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放射性肠炎(enteritis of radiotherapy)是腹腔腹膜后或盆腔的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随着放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有所增多。我们在工作中采用内镜治疗6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放射性肠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放射治疗可导致周围正常的肠道组织发生损伤,从而导致放射性肠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体内,均发现放射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性改变。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在放射性肠炎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益生菌在改善放射治疗后腹泻、腹痛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益处。本文将对益生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益生菌在放射性肠炎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昌青  李坤 《山东医药》2009,49(1):104-105
炎症性肠病(IBD)从广义上讲,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如感染性肠炎、中毒性肠炎、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炎以及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等;狭义上的IBD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两个独立的疾病组成,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相似,故多数文献、书籍一并叙述。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肠炎是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辐射引起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黏膜屏障破坏, 肠道共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在辐射损伤和辐射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以肠微生态为靶点的微生态制剂和菌群移植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肠炎是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辐射引起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共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在辐射损伤和辐射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以肠微生态为靶点的微生态制剂和菌群移植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肠炎因其进行性、难治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报道1例内镜下应用胶原基质生物膜成功治疗的难治性放射性肠炎病例,结果显示患者肠道溃疡和糜烂明显修复,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年增高。放射性肠炎可能会严重损害肠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已成为影响放疗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尚缺乏有效、规范的放射性肠炎防治措施。肠黏膜屏障是肠道抵抗外界损伤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与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密切相关。本文就放射性肠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肠炎(enteritis of radiotherapy)是腹腔腹膜后或盆腔的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随着放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有所增多。我们在工作中采用内镜治疗6例以便血为主要表现的放射性肠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于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在肠壁纤维性改变的诱导下发生于肠道内,其属于进行性加重性疾病〔1〕。由于胃肠道生理结构改变,本病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在反复肠梗阻、长期放疗及患者进食能力与肠道吸收能力降低的情况下,患者普遍出现营养不良。外科手术是慢性放射性肠炎并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案,而术前营养状况优劣直接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与否,故合理给予营养支持是围术期的关  相似文献   

10.
一些研究发现局限性肠炎(Crohn病)患者的肠道渗透性异常,并认为这是此病的一种发病学因素,作者最近的研究也发现由于肠渗透性增加,局限性肠炎患者尿碘海醇在回肠的排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本研究目的是确定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尿碘海醇排泄是否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标志。病人和方法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56例(局限性肠炎40例,溃疡性结肠炎16例)和健康对照者16名,病人平均年龄38.9。12.6岁,其中33例(59%)系男性;对照者平均年龄M.2。10.6岁,7名(44%)系男性。27例病者有小肠受累,15例有全结肠受累,2例有右侧结肠炎和回肠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 唑酮(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脾脏中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0%乙醇对照组,OXZ诱导肠炎模型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组(保证每组小鼠取材时6只以上)。采用RT—PCR方法观察OXZ和TNBS诱导肠炎后小鼠脾脏于3及7d IFN-γ、IL-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及7d脾脏中IFN-γ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OXZ模型组(P〈0.05),IL-4 mRNA的表达量低于OXZ模型组(P〈0.05)。结论 在造模后3和7d TNBS模型小鼠的外周免疫皆以Th1型为主,OXZ模型小鼠的外周免疫以Th2型为主,可代表肠道局部免疫类型。  相似文献   

12.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以下简称空弯菌)是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该菌广泛存在于家禽类动物的肠道中,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该菌还与人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即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a...  相似文献   

13.
经乙状结肠镜活检发现阿米巴肠炎5例河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450003)薛晓玲郑州市金水医院(450003)黄秀芬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乔国祥郑州市金水和省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内镜室自1988~1992年乙状结肠镜检查1800人,其中经病理、大便...  相似文献   

14.
轮状病毒(RV)肠炎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秋冬季。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重者可因此而死亡。目前尚无特异的抗病毒治疗。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取得良好效果。笔者应用常乐康散剂联合利巴韦林、思密达治疗小儿RV肠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放疗时,大部分病人感有急性胃肠道紊乱,诸如腹泻、恶心和里急后重;另有2~5%病人有肠道后遗症,如狭窄、瘘、慢性腹泻和吸收不良等。此类损害的形态学基础有纤维化、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淋巴水肿。据作者所知,对放射性肠炎中的肠道内分泌细胞迄未进行研究。为此,作者研究了13例放射性肠炎的大、小肠切除标本,取样时保持粘膜完整。另取9倒无组织病理学异常的肠道标本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均固定在10%福马林缓冲液中,按常规包埋。内分泌细胞用Grimelius银浸渍和嗜铬粒蛋白(chromsgran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按1986年已报道的方法定量测定组  相似文献   

1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病变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和巨细胞病毒(CMV)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GI-GVHD、CMV肠炎以及GI-GVHD合并CMV肠炎(GC)的结肠镜检查表现及其相关问题。结果47例患者接受50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GI-GVHD32例次,CMV肠炎7例次,GC11例次,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1);GI-GVHD、CMV肠炎和GC外周血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8.1%、42.9%和27.3%,三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肠镜下GI-GVHD和CMV肠炎都有结肠黏膜病变,病变表现呈多样性,除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病变外,黏膜水肿、红斑、充血、糜烂及浅表溃疡均不能区分GI-GVHD和CMV肠炎;3例GI-GVHD有伪膜形成,1例CMV肠炎有疱疹样黏膜隆起,GC患者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活动性渗血和回盲瓣炎症。GI-GVHD、CMV肠炎和GC分别有63.8%、70.0%和43.8%的活检标本取自直乙状结肠。结论allo-HSCT患者外周血CMV—DNA检查难以区分GI—GVHD和CMV肠炎;黏膜龟纹样改变和深在溃疡分别是GI-GVHD和CMV肠炎较为特异的改变;GC患者更容易发生回肠黏膜渗血和回盲瓣炎症。左半结肠检查及组织活检能诊断大部分GVHD和CMV感染,但最好进行全结肠检查并到达回肠末端。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肠炎35例报告程太纲肖迎春随着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在盆腔、腹腔或腹膜后的恶性肿瘤放射引起的放射性肠炎较前多见,本文将35例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后所引起的放射性肠炎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40~77岁,平均58.14岁。原发病:宫颈癌31例,随道癌3...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它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通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UC通常为缓慢、隐匿性起病。自患者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间隔时间约为9个月。一部分患者起病较急,症状类似感染性肠炎。  相似文献   

19.
急慢性放射性肠炎3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观察,分析急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放射性肠炎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病例特点,比较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23例急性放射性肠炎疗程短、疗效好,治疗有效率达95.6%,预后良好;9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疗程长,起效时间长,治疗有效率33.3%,预后不良.结论 放射性肠炎以预防为主,急性期治疗效果较好,若为慢性迟发型则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邢建强 《山东医药》2007,47(35):93-94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性肠炎(CDC)又称伪膜性肠炎(PMC),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一种主要侵犯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纤维渗出性炎症。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Cd已成为院内感染最常见原因之一。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诊56例CDC患者,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