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投射式周边视野计,白色小视标检查周边视野,红色视标暗背景下查找中心颞侧偏盲性暗点,平面视野屏及TBC-IA型中心视野分析仪检查中心颞侧偏盲性暗点及中心颞侧偏盲等方法,对23例被误诊的垂体瘤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了垂体瘤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对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垂体瘤的误诊原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视野检查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投射式周边视野计,白色小视标检查周边视野,红色视标暗背景下查找中心颞侧偏盲性暗点,平面视野屏及TBC-IA型中心视野分析仪检查中心颞侧偏盲性暗点及中心颞侧偏盲等方法,对23例被误诊的垂体瘤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了垂体瘤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对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垂体瘤的误诊原因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OCULUS—CENTERFIELD 2视野计检查,用于眼部及视路疾病的诊断、定位、预后判定并指导治疗。方法应用OCULUS—CENTERFIELD 2视野计对一般眼科检查可疑疾病采用相应的检查程序。结果254例中,视神经疾病11眼,典型的视野改变为中心暗点,视野向心性缩小。9例为垂体瘤,表现为颞侧偏盲或一眼颞侧偏盲。缺血性视乳头病变15例,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或扇形暗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3例,表现为受阻血管供应区对应的扇形视野缺损。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表现为双眼视野向心性缩小。脑血栓4例,1例表现为同侧偏盲,3例为象限盲。青光眼58眼,典型的视野缺损为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弓形暗点、环形暗点甚至管状视野。结论OCULUS—CENTERFIELD 2视野计检查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如患者合作好,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4.
57例垂体瘤患者视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的视野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57例垂体瘤患者的视野报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早期垂体微腺瘤患者,视野大多正常。随着肿瘤增大,典型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垂直性颞侧、双颞侧偏盲。视野缺损与视交叉自身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视交叉位置正常者,视野缺损呈典型改变。视交叉前置或后置者,视野表现为同向偏盲、视敏度下降、中心暗点或交界性暗点。结论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视交叉受压上抬典型的视野改变。视野缺损与视交叉解剖位置相关,前置型、后置型的视交叉者,视野缺损趋于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TBC—1中心视野分析仪检出6例垂体瘤,现报告其中2例如下。病例1:高××女44岁双眼视物模糊,视力逐渐下降,伴头枕部疼4个月。一年前开始发胖。内科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视力右0.4,左0.1,近视力右0.3,左0.1,双眼前节无异常。双眼视盘边界清,颞侧色淡,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血管走行正常。视野双颞侧偏盲,左眼颞侧五级暗点中部超过中线累及注视区。这与左眼视力为0.1不能矫正相符。头颅X 光平片显示:蝶鞍较正常扩大,前后径20mm,深径10mm,鞍背骨质似有吸收。根据视力、视野分析,诊断为垂体瘤。转北京宣武医院,手术证实为垂体瘤。病理诊断为嫌色性垂体腺瘤,最后诊断:垂体瘤卒中。术后放射治疗两个月。病例2:赵××女40岁鞍区占位性病变。因头疼,视力下降两个月来院检查。视力右1.0,左0.5。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TBC 中心视野分析仪查出双眼不完全性颞侧偏盲,提示视交叉病变。经X 线颅平片及鞍区断层片检查均未证实。建议转外地查头颅CT,查出鞍区内囊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检查,用于眼部及视路疾病的诊断、定位、预后判定并指导治疗。方法 应用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对一般眼科检查可疑疾病采用相应的检查程序,通常用G1程序。结果 478例中,视神经疾病23眼,典型的视野改变为中心暗点,视野向心性缩小。6例以眼病为首诊的垂体瘤,表现为颞侧偏盲,或一眼颞侧偏盲,另一眼不典型的颞侧偏盲。青光眼68眼,早期局限性损害及弥漫性损害,典型的视野缺损为旁中心暗点、弓型暗点、环型暗点甚至管状视野。视神经乳头炎6例,4例为中心暗点,2例为视野缩小。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5眼,为扇型或半侧视野缺损。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4眼,表现为楔型视野缺损。脑血栓4例,1例表现为同侧偏盲,3例为象限盲。眼外伤5例,表现局限型视野缺损。结论 OCTOPUS(101)自动视野计检查方法较简单、快速,如患者合作好,定位准确,彩色打印结果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7.
