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将曼氏血吸虫尾蚴以机械方法转变为童虫后,用乳过氧化酶催化的碘化作用标记童虫,经Triton X-100溶解后,以免疫沉淀反应识别童虫表面抗原。作者采用C57BL/6J和C3H/HeJ两株纯系小鼠和瑞士杂交系小鼠的3种免疫血清:(1)慢性感染血清——小鼠腹腔内注射25~50条尾蚴,于接种后12周取血;(2)单性感染血清——接种50条雄性尾蚴后23周取血;(3)疫苗免疫血清——以350~500条经30KR~(60)钴照射尾蚴于皮肤免疫后4~6周取血。对照血清取自与实验小鼠同龄的正常小鼠。结果:慢性感染的杂交系小鼠血清能沉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C)在与各种不同微生物刺激物接触后,可被激活并逐渐成熟。根据不同的成熟信号,DC可激发Th细胞分化为Th1、Th2或调节性T细胞。引起Th2极化反应的蠕虫产物是与宿主有长期接触的虫体成分。对于这些蠕虫感染初期和早期能否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PCs),并极化Th2型免疫反应尚不清楚。该实验采用血吸虫幼虫产物(0-3hRP)刺激DC成熟,观察其促进T细胞极化功能。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尾蚴制备0-3hRP、BALB/c小鼠和BALB/c背景的DO11.10αβTCR转基因小鼠模型以及小鼠骨髓源性DC(BM-DC)。将DC分别与0-3hRP、等量的RPMIc、脂多…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血吸虫病流行区人体感染雄性尾蚴为多以及晚期慢性感染小鼠排出的血吸虫卵倾向发育为雄性毛蚴的可能性。实验小鼠为雌雄两性C57BL/6,BALB/c小鼠和雌性BALB/c裸鼠以及捕获于菲律宾索索贡省的野鼠。所用的日本血吸虫为菲律宾索索贡隔离群及来源于索索贡的湖北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紫外线(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BALB/c小鼠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皮肤用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诱导BALB/c小鼠,3周后进行攻击感染,同时设正常感染对照组。攻击感染6周后解剖小鼠,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并观察虫体发育情况和肝组织细胞免疫应答情况。结果免疫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37.90%和51.16%;免疫组小鼠体内虫体发育明显滞后于正常感染对照组内虫体;免疫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较正常组明显减少。结论UV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BALB/c小鼠能诱导较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微小巴贝虫感染不同免疫状态小鼠后的消长规律。方法 实验分正常BALB/c小鼠组、免疫抑制BALB/c小鼠组、SCID小鼠组和NOD-SCID小鼠组等,每组5只小鼠。免疫抑制BALB/c小鼠,每只经腹腔注射0.5 mg地塞米松,连续5 d。随后,各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00 μL含微小巴贝虫鼠血(红细胞染虫率约20%)。每组留1只小鼠作未感染对照鼠。自接种当天每d尾部采血涂薄血片,吉姆萨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染虫状况。结果 正常BALB/c小鼠感染微小巴贝虫第3 d在红细胞内查见虫体,感染后第7 d染虫率最高为82.4%,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7 d;短暂免疫抑制BALB/c小鼠在感染后第5 d染虫率达到高峰为73.18%,染虫率在20%以上约持续14 d,而后染虫率处于0%~2%的较低水平状态。NOD-SCID小鼠组分别于第7 d(72.45%)、第16d(67.4%)、第24 d(58.9%)多次出现染虫率高峰,微小巴贝虫在NOD-SCID小鼠体内不会被大量清除,染虫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41.9%。SCID小鼠组于第8 d出现第1次染虫率高峰,为86.4%,至第18 d出现第2次高峰为62.23%,染虫率也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平均为38.2%。在薄血片中观察到小点状体,马耳他十字,小环状体,环状体,长丝状体,以及游离在红细胞外的虫体等多种巴贝虫形态。结论 微小巴贝虫在正常BALB/c小鼠和短期免疫抑制BALB/c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先升高又下降的宿主自限性现象;而在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体内虫密度出现多个高峰,且能持续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用BALB/c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后25~80天的同种小鼠脾细胞进行细胞杂交,获得了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杂交的成功率达到50~100%。童虫或成虫冰冻切片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能用以初筛特异性抗体。