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2.
胃腑居于中州,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通不降亦病矣”(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贲门、幽门、回盲瓣等的运动,具有类似“单向阀”的功能,由上而下的胃肠蠕动以及食物下行而不上逆,均为胃气通降的具体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呕吐。现代医学把呕吐分为中枢性呕吐与周围性呕吐两大类。中医对呕吐的认识,认为与“胃”有极大的关系,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降为顺,胃主受纳,气宜下降,任何病变有损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者,都可发生呕吐,故呕吐为“胃病”的主证。对呕吐的治疗,《景岳全书》指出:“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对呕吐,首先要分辨虚实而论治,实证多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邪化浊为主,虚证多为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而失其和降,治当温中和胃,或滋养胃阴,这是一般治疗呕吐的规  相似文献   

4.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肺胃二脏生理功能方面表现为经络相通,五行相生,气机相合;肺以宣肃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之气机不和,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 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胃不和而致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胃不和”是IPF发病原因的重要部分.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胃之气以温养肺体,使精气上承;胃气上逆者,治宜理气和胃降逆.胃气和顺,则气血充足,肺得濡养.和胃之法有利于改善IPF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从胃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对其多脏腑辨证论治的有效补充,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內經》厥論篇謂:“阳明厥逆,衄呕血。”阳明乃指胃腑而言,如胃气上逆,則胃中之血亦常随之上溢而成呕血之症;或因酗酒过度,胃有积热以及怒气伤肝,肝横乘胃,遂令絡血外溢;然亦有木火上凌,肺失肃降,咳伤肺絡而致咯血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全国名老中医谢晶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从谢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用药经验等方面,分析其临床治疗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证明。[结果]谢师认为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停聚和胃腑、大肠、膀胱三者腑气不畅是导致胃气上逆泛酸的主要病机,并提出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郁证采用调畅气机、开郁止酸和通腑降逆以制酸的治疗方法,达到无郁可结、腑气畅达、降胃抑酸的治疗目的。所举医案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为吞酸之肝郁脾虚兼湿热证,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胃镜提示食管由反流性食管炎B级恢复正常。[结论]谢师以开郁通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思路新颖,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热郁、寒湿、痰饮等多种邪气阻滞胃中,影响气机升降调畅,胃失和降,循经犯肺,肺失宣肃,气逆作咳的结果。临床表现虽以咳嗽为主,但病程是以胃食管反流为核心病理基础。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胃失和降,肺气上逆,气机失调为发病基础,采用通降和胃法论治,不仅符合“胃宜降则和”的生理特性,也顺应“从胃治咳”以达养胃治肺的效果。在审证求因,明晰人体生理病理的情况下,恢复胃腑通和之性,调畅肺脏肃降之能,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8.
三承气皆出自《伤寒论》。因其能攻下腑实,泻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故名。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  相似文献   

9.
用脾胃升降理论,对胃病治疗,按胃气以降为和六腑以通为补,胃腑宜通的原则,归纳为疏肝降胃、宣肺舒胃、升脾益胃、益阴和胃、泻肝清胃、活血化淤、消食泻胃等七法。  相似文献   

10.
从通降论治呕吐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一证,其病在胃,“通”和“降”是胃腑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然呕吐病机的关键是胃气上逆,所以临床根据通降理论治疗呕吐,疗效颇佳。1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中积热所致的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     
董建华:胃脘痛基本病机为气滞,治疗当分辨气滞、血淤和虚证三型董老认为,脾与胃,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影响的。脾为脏,属阴属里;胃为腑,属阳属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协调,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输转和吸收。因此,董老把“胃宜通降,脾宜升运”,“脾升则健,胃降为和”及“升清降浊”等作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阳气、补土保元;或辛开苦降、调脾和胃;或通腑泄热、化瘀扶正;或气血同治、温清相宜。总之,留得一分胃气,便保得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3.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实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之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1胃院痛病机突出一个滞字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这。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牌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雍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的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 胃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报》2019,(7):1410-1413
刘万里教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立意中州,珍视中药配伍的妙效,活用药对常为点睛之笔。黄芩配仙鹤草燥湿健脾,有较强的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苦寒败阳之弊。柴胡配白芍调肝消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养肝柔肝的功用,且无劫肝阴之虞。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枳壳配桔梗降中有升,阴中蕴阳,通降胃腑之力斐然。胃癌各阶段正虚、邪实参见,遣方用药勿过偏执,丹参、黄芪二味性皆平和,相伍为用能兼顾正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白术配葛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运脾化湿、升清补脾,则湿泄可止。杏仁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宣肺润肺、温阳养肾,使"提壶揭盖"有权,川渎注泻有常,肠腑之气通降而易排便。刘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药对经验,体现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苏坤涵 《中医学报》2019,34(7):1410-1413
刘万里教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立意中州,珍视中药配伍的妙效,活用药对常为点睛之笔。黄芩配仙鹤草燥湿健脾,有较强的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苦寒败阳之弊。柴胡配白芍调肝消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养肝柔肝的功用,且无劫肝阴之虞。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枳壳配桔梗降中有升,阴中蕴阳,通降胃腑之力斐然。胃癌各阶段正虚、邪实参见,遣方用药勿过偏执,丹参、黄芪二味性皆平和,相伍为用能兼顾正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白术配葛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运脾化湿、升清补脾,则湿泄可止。杏仁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宣肺润肺、温阳养肾,使"提壶揭盖"有权,川渎注泻有常,肠腑之气通降而易排便。刘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药对经验,体现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从理论到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多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笔者认为。胃痛属病因杂、病程长、诱因多、根治难的疾病,以“正虚邪壅”为病理基础。“正虚”即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食积、湿滞、痰阻、寒凝、热郁等,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胃癌证.治疗胃痛,既不能专事攻邪,又不可纯主补虚  相似文献   

17.
“通”即通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其应用范围甚广,非单指通泄也。人体气血以通为和,气血不通而壅滞则诸痛纷呈。祖国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理论乃依此而立。临床病证痛证虽多,然其因则———不通,其治则———通也。因此,不论调气、活血、散寒、除湿、滋阴、助阳等,凡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气机调畅,经络血脉通利而痛止者,均可视为通法。正如医家高士宗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活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1头痛1.1外感头…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在《医论·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中认为吐血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诱因,但其根本在于胃气之上逆,组方重用代赭石,主张降胃为要。其将吐血的诱因分为因热、因凉、因肝胆之气上逆、因冲气上逆、因阴不潜阳及因气随血脱而胃气上逆六者,并根据临证经验,分别确立了"清热泻火,重镇降逆""温中降逆,健脾消积""凉肝泻火,重镇降逆""平冲降逆,下气止呃""滋阴清热,纳气平喘""补气养血,纳气平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不寐从胃论治五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寐从胃论治五法肖玉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230022)关键词:不寐;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6.23不寐一证,因胃气不和所致者,临床屡见不鲜。其理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