70例垂体瘤的眼部改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 70例 (14 0只眼 )垂体瘤的眼部改变情况 ,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疑为垂体瘤者行颅 X摄片 ,头颅 CT、视野检查 ,常规视功能检查。结果 经手术证实垂体瘤 70例 ,其中视力减退者 12 0只眼 (86 % )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88只眼 (6 2 % ) ,视野缺损者 10 6只眼 (83% ) ,误诊 12只眼 (11.5 % )。结论 垂体瘤为一慢性发展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遇有双颞侧视野偏盲或进行性视力减退都应想到有垂体瘤可能 ,争取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方法:汇总2008-08/2012-08于我科就诊的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鞍区肿瘤患者27例中,视野异常者16例(59.3%),视野正常者11例(40.7%)。16例视野发生改变的患者中,8例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和1例第三脑室恶性畸胎瘤均引起双眼颞侧偏盲,1例垂体瘤、1例垂体癌和1例颅咽管瘤引起单眼颞侧偏盲,1例鞍旁囊肿引起单眼颞上象限视野缺损。手术切除肿瘤后,13例(81.3%)患者的视野有改善,其中6例(37.5%)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绝大多数鞍区肿瘤可引起视野的改变,但视野的具体形态由病灶的类型、大小和压迫部位决定。鞍区肿瘤引起的最典型视野改变为双颞侧偏盲。手术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视野得到改善,其中部分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因而,对鞍区肿瘤患者而言,视野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辅助定位肿瘤,并且可以用来评价手术效果,从而为临床工作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例1,女,40岁.右眼视物模糊6个月,在某医院诊为"视神经萎缩",予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视力短暂恢复后又进行性下降,且伴头钝痛,遂转来我院就诊.查体:视力右4.0左4.8,右眼视乳头边界清、苍白,视野检查:右眼颞侧偏盲,左眼颞侧不全偏盲,考虑视交叉病变.CT检查为蝶鞍部脑膜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垂体瘤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分析其RNFL厚度改变的区域及与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OCT Fast RNFL thick 3.4程序对正常人30例(56只眼),垂体瘤视野正常者25例(50只眼),垂体瘤颞侧视野偏盲者35例(56只眼)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测量,计算RNFL厚度平均值及鼻、颞、上、下各区域的RNFL厚度,对各参数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垂体瘤视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RNFL厚度平均值及鼻、上和下方RNFL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RNFL较正常组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瘤视野偏盲组与垂体瘤视野正常组及正常组比较RNFL厚度平均值及各区域RNFL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瘤视野正常组及视野偏盲组颞侧RNFL厚度均大于鼻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瘤患者RNFL厚度变化与视野缺损有一致性.OCT可作为判断垂体瘤患者视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轩昂  史大鹏 《眼科研究》2009,27(4):332-335
目的分析视交叉周围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与视野损害的关系。方法100例视交叉周围肿瘤行鞍区MRI检查及视野检查,分析视交叉形态改变与视野损害的关系。结果57例肿瘤向上压迫视交叉,单一象限缺损12眼,颞侧偏盲36眼,颞侧偏盲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56眼,正常视野或其他改变10眼;18例肿瘤向下压迫视交叉,单一象限缺损2眼,颞侧偏盲5眼,颞侧偏盲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20眼,同侧偏盲及正常视野12眼;25例视交叉被肿瘤包埋,颞侧偏盲8眼,颞侧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32眼,全盲及其他改变10眼。肿瘤造成视野缺损以肿瘤包埋视交叉时最重,视交叉向上受压次之,向下受压时最轻。结论视交叉周围肿瘤造成的视野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与肿瘤生长的部位有关,视野损害发生顺序由颞侧向鼻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垂体肿瘤的眼部表现主要是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较少见,且常出现在疾病晚期。