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儿童血铅与其他五种元素的相关性,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导儿童铅中毒防治的营养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血铁、锌、钙、镁、铜,采用阳极溶出电解仪测定全血铅;对本地区2010。2012年间2710例学龄前儿童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9.37%,以1~7岁儿童居多;(2)本地学龄前儿童血清钙、铁和锌三种元素的缺乏率较高。儿童铅、铁、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钙呈下降趋势。除血铅外其他五种元素在性别上无差异;(3)正常儿童的血铅水平与钙呈负相关,而与铁、锌成正相关;儿童铅中毒时血铅与锌呈负相关。结论在儿童铅中毒的防治过程中应注意钙和锌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儿童血铅与其他五种元素的相关性,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导儿童铅中毒防治的营养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血铁、锌、钙、镁、铜,采用阳极溶出电解仪测定全血铅;对本地区2010~2012年间2 710例学龄前儿童的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9.37%,以1~7岁儿童居多;(2)本地学龄前儿童血清钙、铁和锌三种元素的缺乏率较高。儿童铅、铁、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钙呈下降趋势。除血铅外其他五种元素在性别上无差异;(3)正常儿童的血铅水平与钙呈负相关,而与铁、锌成正相关;儿童铅中毒时血铅与锌呈负相关。结论在儿童铅中毒的防治过程中应注意钙和锌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周洪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9):1341-1342
目的:探讨儿童末梢血血铅水平与铜、锌、钙、镁、铁含量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儿童铅中毒率与儿童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钨舟法检测儿童末梢血血铅含量,采用火焰吸收光度法检测血铜、锌、钙、镁、铁水平。结果:5 262例体检儿童中,血铅≥100μg/L者471例,铅中毒发生率为8.95%(471/5 262),以轻中度铅中毒为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铅中毒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童铅中毒发生率高于女童,以~6岁组儿童铅中毒发生率最高,1~6岁组呈上升趋势,6~12岁组呈下降趋势。铅中毒组与非铅中毒组儿童血锌、铁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铅中毒组明显低于非铅中毒组。而铅中毒组与非铅中毒组儿童血钙、镁、铜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铅中毒可导致血中锌、铁等微量元素水平降低,而铜、钙、镁水平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微量元素和血铅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13 929名儿童进行末梢血铜、锌、钙、镁、铁及铅的检测.按照儿童发育情况分为幼婴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青春发育期组;每个组又分成男、女两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微量元素分布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末梢血铜、钙、镁在不同年龄组及各年龄组的不同性别间分布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锌含量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含量为(81.71±15.91)μmol/L,分布水平在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婴儿组、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存在性别差异;儿童缺锌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总缺锌率为13.7%;在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的男、女缺锌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梢血铁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含量为(8.28±0.78)mmol/L,在婴儿组以后分布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学龄组以后存在性别差异;儿童缺铁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缺铁率为12.9%;在幼婴期、学龄期及青春发育期组男、女缺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铅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血铅水平为(59.97±26.52)μg/L;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组以后存在性别差异;儿童铅中毒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总的铅中毒率为8.2%;各年龄组儿童铅中毒率呈男性高于女性,男童铅中毒率随年龄增长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除幼婴组和婴儿组外,其他年龄组男、女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学龄前、学龄期和青春发育期组男、女差异更为显著.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钙缺乏已基本纠正,但锌、铁缺乏较为明显,血铅水平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台州市椒江区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水平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1200例0~6岁儿童静脉血中铜、锌、铁、钙、镁、铅元素进行测定。结果:微量元素缺乏率依次为钙15.92%、锌16.67%、铁14.41%、铜1.58%、镁0.67%,铅中毒率为3.75%;婴幼儿组铜、锌、铁、钙、镁缺乏率均显著高于学龄前组(P<0.05),但铅中毒率显著低于学龄前组(P<0.05);ADHD患儿血铅的含量高于健康体检儿童(P<0.05),血锌的含量低于健康体检儿童(P<0.05)。结论:ADHD患儿存在血铅、血锌异常现象;婴幼儿期和学龄前儿童应重点防治钙缺乏和锌缺乏,同时学龄前儿童还应重点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儿童全血锌铅钙铁值的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华  韦明  张俊红  尹燕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58-4160
