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品散瞳后儿童弱视眼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方法:门诊随机选择3~12岁矫正视力低于0.8儿童146例,采用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查视力,1%阿托品眼膏散瞳5天后,先行电脑验光再行检影试片验光。结果:146例儿童中,远视发生率68.2%,近视发生率31.8%,远/近视合并散光的比例占85%,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弱视眼矫正视力与屈光度数和的Pearson相关系数r=-0.557。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弱视眼屈光不正度数和越大弱视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0):30-31
目的 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方法 对520例患儿(928眼)进行散瞳验光。其中男279例,女241例,年龄3~13岁,记录并统计弱视的发病情况。结果 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77%、45.15%及8.08%;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别高度显著性(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 妨碍儿童视觉功能的屈光不正以远视、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最少;弱视防治重在学龄前,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显著(P<0.01)。提示:妨碍儿童视觉功能的屈光不正以远视、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最少;弱视防治重在学龄前,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  相似文献   

4.
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 ̄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弱视的屈光状态。方法 检查34所幼儿园3-7岁学龄前儿童,将视力低常儿通知到门诊复查。用1%阿托品眼水点眼,每日3次,连滴3天后用日本佳能R-50a和带状光投影,测定其屈光度,3周后复查,矫正视力<0.9者列为弱视。本文采用汉化EPI-INFO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2550例弱视患者中,男1298例,女1252例,年龄集中于4-6岁(占87%)。弱视类型以屈光不正性为主,1770例,占总数69.41%;斜视性次之,452例,占总数17.73%;轻、中度弱视2420例,占总数94.90%。在5100只眼中,61只眼无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混合散光各为58.20%、30.69%、9.92%,经卡方检验,远视的发病率有高度显著性意义;就单纯远视,近视与散光比较,各组散光发病率均高于单纯远视、近视、且以复合远视散光居多。结论 屈光不正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远视是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615名低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少年儿童屈光状态的特征,加强视力保健,防治弱视及近视发生。方法随即选择门诊视力低常患儿3~14岁615例,≤10岁采用1%阿托品眼膏,>10岁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后检影验光。结果615例中5~8岁各年龄组间远视与近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9~14岁各年龄组之间近视与远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散光多分布在0.25~2.00D,顺规散光占95.41%、逆规散光占4.59%。结论随年龄增长,远视人数逐渐减少,近视人数逐渐增多,7~10岁患儿屈光状态由远视向近视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24例592只眼中390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和散光参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最多38.37%,其次为复性近视散光27%,单纯远视散光13.72%,混合散光11.3%,单纯近视散光9.62%。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62±0.52D,单纯近视散光为1.53±0.48D,散光参差度1.28±0.33D,单纯和复合散光及混合散光的最低球镜、柱镜度数均为1.0~1.5D。  相似文献   