报道3例垂体肿瘤,主诉在数天至10余天内出现突发性右眼上睑下垂。右眼睑裂分别为6.5,7,3.5mm;左眼睑裂分别为10,10,8 mm。Tensilon试验(同Neostigmin试验)阴性。第3例激素试验查出催乳素为987μg/l(正常<22μg/l),脑部CT扫描显示蝶鞍部肿块。Goldmann视野计检查:例1为双颞侧偏盲,例2为双颞上扇形缺损,例3右眼颞上扇形视野敏感度降低,左眼正常。3例均经开颅作垂体切除术。组织学检查证实第1、2例为垂体嫌色性腺瘤,第3例为垂体催乳素瘤。术后随访,第1、2例睑下垂消失,第3例睑下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垂体瘤患者视野缺损与视野检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野检查是视路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尤其在垂体瘤诊断中有其特殊地位。垂体瘤患者的术前视野缺损以双眼或单眼颞侧视野损害为特征,具有以“中线为界”的特点,并受肿瘤大小和位置的影响。术后,垂体瘤患者的视野则分三个时相改善。本文就垂体瘤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视野缺损特征及视野检查在垂体瘤诊治中的应用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 0岁 ,于 2 0 0 1年 3月 5日因“双眼颞侧视物不清 6个月”来诊。眼科检查 :右眼视力 0 .4,左眼视力 0 .3,外眼检查正常 ,屈光间质 (- ) ,眼底检查未见出血及渗出 ,视盘边界清楚 ,动脉变细 ,静脉变粗 ,动静脉比例 1/ 3,眼科B超检查眼球内无异常回声 ,采用我科从重庆康华公司引进的全自动电脑视野计 (APS6 0 0 0 B型 )行视野检查提示双颞侧偏盲 ,颞侧视野缺损 ,鼻侧视敏度降低 ,初步诊断为脑下垂体肿瘤压迫视神经 ,建议患者行头颅 CT检查 ,结果提示脑下垂体肿瘤。2 讨论  脑下垂体肿瘤的典型表现为双颞侧视…  相似文献   

15.
丁艳平  郭玉銮 《眼科》2001,10(3):169-170
文献报道蝶鞍区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15 %左右。是较常见的颅内肿瘤。因为蝶鞍区肿瘤可侵害视路 ,所以患者在发病早期常就诊眼科 ,主诉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在眼科就诊期间 ,由于缺少详细的询问病史 ,及细致的视野检查 ,或部分医生缺乏对神经眼科的了解 ,使得一些蝶鞍区肿瘤易被误诊为眼科疾病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现将 6例这种误诊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蝶鞍区肿瘤患者 6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年龄2 5~ 74岁 ,平均 45岁。 6例病人均经眼科治疗 ,无显著疗效再行细致的视野复查发现 3例双颞侧偏盲 ,1例同侧偏盲 ,1例右眼颞侧大…  相似文献   

16.
垂体瘤169例患者视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垂体瘤患者术前中心静态视野与周边动态视野,探讨术前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和术后视野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确诊为垂体瘤的患者169例(338只眼),于术前行视力、眼底、视野及影像学检查.其中,334只眼行周边动态视野检查;323只眼行中心静态视野检查.28例(56只眼),于术后3~6个月进行视力、中心静态视野及周边视野随访.连续变量符合参数检验的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9例患者中,36例双眼视野正常,133例单眼或双眼视野缺损;323只眼行中心静态视野检查,视野正常眼占28.48%(92/323),视野缺损眼占71.52%(231/323);334只眼行周边视野检查,视野正常眼占41.32%(138/334),视野缺损眼占58.68%(196/334);视野正常组与缺损组,起病年龄和垂体瘤直径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2、7.930;x~2=28.210,P<0.01),经多因素分析,其均为术前视野缺损的影响因素.垂体瘤摘除术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正常或改善占69.05%(29/42),视野恢复正常或改善占85.71%(36/42);视野恢复正常组与改善组,起病年龄和术前颞上方视野缺损情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23;x~2=6.218,P=0.013).结论 中心静态视野检查较周边视野检查敏感,可发现垂体瘤患者的早期视野改变.起病年龄、肿瘤直径以及最佳矫正视力是术前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起病年龄与术前颞上方视野缺损程度在术后视野恢复正常组与改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先证者男 ,15岁。双眼视力减退 5个月 ,以“球后视神经炎”在我院眼科治疗期间 ,因头颅CT检查提示右额颞占位病变 ,转至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右额颞蛛网膜囊肿。术后体检 :发育正常 ,营养良好 ,胸透、心电图检查正常 ,血、尿常规检查正常。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0 0 5 ,左眼 0 0 4;双眼前节无异常 ;右眼视乳头边界清楚 ,颞侧色泽淡 ,左眼视乳头边界清楚 ,色泽苍白 ,双眼视网膜呈橘红色。Humphrey视野检查 :右眼鼻上象限部分视野缺损 ;左眼颞上象限视野缺损 ,颞下象限部分视野缺损 ,鼻侧视觉敏感度下降 ;双眼周边视…  相似文献   

18.