目的:了解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儿童全血锌、铅、钙、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提高儿童保健水平。方法:随机选取海淀区健康儿童544名,按不同年龄段分为4个年龄组。采集静脉血1 ml,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锌、钙、铁含量,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铅含量。结果:①血铅水平≥0.1μg/ml者占43.2%,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血铅水平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0~1岁组血铅最低,3~6岁组血铅最高;②血锌、钙、铁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血锌6~12岁组明显高于1~3岁组,血钙、铁6~12岁组明显高于0~1岁组,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③血铅增高率与血钙缺乏率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血锌与血铁缺乏率各组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空气污染等各方面的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血铅水平较高;②婴幼儿期是锌、钙、铁营养不良的防治重点;③随年龄增长,饮食多样化,锌、钙、铁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6062例体检儿童血铅水平与钙、铁、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  李启亮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721-4722
目的:探讨儿童末梢血铅水平与钙、铁、锌的关系。方法:采用钨舟法和火焰法检测儿童血铅和钙、铁、锌水平。结果:6062例体检儿童中,铅中毒发生率为7.29%,以轻中度铅中毒为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铅中毒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6岁组铅中毒发生率最高。非铅中毒组与铅中毒组儿童铁、锌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铅中毒可导致血锌、铁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铅中毒患病率与血锌、血铁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石墨炉法测定手指末梢血全血铅含量,火焰法测定血锌、血铁含量。结果:0~8岁儿童铅中毒患病率为33.7%,儿童铅中毒与血锌、血铁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为防治儿童铅中毒应加强锌、铁营养。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1688名儿童血铅水平与钙、铁、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钙、铁、锌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钨舟法和火焰法,分别测定我院门诊1688名患儿的血铅和钙、铁、锌水平。结果1688名儿童中,平均血铅水平为48.35μg/L,铅中毒发生率为15.9%,统计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之间血铅、钙、铁、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儿童血铅与钙、锌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儿童铅中毒可导致血钙、锌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0.
薛世萍  任为  黄彩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066-5068
目的:了解兰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血中铅、钙、镁、锌、铜、铁6种矿物元素的水平,为预防儿童矿物元素缺乏和铅中毒、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兰州市城区随机选择4所幼儿园共388名儿童,采指尖血80μl,测钙、镁、锌、铜、铁、铅浓度。结果:男孩的血铅、铜、铁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锌缺乏率最高,为38.92%。总的铅中毒率为12.63%,但3岁组最高,达到28.57%。铅中毒儿童的钙、镁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3~6岁儿童微量元素缺乏以缺锌为主,铅中毒率较高。儿童缺钙易导致铅中毒,反之,血铅水平较高也影响钙的吸收。防止儿童缺钙是预防儿童铅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路北区0~6岁儿童指血中钙、镁、铜、铁、锌的变化规律,提高0~6岁儿童不同年龄段幼儿保健水平。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钙、镁、铜、铁、锌的含量。结果:男女儿童指血中钙、镁、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铁缺乏率最高为婴儿期女童组,有随年龄增加铁缺乏率最高组向学龄前组转化的趋势;锌缺乏率最高为婴儿期男童组,也有随年龄增加向学龄前组发展的趋势。结论:路北区0~6岁儿童指血中钙、镁、铜含量不缺乏,趋于合理。铁、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状况,应加强保健指导,促进两种元素的吸收,改善铁、锌缺乏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及学龄儿童体内铁、锌、钙等元素的含量,探寻微量元素失衡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在儿童保健门诊随机抽取523例儿童,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期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全血铁、锌、钙、镁、铜、铅含量。结果:523例儿童中,缺锌69%(361/523),缺铁43.4%(227/523),铜、镁、铅无明显失衡。少数民族儿童铅和锌的含量高于汉族儿童,钙和铁的含量低于汉族儿童。男童钙含量低于女童,铅含量高于女童。不同年龄组儿童全血铁、锌、钙、镁、铜、铅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年龄组儿童铅含量有随年龄升高的趋势。