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方法:腹针、推拿、中药热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l例,有效率达98.3%.结论:运用腹针配合推拿、理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措施.方法:腹针、推拿、中药热敷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2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l例,有效率达98.3%.结论:运用腹针配合推拿、理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症的中医分型,升清降浊法治疗颈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227例。结果:显效138例,好转63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88.5%。结论:治疗颈性眩晕,关键在于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4.
从环枢椎论治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颈性眩晕患者通过手法纠正环枢关节错位后的疗效来分析颈性眩晕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对56例颈性眩晕进行触诊、X线检查并行手法复位.结果:治愈46例,总有效率96.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环枢椎,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应首先从环枢椎论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枕颌带变量牵引、中医辨证加推拿手法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占60%;好转10例,占3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结论 3种方法联合治疗颈性眩晕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配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电针颈夹脊30 min起针后,选用天麻素0.2 g风池穴注射.结果:治疗30例中,临床治愈26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电针颈夹脊配合风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椎中段失稳诱发颈性眩晕及观察旋牵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整理入住我院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排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寰枢关节病变,椎动脉自身管壁病变等病因,就单独由颈椎体中段失稳引起颈性眩晕,设置临床对比实验,将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药物及旋牵手法治疗。结果:1个疗程后,通过调整失稳的颈椎体中段,95%患者颈性眩晕得到有效缓解,随访半年后,仅5例患者眩晕症状复发。结论:颈椎体中段失稳诱发的颈性眩晕经保守治疗可明显缓解该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 -2015.03 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4例颈性眩晕症中老年患者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2组 ,对照组52例患者应用西药进行治疗 ;治疗组52例患者应用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6.15% (50/52 )显著大于对照组的86.54% (45/52 ) ,差异 P< 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症的疗效甚好 ,能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三维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5月150例行三维牵引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经三维牵引后临床疗效优108例,良31例,可9例,差2例。结论:三维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以整颈三步九法治疗,对照组30例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两种手法治疗均每隔日一次,每次30 min,治疗2W,共治疗6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整体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好转16例,无效12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颈三步九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阶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头三天静脉滴注、针灸后,再选用天麻素0.2 g风池穴注射,针灸推拿整复,恢复期中药汤剂和自身调护.结果 治疗180例中,临床治愈145例,显效32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分阶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在治疗和巩固预防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1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5.4%,2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温胆汤配合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玉 《海南医学》2010,21(23):53-54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发生机制,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救治水平。方法对89例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牵引、药物、理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结果 89例患者经过个体化治疗后缓解率达91%。结论早发现并根据发病机制而进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治疗颅脑外伤并发颈性眩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组治疗效果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 颈性眩晕患者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有助于眩晕症状的减轻,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春宇 《微创医学》2004,23(3):285-287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序贯五法治疗颈性眩晕47例,包括(1)镇痛液注入病理组织,(2)针刀术,(3)手法整复,(4)星状神经节阻滞,(5)颈椎牵引.结果 47例颈性眩晕患者治愈38例(80.85%),好转8例(17.02%),无效1例(占2.13%),总有效率(97.87%).结论由于序贯五法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综合施治,能纠正其病理改变,因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序贯五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宇 《医学文选》2004,23(3):285-287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序贯五法治疗颈性眩晕47例,包括(1)镇痛液注入病理组织,(2)针刀术,(3)手法整复,(4)星状神经节阻滞,(5)颈椎牵引.结果 47例颈性眩晕患者治愈38例(80.85%),好转8例(17.02%),无效1例(占2.13%),总有效率(97.87%).结论由于序贯五法针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综合施治,能纠正其病理改变,因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法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求颈性眩晕的病因,确立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针刺穴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手法加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每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70%,总有效率100%,与对照组30%和60%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寰枢关节紊乱引起的椎动脉痉挛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手法加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自研眩晕引颈试验在临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时的效果差异,研发一种具有特异性的颈性眩晕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符合颈性眩晕或BPPV常规诊断标准的眩晕患者各50例.眩晕引颈试验前两组患者行眩晕残障量表评分(DHI),结果显示两组眩晕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再对试验前后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患者在试验中的反应及VAS评分判定诊断结果,对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前后颈性眩晕组VAS评分及试验后两组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2)眩晕引颈试验与常规诊断方法对眩晕患者的诊断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自研眩晕引颈试验作为一种简便的体检方法,在颈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作为颈性眩晕的一种诊断及鉴别诊断试验,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9.
谢福德  何霞 《中外医疗》2011,30(23):126-126,12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方法通过对248例以眩晕为主的病人的诊断、疗效结果的回顾分析,评价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治疗机制。结果治疗组1周内总有效率79.84%,对照组总有效率43.5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97.0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但疗程短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眩康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该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实验组(颈眩康组)和对照组(颈复康组),各30例,进行时间为2周的药物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能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且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尤其表现在治疗某些兼症方面。结论颈眩康胶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