人体视交叉的血液供养及双颞侧视野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桦  钟勇 《眼科学报》1991,7(2):51-53
在黄斑区作一想象的垂直线,将视网膜分为鼻半及颞半;鼻半的纤维经视神经,在视交叉体部向对侧行去,与对侧眼的颞半的纤维组合成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往后进入外侧膝伏体,视纤维换元之后,成为视放射,直达视皮质.在视交叉体部的前外方为左右视神经,如果蝶鞍区的病变涉及到视交叉近端的视神经,可发生单眼的视野缺损,如一眼偏盲、中心暗点、甚至失明.在视交叉体部的后外方为左右视束的起端.如果蝶鞍区的病变涉及到近视交叉的视束,将发生双眼视野在病灶对侧的半个视野偏盲.除此上述情况之外,视交叉体部附近的病变,则经常发生双颞侧视野缺损.早在1884年 Vossius 首次提出了垂体病可及导致双颞侧视野缺损.其后的临床实践证实了这一观点.我们自己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并且观察到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可迅速改善或减除这些视野缺损.1948年Traquair 指出这种双颞侧视野缺损,首先系视交叉供血受阻碍所致.学者们对视交叉血液供应作了研究,以期证实 Traquair 的观点.协和医院眼科进行过1000余例视交叉部病例的3000余次视野检查.其中主要为垂体瘤病人(520例肢端肥大,185例泌乳素瘤及91例 ACTH 瘤)也都见到不同型样及不同程度的双颞侧视野缺损.临床的经验及疑点给我们提出以下七个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作为我们实验研究的背景,进行了两部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脑膜瘤所导致的视野改变,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40例(80眼)不同部位的脑膜瘤进行双眼视野检查(0CTOPUS-101)及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脑膜瘤视野主要改变:鞍结节脑膜瘤12例(30%)为双眼颞侧偏盲;顶叶脑膜瘤9例(22.5%)为双眼同侧偏盲;额叶脑膜瘤7例(17.5%)为双眼对称性同向偏盲;枕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侧偏盲累及对侧下方象限;颞叶脑膜瘤4例(10%)为双眼同向上象限盲;蝶骨嵴脑膜瘤2例(5%)为颞侧视野缩小;嗅沟脑膜瘤1例(2.5%)为中心暗点;桥脑小脑角脑膜瘤1例(2.5%)视野正常。结论 脑膜瘤生长部位、大小不同。侵犯视路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视野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4例确诊的颅咽管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双眼视野特征、以及肿瘤体积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其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确诊为颅咽管瘤的34例患者,提取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体积、视野表现。运用统计学,对年龄与肿瘤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年龄与视野表现、性别与肿瘤体积、肿瘤体积与视野表现进行差异检验,性别与视野情况做卡方检验。结果在34例颅咽管瘤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9~70岁(均值35.3636±17.3292),肿瘤体积从3.12~80.84 cm3(均值21.7732±19.98359),视野表现分为双眼颞侧偏盲者19例;双眼同向偏盲者3例;双眼不规则暗点6例;一眼颞侧偏盲,另一眼不规则暗点3例;一眼眼全盲,另一眼眼不规则暗点1例;正常视野2例。通过数据分析,患者的年龄与体积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视野表现的调查对象在年龄水平上,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在肿瘤体积上,以及不同视野表现的调查对象在肿瘤体积水平上,性别与调查对象的视野表现上均无显著的差异。结论颅咽管瘤的视野表现以双眼颞侧偏盲为主要表现,视野的缺损形态与肿瘤压迫视交叉的位置有关,与年龄、性别、肿瘤体积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