从成虫切片发现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自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种鼠取血,腹腔注射接种3~4周龄雌性BALB/c小鼠(7只)、免疫抑制BALB/c小鼠(4只)、雄性SCID小鼠(4只)和NOD-SCID小鼠(4只)。感染后每天采血,涂制薄血片,吉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田鼠巴贝虫的生长、增殖情况,记录红细胞的感染率。解剖3只不同红细胞感染率的BALB/c小鼠,油镜下观察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髓等组织的感染情况。记录各组织中红细胞的感染率,并分析与外周血红细胞感染率的关系。取红细胞感染率大于40%的BALB/c小鼠血液,冷冻保存2个月后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小鼠,观察田鼠巴贝虫的增殖情况。结果 BALB/c小鼠、免疫抑制BALB/c小鼠、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接种后,末梢血液中均检测出田鼠巴贝虫。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在d7达到峰值(82.4%),免疫抑制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在d5达到峰值(73.2%),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均在d8达到峰值(86.4%和72.5%)。红细胞感染率达到峰值后,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迅速下降,免疫抑制BALB/c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缓慢降低,SCID小鼠和NOD-SCID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则出现震荡变化。感染的BALB/c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髓等组织内均可观察到田鼠巴贝虫,虫体主要位于红细胞内,各组织内的红细胞感染率随外周血红细胞感染率的升高而增高。冷冻保存的虫种复苏后可感染健康BALB/c小鼠,末梢血中出现虫体的时间与新鲜含虫血液感染鼠的比较滞后2 d,达到感染高峰的时间滞后1 d。结论成功建立田鼠巴贝虫的小鼠模型,红细胞的感染情况与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8.
198 9年 12月 ,作者等于广西那坡县异盘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作中间宿主调查 ,在当地的拟钉螺 (Tricula sp,种名待定 )体内查获短叉尾蚴寄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拟钉螺采自广西那坡县异盘并殖吸虫病流行区的山涧、小溪和有滴流的小积水处 [1 ] 。以压碎法获取短叉尾蚴 (自然感染率为 1.0 2 % ,36 / 35 30 ) ,经腹部感染大鼠 5只和家兔 3只 (每动物约 30 0条尾蚴 ) ,感染后定期检查粪便并剖检 ,对所获的尾蚴、成虫、虫卵进行观测。2 结果2 .1 感染动物结果 实验大鼠和家兔分别于感染后 32~ 38d、 30~ 4 0 d粪便中查见带长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17XL,P.y17XL)感染早期的作用。方法用P.y17XL感染DBA/2、BALB/c及BALB/c Treg消除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0、3和5 d制备脾细胞悬液,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水平。结果P.y17XL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后,其感染结局分别为自愈和死亡。易感BALB/c小鼠于感染前1 d和感染后1 d经CD25单抗处理后,与正常感染小鼠相比原虫血症水平明显降低,生存率提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于感染后第3~5 d显著降低,IFN-γ水平于感染后第3d显著增高。结论P.y17XL感染早期,BALB/c小鼠Tregs数量的过早升高影响宿主的易感性。Tregs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抑制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10.
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径口感染小鼠,定期剖检,共获不同虫龄童虫181条,最长虫龄72d,形态结构与脱囊后尾蚴无异,全部处于滞育状态。将所获童虫再感染小鼠,经宿主转换后,虫体感染能力以及在组织中穿越、移行能力并不衰减,所有虫体仍处滞育状态。转换前后的童虫进入适宜宿主犬体后,均能在肺部检获发育成熟的成虫。小鼠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可介导直接转续传播与间接转续传播,转续宿主的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宿主的皮肤组织在抗攻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88只小鼠分为 4组 ,1、2组分别以 50± 3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或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5wk后以 10 0 0± 10 0条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3、4组分别以减毒尾蚴或尾蚴 10 0 0± 10 0条免疫或初次感染。