.4±6.0)d,非超兴奋性组临床治愈平均需(42.6±1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只豚鼠中,8只面神经压迫后阈值比压迫前下降,呈超兴奋性,电镜下可见神经纤维髓鞘板层轻度开离。结论:面神经麻痹呈面神经超兴奋性者预后良好。呈现超兴奋性与髓鞘板层开离及与使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离子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诊断面神经鞘瘤的方法、手术治疗该病的效果及修复面神经功能的途径。方法:入住本院的面神经鞘瘤患者11例,在确诊前全部误诊为他病,确诊后,对6例中耳乳突腔面神经鞘瘤患者行神经移植,其中5例应用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干热骨骼肌桥接;对2例中耳乳突腔-颅内面神经鞘瘤的患者,1例行舌下神经移植(舌下神经攀植入舌下神经),1例直接将舌下神经襻植入面神经远端;其余患者面瘫时间较长,已不能恢复面神经功能,仅1例行阔筋膜口轮匝肌悬吊术,其他放弃面神经功能的重建。结果:3例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患者,遗留完全面瘫;6例中耳乳突腔面神经鞘瘤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分别为(Brakmann-House功能分级)功能2级3例3、级2例、未恢复1例;2例舌下神经以及攀支重建面神经的患者,功能2级1例3、级1例。结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应进行系统检查排除误诊。术中为了完整切除肿瘤,可采用面神经改道吻合术、面神经移植等方法,在断端套用静脉血管给予保护,予以耳脑胶进行粘合。另外,干热骨骼肌的桥接在临床上应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是面瘫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病理过程与其他神经损伤基本相同,具有非特异性。不同类型的面瘫临床表现在部位和程度上相应不同。根据患者头颅外伤史,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创伤性面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哪些患者需手术探查,何时探查和怎样探查至今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42-45
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在面神经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中收集60例发病4~10 d的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在患者入组时进行健、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之后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每15天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直到患者自觉症状痊愈,及时门诊随访复评面神经功能,并记录临床痊愈时间。比较健侧及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的检测结果,及其与患者临床痊愈时间长短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部位记录双侧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M波潜伏期及波幅),患侧M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健侧,而M波波幅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患者M波的波幅下降比,将患者分为50%以下、50%~75%、75%以上三组,比较不同M波波幅下降比患者的临床痊愈时间分布,三组间痊愈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67,P0.001)。其中,波幅下降小于50%的患者中79.3%在1个月内痊愈,波幅下降波动于50%~75%的患者中56.5%2个月内痊愈,波幅下降75%以的患者中75%3个月及以上痊愈,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呈正相关关系(rs=0.624,P0.001)。结论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可以客观、量化地评估面神经损伤程度,从而客观地判断面神经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面神经F波的正常值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正常人面神经的F波表现。方法:用同心针电极在降口角肌记录了20名健康青年人40侧面神经的F波。结果:得到面神经F波各项参数(潜伏期、时程、振幅、相位数、出现率、时间离散度)的正常值,面神经F波的潜伏期与受试者的头围长度成正相关,而与身高体重无关,证实了人体两侧面神经的兴奋性相同。结论:F波作为一种能准确评价面神经颅内段功能的简单、敏感的客观方法,将在面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及疗效评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春花  何岳  李浩 《吉林医学》2012,33(20):4263-4264
目的:研讨早期面部表情肌训练配合脑超声治疗仪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将面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42例进入面部表情肌训练配合脑超声治疗面瘫组(治疗组)与42例进入面部表情肌训练配合针灸组(对照组),治疗1次/d,共治疗20次,观察两组面瘫好转情况。结果:治疗组改善面瘫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面部表情肌训练配合脑超声治疗仪治疗面瘫,无痛苦、治愈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后鼓室有关解剖结构,及对后鼓室入路手术的径路进行观察、测量,为中耳相关手术入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取成人30个干性颅骨的60侧颞骨,用耳科钻完成乳突腔气房“轮廓化”,充分暴露后鼓室的各相关结构,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颞骨标本解剖观察结果,锥隆起至鼓索隆起的距离(3.22±0.41)mm、锥隆起至面神经管直线距离(3.59±0.48)mm、鼓索后小管的长度(9.44±1.65)mm;面神经管锥曲至鼓索隆起间的距离(3.34±0.42)mm、面神经锥曲至水平半规管距离(1.54±0.25)mm、面神经锥曲至后半规管距离(2.15±0.29)mm。面神经垂直段从外向内观察大部分呈后凸弧形下行,但有2例(3.33%)呈直线型垂直下行。面神经镫骨肌支全部从面神经管前壁穿出,鼓索神经自面神经管外发起9例(15%),自面神经管下1/3处分出49例(81.67%),自1/3处分出2例(3.33%)。结论经后鼓室进路手术开放面神经隐窝时,鼓索隆起至面神经管锥曲和至锥隆起的距离可作为开放面神经隐窝的宽度,面神经管与锥隆起可作为手术中互为寻找的依据。术中处理面神经隐窝病变时勿随意磨低锥隆起及鼓索隆起,以免损伤面神经镫骨肌支及鼓索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