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德国产四通道凝血纤溶分析仪对健康人群383例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男女之间PT、APTT、TT、FIB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T、TT、FIB正常值范围与分析仪所带范围差别较小,APTT值有一定差异.结论 各家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所购的仪器、所用的试剂对该地区正常人群的PT、APTT、TT、FIB值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孕妇(中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主要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对53例中期孕妇进行凝血功能PT、APTT、TT、D-D、FDP检测。结果:中期孕妇组PT(9.72±1.11)s、APTT(27.61±3.57)s、D-D(1.64±0.60)g/L、FDP(3.37±1.45)g/L与对照组相应指标(10.29±1.09)s、(30.06±3.93)s、(1.30±0.74)g/L、(2.38±1.67)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3.77±0.70)和TT(19.48±3.58)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92±0.87、17.56±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期孕妇FIB和TT明显延长,其他指标也有不同程度增减改变,可能存在早期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系统激活,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其凝血功能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检测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新生儿1 110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患儿入院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建立新生儿出生初期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危急值参考范围,并依据此范围判断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1 588例新生儿的病情。结果 凝血功能危急值参考范围,早期早产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96.6 s或≤46.7 s、凝血酶原时间(PT)≥21.4 s或≤12.5 s、凝血酶时间(TT)≥23.9 s或≤15.7 s、FIB≥3.1 g/L或≤0.9 g/L;中期早产儿:APTT≥92.4 s或≤49.1 s、PT≥18.9 s或≤12.3 s、TT≥23.5 s或≤15.4 s、FIB≥3.0 g/L或≤1.1 g/L;晚期早产儿:APTT≥93.4 s或≤54.8 s、PT≥17.1 s或≤12.5 s、TT≥19.3 s或≤15.3 s、FIB≥2.2 g/L或≤1.1 g/L;足月儿:APTT≥77.6 s或≤42...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凝血功能指标的分析,建立本实验室孕妇在不同孕期常规凝血试验参考区间。方法:应用日本Sy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孕早期凝血四项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孕晚期PT、APTT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FIB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不同孕期常规凝血试验参考区间,对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于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屈玲  府伟灵 《重庆医学》2004,33(11):1717-17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下APTT、PT、TT、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检测结果显示:PT、APTT、TT明显延长,FIB逐渐下降;A、B、C级中的APTT、PT、TT、FIB值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法国进口STAGO全自动凝血功能分析仪检测11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以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酶时间、APTT、PT、TT、DD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PTT、PT、TT显著延长,DD值显著升高,FIB显著下降(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从A→B→C级,PT、TT、APTT及DD明显延长或升高,FIB逐渐下降(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rt-PA溶栓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方法搜集接受rt-PA治疗的32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8h、24h凝血参数值.结果溶栓前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溶栓2h后PT、APTT、TT均延长,FIB降低,溶栓8h后TT仍延长,FIB仍降低,24h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rt-PA溶栓后PT、APTT、TT、FIB均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手术前4项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凝血酶时间 (TT)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 2 6 0 8例术前PT、APTT、FIB、TT 4项凝血功能并与Duke法和玻片法测定 180 8例术前出血时间 (BT)与凝血时间 (CT)对比。结果  2 6 0 8例中 ,PT、APTT、FIB和TT延长分别为 1.7%、2 .9%、15 .4%和 15 % ;180 8例中 ,BT和CT延长分别为 0 .38%和 0 .49%。结论 PT、APTT的敏感性较强 ,TT、FIB可作为筛检试验 ,此 4项均较BT和CT法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100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均较足月儿延长,FIB较足月儿降低(P <0. 05);轻度与重度窒息的早产儿APTT、TT及PT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早期出血、出血期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结论:针对早产儿,实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可判断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为新生儿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法:对月经周期进行不同分期(分别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围排卵期和围月经期),并分别测定PT(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IB(g/L)纤维蛋白原、APTT(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S)凝血酶时间.结果:卵泡期和黄体期及围排卵期和围月经期所测定的PT(S)、FIB(g/L)、APTT(S)、TT(S)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凝血功能随着经后时间的推移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毕燕 《当代医学》2014,(30):12-13
目的分析临产孕妇检测凝血4项指标情况。方法择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58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58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观察组58例临产孕妇PT(0.88±0.07)s、APTT(29.36±2.56)s、TT(9.83±1.06)s、FIB(4.51±0.68)g/L与对照组58例非妊娠妇女PT(1.03±0.13)s、APTT(30.30±3.37)s、TT(10.07±0.66)s、FIB(3.05±0.48)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分娩期间,及时监测凝血4项指标对临床预测、预防以及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观察和分析在凝血测定过程中,影响凝血测定结果 准确性的常见因素.②方法 对采血量合格的凝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离心条件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③结果 抽血量在1.6mL(8∶1)和2.0mL(10∶1)时,P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血量在1.4mL(7∶1)和1.2mL(6∶1)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h,APTT、TT测定结果 与即刻测定结果 差异有显著性(P<0.05),P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凝血试验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减少误差,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病患凝血相关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方便择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30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TⅢ、PT、APTT、TT、FIB、D-D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情况.结果 病例组PT[(12.10±2.45)s]、APTT[(30.47±15.93)s]、TT[(19.68±2.97)s]、FIB[(2.30±0.69)g/L]、D-D[(0.73±0.60)mg/L]、MAR[(56.60±16.78)%]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T(10.91±0.63)s、APTT(23.34±5.19)s、TT(15.61±1.13)s、FIB(1.98±0.25)g/L、D-D(0.24±0.11)mg/L、MAR(44.64±7.3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疾病患者机体处于易栓状态,同时患者疾病分期越重,ATⅢ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COPD患者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测量其体重及身高并检测其凝血功能,比较一般、超重(包括肥胖)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4岁),同样方法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检测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BMI〈24组和BMI≥24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年龄≤64岁组和年龄≥65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经过双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和PT、年龄和FIB、BMI和PT、BMI和FIB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年龄和TT、年龄和APTT、BMI和TT、BMI和APTT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凝血功能和年龄、BMI存在相关性,年龄及BMI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的PT、FIB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OL-9000血凝仪,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6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APTT、P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汉族、回族及维吾尔族妇女正常妊娠产前产后凝血功能的差异。方法采用OPTON4PLUS型血凝分析仪,对300例上述三个民族妇女正常妊娠产前产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BPC)进行检测。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回族与维吾尔族比较,产前APTT、PT、TT、FIB、BPC有显著性差异,产后均无显著差异。汉族与回族比较,产前产后上述各项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汉族、回族与维吾尔族妇女间正常妊娠产前凝血功能多项指标存在差异,医师在诊断此三个民族妊娠晚期妇女相关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其民族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正常妊娠期和产褥期妇女凝血功能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正常妊娠期和产褥期妇女不同时期凝血功能主要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型血凝分析仪对163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和113例不同产褥期正常产妇及58例健康非孕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PT、APTT、FIB在妊娠中晚期和产褥初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T仅在产褥初期有明显变化.结论正常妊娠和产褥期妇女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多项指标与正常人有差异,医生在诊断孕产妇某些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