各组均于感染或接种后 6- 12 0 h定时取局部皮肤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 :( 1)免疫攻击组皮肤组织内炎症细胞杀伤童虫现象最明显、炎症反应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 ,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百分数最高 ;( 2 )感染攻击组呈现相似炎症反应但程度略轻 ;( 3)免疫对照组减毒童虫在皮肤内滞留时间延长 ,至 12 0 h皮下仍可见较多童虫 ;( 4 )感染对照组皮肤内的童虫数于 72 h后明显减少 ,童虫周围轻微炎症反应。电镜观察可见免疫攻击组童虫内部结构破坏 ,虫体周围 EOS、淋巴细胞增多 ,肥大细胞颗粒溶解。结论 :提示皮肤组织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的宿主抗攻击感染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裸小鼠人结肠癌肝转移的高侵袭性模型,比较BALB/c鼠与SCID鼠的人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为侵袭性人结肠癌的研究寻找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首先将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细胞悬液接种于免疫功能正常BALB/c鼠的脾包膜下,然后将其肝转移肿瘤组织通过原位移植方式分别种植于免疫缺陷BALB/c鼠和SCID鼠的盲肠浆膜下,而第三组直接将HT-29种植于结肠,最后观察三组的成瘤及死亡情况,以及淋巴转移率、肝转移率、肺转移率及腹腔种植率等。结果术后21 d观察,40只BALB/c鼠有38只成瘤,其余2只死亡;40只SCID鼠有33只成瘤,其余7只死亡;第三组40只(20只BALB/c鼠/20只SCID鼠)裸小鼠虽有29只成瘤,且仅1只死亡,但肝转移率(24.1%)较低,不适于建立高侵袭模型。前两组在原位移植瘤大小、转移和种植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成瘤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筛选出的人结肠癌肝转移组织用于建立模型,能有效模拟高侵袭性等生物学特性,再结合BALB/c鼠价格较低的优势,所以更适宜作为人结肠癌肝转移的可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细胞缺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存活时间,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及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的影响。方法T细胞缺陷小鼠(裸鼠)和BALB/c小鼠各20只,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1)条,记录感染后存活时间。感染后第42d,从2组存活小鼠中各随机取7只剖杀,取肝组织,计数肝内虫卵;制作肝组织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结果20只裸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6d全部死亡。裸鼠肝组织中的雌虫产卵数为(4759.5±2161.3)个/条,BALB/c小鼠为(7323.4±2254.6)个/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肝脏中单个虫卵肉芽肿直径为(138.4±31.9)μm,与感染组BALB/c小鼠(316.4±68.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能形成典型局限性虫卵肉芽肿,肉芽肿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周围肝组织伴有大面积坏死。结论宿主T细胞对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维持感染宿主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具有预防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作用,表现为既能杀死侵袭宿主皮肤的血吸虫尾蚴,又能杀死侵入宿主皮肤内的童虫(乐文菊1985,肖树华1986,中国药理学报).本文报道吡喹酮对已侵入小鼠皮肤组织内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 方法 药物吡喹酮溶解于聚乙二醇(PEG 400)中,浓度为40~60mg/ml。 光学显微镜观察取18~22g的雌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300~4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3h后给服吡喹酮400mg/kg。给药后0.5、2及24h,取接种部位皮肤收集童虫,滴加0.03%美蓝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体的形态变化及虫体着色情况;或将皮肤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制备厚度为7μm的石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小鼠进行曼氏血吸虫获得性免疫力的研究。结果证明对攻击感染免疫力的差异是与不同管尾蚴的变异有关,而不是宿主免疫反应的变异。本研究用的曼氏血吸虫系波多黎各品系。