8.
王华 《河北医药》2002,24(10):846-846
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最常见的眼病之一 ,我们做了10 4例不伴眼位偏斜的弱视的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 1990~ 1998年斜弱视门诊患者 ,筛选不伴眼位偏斜、视功能检查资料完整的 10 4例患者 ,均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 ,其中男 47例 ,女 3 57例 ,年龄 4~ 12岁 ,平均 7.4岁 ,轻度弱视 3 8例、中度弱视 56例、重度弱视 10例。1.2 检查方法 屈光检查均经 1%阿托品眼药水充分散瞳验光 ,3例为近视和近视散光 ,其余 10 1例均为远视和远视散光。视功能检查使用英国产SYNOP…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12岁屈光不正患儿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本院门诊就诊的3—12岁屈光不正患儿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并对确诊为规则散光的其中散光度≥0.50D的375只散光眼的眼镜处方中的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12岁屈光不正患儿375只散光眼中复性散光306眼,占全部病例81.60%。复性散光中,复性近视散光116眼,占37.91%,复性远视散光190眼,占62.09%;单纯性散光22眼,占全部病例5.87%。其中,单纯性近视散光8眼,单纯性远视散光14眼,占单纯散光比例分别为36.36%和63.64%;混合散光47眼占12.53%。本组375规则散光眼中,循规性散光315眼,占所有病例85.2%;逆规性散光26眼,占所有病例6.93%;斜轴散光34眼,占病例9.07%。本组散光程度:0.50~1.00D者232眼,占61.87%;1.25~2.00D者92眼,占24.53%;2.25~3.00D者39跟,占10.40%;3.25D以上者12眼,占3.20%。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375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0.50—1.00D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6~12月婴儿与自然群体3~4岁儿童眼屈光分布,为本地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随机收集3~4岁儿童317例(儿童组)与6~12岁婴儿237例(婴儿组),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2组患儿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婴儿组远视性屈光占83.12%,近视性屈光占6.12%,混合散光占10.76%;儿童组远视性屈光占96.05%,近视性屈光占1.58%,混合散光占2.37%.2组近视性屈光和混合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2岁婴儿的屈光状态呈不稳定状态,由近视状态向远视状态发展为主,由远视状态向近视状态发展为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少年儿童屈光不正状态,为少年儿童视力不良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门诊验光者中500例1000眼散瞳验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儿童屈光不正患者中,近视眼占67.2%,远视眼占32.4%。结论防治近视应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减少看近物或过度调节着手,儿童远视应每半年至一年检影验光1次,配戴合适眼镜,及时弱视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朱光  谢桂珍 《淮海医药》2007,25(5):387-388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4~1999年门诊经扩瞳、验光、配镜、遮盖、红闪、精细目力训练的128例(239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远视性弱视患者率最高(55.23%),近视性弱视(31.80%),散光性弱视(12.97%).远视性弱视、轻度弱视及发病年龄小的弱视治疗效果好.结论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屈光状态、弱视程度、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分析儿童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间就诊的屈光不正儿童60例进行分析。结果 3~6岁儿童多以远视为主,远视与近视的比值为1.63:1;7~12岁儿童多以近视为主,近视与远视的比值为3.15:1。矫正视力在0.8以上者103眼、占86.55%,矫正视力在0.8以下者16眼、占13.45%。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多以远视居多,但需要每隔0.5~la检影验光1次,戴合适的眼镜,并及时治疗,视力会逐渐提高。7~12岁儿童则以近视为多见,需要从改善患者的学习环境、调整其用眼习惯、减少看近或过度调节,并对其进行眼保健操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之,尽可能降低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的规律及其弱视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450 例斜视手术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散瞳检影,屈光检查.结果 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占90.6%,与其他类型斜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类型斜视,占42.9%,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45.3%,37.7%,13.9%,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为共同性内斜视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儿童屈光状态检查是小儿眼科的重要临床工作之一,对斜视、弱视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7~15岁儿童散光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及分布规律。方法从2009年8至10月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患者中随机选择7~15岁儿童249例(498只眼),用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散大后进行屈光度检查。结果 498只屈光不正眼中,散光眼占80.3%(400/498)。各种散光眼中,复合型近视散光最多,占50.2%,其他依次为复合型远视散光21.1%,混合散光7%。散光程度≤1.00D者占57%,≤2.00D者占22.5%,≤3.00D者占12.5%,≥3.25D者占8%。按散光轴向分,顺规散光占87.5%,逆规散光占6.5%,斜轴散光占6%。结论散光在7~15岁儿童中的检出率为80.3%,各年龄组散光分布均以低中度散光为主,7~9岁儿童以复合型远视散光为主,10~15岁儿童以复合型近视散光为主,各年龄组散轴向均以顺规散光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视力为1.0少年近视性屈光的状况。方法 采用常规视力检查、阿托品散瞳检影和屈光检查的方法对423眼视力为1.0的10~14岁少年进行视力检查、散瞳检影及配镜。结果 423眼中,近视性屈光65眼(占15.4%),其中复合近视性散光25眼(5.9%),单纯近视30眼(7.1%),近视散光10眼(2.4%)。结论 近视性屈光在视力为1.0少年中发病率较高,不容忽视,提示对可疑近视少年的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冯鑫媛  南莉  田璐 《天津医药》2021,49(7):727-730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屈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弱视训练室收治的弱视患儿83例(112眼),所有患儿均在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调节训练治疗,单眼弱视儿童同时应用遮盖治疗。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类型、不同屈光状态及弱视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3例(112眼)中学龄前患儿33例(44眼),学龄50例(68眼);屈光参差47例(49眼),屈光不正36例(63眼);单纯远视5例(6眼),远视散光67例(88眼),近视散光11例(18眼);轻度弱视44眼,中度65眼,重度3眼。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02/112眼),学龄前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学龄组(P<0.05);屈光参差组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屈光不正组(P<0.05);远视散光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近视散光组和单纯远视组(P<0.01),而近视散光组与单纯远视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中度组及重度组(P<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1),中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P<0.01)。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视力,学龄前、屈光参差及中、重度弱视患儿BCVA提高显著,远视散光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轻度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6~12月婴儿与自然群体3~4岁儿童眼屈光分布,为本地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随机收集3~4岁儿童317例(儿童组)与6~12岁婴儿237例(婴儿组),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2组患儿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儿组远视性屈光占83.12%,近视性屈光占6.12%,混合散光占10.76%;儿童组远视性屈光占96.05%,近视性屈光占1.58%,混合散光占2.37%。2组近视性屈光和混合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2岁婴儿的屈光状态呈不稳定状态,由近视状态向远视状态发展为主,由远视状态向近视状态发展为次。  相似文献   

19.
郑康铿 《河北医药》2009,31(3):294-295
目的了解对单纯性屈光不正青少年应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或阿托品眼膏后,散瞳验光及复验结果的符合率。方法100例屈光不正患儿,均先给予托品酰胺扩瞳,5 min滴眼1次,共4次,45 min后进行检影验光,并24 h复验。再嘱患儿自试验第2天复验后开始,用阿托品眼膏每天涂眼1次,共3 d,第4天再行验光,并于3周后复验。比较2种药物散瞳验光和复验的结果。结果4~10岁屈光不正青少年远视占多数,11~14岁则以近视多见。11~14岁近视患儿采用托品酰胺与阿托品散瞳后验光及复验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患儿采用这2种药物散瞳验光及复验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屈光不正患者阿托品散瞳验光较准确,11~20岁屈光不正患者可以先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验光。  相似文献   

20.
托品酰胺与阿托品滴眼液对儿童验光结果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建国  陈泳 《医药导报》2005,24(8):689-690
目的了解对屈光不正儿童应用托品酰胺或阿托品滴眼液后,散瞳验光及复验结果的符合率。方法186例屈光不正患儿(共372只眼),均先给予托品酰胺扩瞳,5 min滴眼1次,共3次,最后1次滴药后30 min进行检影验光,并于第2天复验。再嘱患儿自实验第2天复验后开始,用阿托品滴眼液每天滴眼3次,共3 d,第4天复诊时再行验光,并于3周后复验。比较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和复验的结果。结果4~10岁屈光不正儿童远视占多数,~14岁则以近视多见。~14岁近视患儿采用托品酰胺与阿托品散瞳后验光及复验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患儿采用这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及复验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托品酰胺是较大年龄(10~14岁)近视性儿童散瞳验光的理想药物,但对其他年龄段儿童和托品酰胺散瞳验光后发现有复性散光的患儿,应使用阿托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