结论:婴幼儿期为生长发育最快时期,易缺乏锌、铁等元素,应均衡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学龄前儿童末稍血中钙、铁、锌、镁、铜元素的水平,为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P-2型溶出分析法检测。结果:各种元素构成比正常;<2岁组、2~5岁组、>5岁组儿童钙、铁、锌、铜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镁元素在3个年龄组儿童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与≤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镁元素缺乏率高。结论:营养素钙、铁、锌、铜在学龄前儿童体内的分布合理;镁元素的缺乏在学龄前儿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机体可存在长期缺镁而无低镁血症现象,建议将营养素的检测纳入学龄前儿童保健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武汉市儿童血铅值水平变化趋势及与饮食习惯的关系,制定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营养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取2个城区2条街道所有0~3岁儿童;6所不同等级幼儿园所有3~6岁以上在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母亲进行问卷并填写调查表,采集儿童手指血,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铅值。结果儿童铅中毒发生率为0.27%。高铅血症率为6.97%,男童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P0.001),不同年龄儿童血铅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岁组儿童血铅值最高。偏爱吃爆米花、松花蛋类食品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检出率较高;而服用钙、铁、锌制剂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检出率较低。爱吃爆米花和松花蛋是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必要的宣教,提倡平衡膳食。而营养综合干预应该是降低儿童血铅水平的首选,同时改进传统的食品加工、储存的工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全血微量元素的现状,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保障学龄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预防严重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2 000名学龄前儿童末梢全血锌、钙、镁、铁、铜含量。对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进行t检验,并对铁、钙及锌的全血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 000名学龄前儿童中以铁、锌、钙缺乏为主,铁缺乏占42.17%,锌缺乏占38.83%,钙缺乏占20.83%。微量元素缺乏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儿童各种微量元素缺乏分别占31.33%和47.65%,并以钙、铁缺乏的差异显著(P<0.05)。全血中钙含量和锌含量之间呈负相关(P<0.01),回归系数为-25.093,相关系数为0.225;锌含量和铁含量之间呈正相关(P<0.01),回归系数为6.328,相关系数为0.749。结论:学龄前儿童锌、铁、钙缺乏较为普遍,且农村多于城市。全血中锌和铁以及锌和钙含量之间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宝安区小儿发锌、钙、铅元素水平的测定与分析,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原予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237名0.5~12岁小儿的头发标本。结果锌、钙、铅三元素含量与年龄有关,其中发钙含量有性别差异。四组中铅高(73.42%)占第一位,其次为钙缺乏(54.85%)和锌缺乏(8.43%)。有害元素发铅阳性率依次为幼儿、学龄前、婴儿和学龄组;但学龄组发铅较高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X^2〉11.94,P〈0.01)。幼儿组钙缺乏率最高,且钙缺乏率有随年龄降低的趋势。锌缺乏率无组问差异,但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结论高铅和钙营养不足是本地区小儿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防治铅高和钙缺乏的重点对象,应采取均衡营养、科学饮食和合理补充等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0~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外周指血钙、铁、锌的变化。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3月健康体检的5 000名儿童,按年龄段分成7组,体检儿童由经培训的检验师用定量毛细血管取无名指末梢血0.04 ml,检测钙、铁、锌水平。结果:铁、锌浓度在2岁内均较低,尤其是6个月以内,随年龄的增长存在增加的趋势,铁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组间钙含量变化不大(P>0.05)。结论:三亚地区学龄前儿童,强调生后半月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不要盲目大量、过早补钙。4~5月后应从膳食中补充富含铁、锌的食物,如肝泥、蛋黄、婴儿配方食品等。做到科学补给,避免过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0~14岁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其异常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及纠正方法。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2 963例正常儿童全血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铅、镉)含量,比较年龄、性别对微量元素异常的影响。结果:成都地区正常体检儿童血锌、钙、铁和铅的异常率相对较高,血铅有随年龄增加异常率增加的趋势,血铁及血钙5岁以下组与5岁以上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无性别差异。结论: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生理周期及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婴儿期应注意补铁,幼儿期侧重补钙,良好的生活环境及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