小鼠为远系繁殖的 TO、TF_1和近亲繁殖的 A、AKR、BALR/C、CBA/Ca、C_(57) BL 等7个品系。实验表明这7个品系小鼠经初次感染20~30条尾蚴所激发的抗再感染免疫水平的差异很大。免疫水平的差异在同一次实验中较在不同次实验之间要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次的实验用不同管的尾蚴而造成的免疫力变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外科方法将曼氏血吸虫成虫移入小鼠的肠系膜静脉,观察这些动物对以后抵抗尾蚴攻击的作用。作者以感染曼氏血吸虫的雌性 HA(ICR)和 CD-1(ICR)小鼠为供体,以提供转种用的25~38日龄的成虫。雌性45~90日龄的 C_3H/HeJ 和45~90日龄的 CD(ICR)小鼠供作转移成虫及尾蚴攻击实验。在成虫移入后10~50天,用逸出2小时以内的活尾蚴50条或100条接种于小鼠皮肤,进行攻击。尾蚴攻击后30天剖检动物,取肝脏和肠系膜静脉进行检虫。对照组分设2组:一组为“假的”对照组,此组小鼠亦进行麻醉、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猪带绦虫卵实验感染中间宿主家猪后,囊尾蚴发育过程中在家猪体内各个器官的分布及其发育成熟所需的时间等。方法以猪带绦虫卵(4.2万个/头)实验感染20~30日龄的家猪15头,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宰杀,肉眼观察囊尾蚴在家猪体内各个器官上分布、数量、初次出现以及发育成熟所需时间等。结果感染后的第10d剖杀仔猪,肉眼观察各部位及脏器内均未见到囊尾蚴生长。感染15~30d时只在肝脏组织内见到少量未成熟囊尾蚴。感染40~70d时在肝脏寄生的囊尾蚴数量增多,同时开始在前肢和后肢的肌肉、胸肌、颈肌、脑组织、肾脏、肺脏内逐步见到未成熟的囊尾蚴。感染80~100d时肝脏、前肢和后肢的肌肉、胸肌、颈肌、脑组织、肾脏、肺脏内部分囊尾蚴开始先后发育成熟,但各器官组织内囊尾蚴的成熟率不等,肝脏内囊尾蚴成熟率(82.00%)高于其他器官,各器官内囊尾蚴成熟率随感染时间增加而增高。感染110~130d时肝脏内囊尾蚴成熟率(98.97%)仍高于其他器官内囊尾蚴成熟率。实验的全过程中,各器官内未见到死亡和钙化的囊尾蚴,脾内未见囊尾蚴生长。结论猪囊尾蚴可以在猪的肝脏内寄生,而且在肝脏内初次出现和发育成熟的时间均比其在全身的肌肉、脑等更早。提示猪肝脏也是囊尾蚴寄生的主要部位,在防治和卫生宣教工作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建株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感染8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时间长达一年半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兔抗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和兔抗可溶性虫卵抗原免疫血清与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筛选阳性克隆,最终建立了分泌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细胞株NP30。作者用一系列试验证明,NP-30是日本血吸虫肠相关抗原的内影象抗独特型抗体,有替代日本血吸虫虫源性抗原用于血清学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建立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mble(1984)曾报道建立了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1986年建立了一株分泌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简称D_6McAb)。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和动物小鼠骨髓瘤细胞株为SP2/0细胞系。6~8周龄BALB/c小鼠。细胞和动物均引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由本室传代培养、繁殖保护。二、免疫方法旋毛虫幼虫囊包系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提供。镜检5~10个纯的旋毛虫幼虫肌肉囊包饲喂BALB/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组质粒VR10 12 -Pf12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分析Pf12基因的抗原性和作为疫苗抗原候选分子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VR10 12 -Pf12 ,直接免疫BALB/c小鼠 ,通过NK细胞杀伤活性、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ELISA、体外抑虫试验测定 ,观察其诱导的细胞和体液应答以及体外抑虫效果。结果 重组质粒VR10 12 -Pf12免疫BALB/c小鼠 ,NK细胞杀伤活性、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诱导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 ,免疫血清在体外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发育。结论 重组质粒VR10 12 -Pf12DNA直接免疫接种诱导BALB/c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其免疫血清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