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五更泻,亦称肾泄、鸡鸣泻,是以黎明规律性出现肠鸣、腹痛、强迫性泄泻为特有症状的一类疾病。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单从脾肾阳虚角度论治,治以四神丸。然而五更泻的发作时间、病机与肝存在密切关系,故笔者临床从肝论治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5则如下。1肝木过旺克脾土,抑肝扶脾为之主清代名医张聿青曰:"肾泄又名晨泄……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病发于晨,时归寅卯,肝木气旺,阳气初露,  相似文献   

2.
泄泻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泄泻的辨证、分类方法颇多。如《黄帝内经》提出:“湿多成五泄”(歹食泄、溏泻、骛泻、濡泻、滑泻);《难经》中也有五泻(即胃泻、脾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此外还有痰泄、食泄、伤酒泄、暑泄、肾泄、以及脾肾泄、气泄、忧郁泄等多种。然而笔者结合泄泻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认为主要有以下10种,现就特点及治法略述如下。1外因所致泄泻1.1食伤泻即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泻前或泻时痛甚,泻后减轻,嗳腐酸臭,大便稀薄,色黄,有时味臭如败卵等。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一般用…  相似文献   

3.
<正> 概说大便稀泄,次数增多,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里急后重。亦无脓血,惟觉困倦之证,称之泄泻。它可以发生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症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祖国医学历来认为主要责之脾、湿,《难经》即有“湿多成五泄”之说;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见解。文献所论泄泻,名目繁多,如寒泻,火泻、暑泻、肾泻、五更  相似文献   

4.
“五更泻”亦名晨泻,指黎明前泄泻,以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特征。一般认为脾肾阳虚所致,故又名肾泻、脾肾泻。如《医学三字经》:“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故五更泻的临床治疗,多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化裁。但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并非只脾肾阳虚可引起。李中梓谓有“食积”、“寒积”、“酒积”;  相似文献   

5.
晨泻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疾病,古人辨证为脾肾阳虚者居多,多从脾肾论治。本人结合现代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临床观察所见,以中医五脏一体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介绍一下个人从肝脏论治晨泄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泄泻一病,首见丁《内经》,有“濡泄”、“洞泄”、“飧泄”等名,临床较为常见。一般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可以伴有腹痛,但多无里急后重感,亦无脓血便。本病相当于西医之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感受寒湿暑热、饮食不节(洁)、情绪失调、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盛,其中脾虚为致病之内因,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易困阻脾阳。据此,临床上治疗泄泻,大法多为运脾化湿。然久泻伤脾,由脾及肾,而成脾肾两亏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笔者从事中…  相似文献   

7.
晨泄又名五更泄 ,是以发病时间为名。本病临床不少见 ,公认为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阴寒独盛所致 ,故又名肾泄。《类证治裁·泄泻》说 :“肾为胃关 ,二便开闭 ,皆肾脏所主 ,今肾阳衰 ,则阴寒盛 ,故于五更后 ,阳气未复 ,即洞泄难忍。”因此治疗每以温肾固涩为法 ,多以四神丸为主方。《类证治裁》中以八味丸去丹皮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予以治疗。笔者临床应用上法 ,效者固多 ,而数诊未见寸功者亦有之。几经摸索 ,体会晨泄亦与肝关系密切 ,不可一味治肾。今介绍验 1例如下。郝某 ,女 ,42岁。1 993年 4月 5日初诊。痛泻时作时止 ,反复发作多…  相似文献   

8.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6年第一期短篇报道中,刊载了刘宏阳同志的《五更泻非皆属阳虚》一文,读后颇有同感。五更泻虽然多为脾肾阳虚,肾关不固所致,但常中有变,刘氏提出阳郁亦可形成本病。笔者在长期临床中,发现一部分五更泻患者,往往有腹痛即泻,泻后疼痛暂时缓解,且痛时有攻撑之感的特点,经用抑肝扶脾法获得良好的疗效。《张聿青医案》载道:“……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  相似文献   

10.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1.
五更泄深亦称晨泄、肾泄。用四神丸温补脾肾此为常事。但亦有其他原因引起,诸如肝郁脾虚、血瘀、肺失清肃。治当别论,今结合验案数则,介绍如下:1 肝气横逆,脾虚泄泻王××,女,45岁,1985—3—18初诊:患者平素心情急躁,腹泻已二年余,时发时止,发时痛泻并作,每因情渚波动而加重。经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找余诊治,诊见  相似文献   

12.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名称,《内经》把泄泻分属于五脏。隋唐以前的《颅囟经》始有小儿的“水泻利脾冷”应“以温脾敬主之”的简要记载。隋·《巢氏病源》、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均称本病为“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据时令以定吐泻的寒热属性,热泻用玉露散,寒泻用补脾散,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13.
翁棉伟  陈一斌 《新中医》2019,51(1):254-256
<正>五更泻是以黎明前肠鸣而痛,或脐下作痛,泻去则安为主证的病症,其特点在于每天清晨必然发作腹痛泄泻,且多伴见肢凉喜暖,腹部觉冷,脉象多沉。历代医家多认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积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故又称其为肾泻,如张景岳《景岳全书》即有:"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提出"脾肾泻,近天明,四神服,勿纷更"。目前,中医内科学也将五更泻与泄泻肾阳虚衰证划同,治疗主以四神  相似文献   

14.
泄泻考     
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嗳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有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5.
周瑞珍 《新中医》1993,(8):13-14
小儿秋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本病多在秋季发生,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病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古人对小儿泄泻一证,论述甚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泻。”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泄泻随之”等等。这些论述,已指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相似文献   

16.
治泻重脾     
《沈氏尊生书》说:“泄泻睥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之气,不能分別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指出了泄泻应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所以治泻重脾是我旨意,理脾治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今介绍临床治验体会点滴,  相似文献   

17.
五更泄小议     
五更泄,首见于明代《寿世保元》一书,又名晨泄、瀼泄,是指黎明前作泄的一种证候。五更泄之发病,历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如赵献可言“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多水泄不止”。张景岳亦曰“肾中阳气不足,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而汪昂释之更为简要“肾之阳虚,不能键闭”。故此,一般又认为五更泄即肾泄,其临床表现为:黎明前腹部冷痛或胀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相似文献   

18.
“肾无实证”析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钱乙首创“肾主虚,无实也”之后,不少医家多宗之。如王海藏谓:“肾本无实,不可泻。”(《医学纲目》);刘纯更以肝肾对举为例:“肝司泻,肾主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泄”(《医经小学》)……自此“肾无实,不可泻”之说逐渐形成。目前,乃至中医教材亦未给肾实证以应有之位置。如《内科学》说:“一般而论,  相似文献   

19.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四季皆有,夏秋更多。便泄稀水或下稠粘臭秽之大便,一日多次,为其主証。泄泻为病,每多并见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肠鸣,呕吐,納呆,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証。古人根据它的发病原因、季节、性质、病程、証状,分为寒泻、湿泻、热泻、伤食泻、脾虛泻、腎虛泻等类。但在夏秋季节所见的泄泻,多属湿邪、食积类型,正如《內經》云:“飲食自倍,肠胃乃伤;”《难經》云:“湿多成五泄。”这就說  相似文献   

20.
从肝论治慢性腹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泻中医称之为泄泻,主要责之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更认为“浅者在脾、深者在肾”,主张温肾健脾为治。从肝论治慢性腹泻亦是基本大法之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久患泄泻是“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创泄木安土之法,既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