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第387条云:“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对条中“消息”一词的注释,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五版)从方有执之训而释为“斟酌”之意。笔者认为当释为“散释”、“解表”,才与经文意旨相符。兹述于次。“消息”一词是由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并列组成的,其本意为一消一长,互相更替,即变化之意。如《易经·丰》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又《庄子·秋水》曰:“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此处之“消息”即变化之意。“消息”词义可引申…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237条云:“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此条“喜忘”一症,注家多释为健忘之意。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顺文注曰:“本有久瘀血,所以喜忘也。”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说:“喜忘,好忘前言往事也。”新编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功效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小柴胡汤的功效《伤寒论》233条论述详明,历代医家对此多以文释义,无专论方之功效者。笔者不揣愚味,就临床运用试谈管见,供同道批评。仲景《伤寒论》233条云:“阳明病,胸胁满痛,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论中所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实小柴胡汤之功效。历代注家对此不仅多以文释义,且多不一致,综其要有三:从药效注者,如《伤寒论译释》认为上焦得通句,是“服用小柴胡汤后的药效”;从病理机制解者如《伤寒论语译》认为“上焦得通以下,是解释服小柴胡汤后的病理机转”;从  相似文献   

4.
<正>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多种作为药物和软膏基质用的动物油脂。有的称膏,有的则称脂。如:彘膏、豹膏、蛇膏和牛脂、羖脂等。帛书涉及之动物油脂,为何有的称膏?有的又称脂?膏与脂之古义,究竟有何区别?一查《说文》脂条,有“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之释。其意为,凡头上长角的动物的脂肪,称为脂。而头上不长角的动物的脂肪,则为膏。笔者按此定义,查对帛书。确与《说文》所释相符。又考《正字通》释脂为:“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说文》释“凝”为:“俗冰”。释“释”为:“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凝,系指凝固的脂  相似文献   

5.
<正> 对《金匮要略》越婢汤方名问题,医家多不曾深究,或以“发越脾气”释之,而不能令人满意。今阅江幼李同志“《伤寒论》析义三则”一文(见贵刊今年第2期),对其“越婢”为“治脾”之解也不敢苟同。尚有探讨之必要。观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多以其方中主药命名,或从全方功用着眼,意思明了直捷,并无晦涩之词。因而,我们不妨从“越婢”二字本义探究:《查辞海》释“越”本意为“超出”,汉时书籍亦多取此意;《说文》谓: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的范围。消渴之名,首见《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论》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指出“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的理论。消渴有两种不同涵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口渴欲饮水而言;《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补肾治法。到了唐宋以后,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儒门事亲。刘完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的条文,古今注家多释为汗后心阳虚。如程知云:“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子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1979年版全国高校《伤寒论》教材也说:“汗为心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厥阴病篇》头绪纷繁,历代学者看法不一,笔者爰就温课所得体会,摘要录出,敬希指正。一、历代学者对厥阴病的看法 (一)亡失无传:如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曰:“厥阴篇亡而不传矣。”认为许多条文“皆《金匮》之所载,非伤寒之文也,岂非后人拾取散落者,附以杂病之文乎?” (二)否认厥阴篇之存在:如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论中厥阴篇最难审。……其为杂凑,显然可见。……余以为阴证除太阴、少阴而外,更无所谓厥阴。”  相似文献   

9.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新中医》1972年第六期《中医术语选释》一文,收益不少。关于“热入血室”一语,该文作者认为“如从《伤寒论》原文联系临床实践来理解,血室似指子宫而言。”这一注脚,似难令人首肯。查《伤寒论》原文“热入血室”证,在太阳篇有如下三条。①143条(宋本,下同):“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协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278条之“脾家实”,历代注家大都释成脾阳恢复之意。笔者对此略陈管见。一、“脾家实”体现正气驱邪。《伤寒论》278条日:“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  相似文献   

13.
“坐”字在《伤寒论》中凡五见,各家注解不一,笔者体会,有如下数种:(一)作动词,用坐字本意,《说文》“坐,行止也。”“坐”作行止解,与站立相对。如《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论语·先进》“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皆用此意。《伤寒论·平脉法》中说:“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对此二个“坐”字,各家都以动词作解,并无疑意。如成无已、张隐庵,章虚谷等皆持  相似文献   

14.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似”字有三种意义。第一种用作本义。《说文·人部》:“似,象也”。徐锴注:“象,肖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相像曰相似,古今无异词?。古籍中每多用之。《孟子·告子》:“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国策》:“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仲景书中亦有此类用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服桂枝汤……若形似症”。《伤寒论·辨不可发汗》:“其形似疟”。“似疟”即“象疟”,其症情症状类似疟疾,词意清楚,不待解释而自明。又如《伤寒论·平脉法》:“其形何似”,“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伤寒例》)“钩吻与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94条“脉阴阳俱停”一句,历来医家注说不一。成无已认为是脉“无偏盛者,阴阳气和也”。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注释:“此处作脉象平和均匀解释。”吴谦认为是脉暂时的“沉伏不见”,黄坤载认为是“心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导致“脉忽尺寸俱停而不动”,曹颖甫认为是“停”为“微”之误。笔者认为,上述各家之说,惟成氏和中医研究院的解释较切合医经原意。一、“停”为“亭”之俗字,为安定之意。东汉刘熙《释名·释言》:“停,定也,定于所在也。”毕沅说:“停为亭之俗。”《释名·释宫室》又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  相似文献   

16.
<正>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共有三十二个“清”字。有三种意义:其一为形容词,形容其清浊之清的,如《伤寒论》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形容其清稀,清薄之清的,如《金匮·血痹虚劳》;“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其二用为动词,如《伤寒论》91条:“清谷不止”;367条:“必清脓血”;《金匮·呕吐哕下利》:“下利清谷”;此处的清字,意为排解大便。也有“清  相似文献   

17.
五、要体现《伤寒论》的时代性《伤寒论》成书于汉末,那时的名词、术语、风俗习惯、文化水平,都和现代不同,如果仍用现代的眼光去阅读古代的著作,就必然问题百出。譬如我们讲“食欲正常”,《伤寒论》则称“能食”;我们说“食欲亢进”,《伤寒论》则叫“消谷善饥”;我们说“小便量正常”,《伤寒论》则说“小便利”“小便自可”,我们说“大便正常”,《伤寒论》则说“大便不硬”等等。我们读《伤寒论》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又如有人认为《伤寒论》是狭义的伤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2 79条云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由于本证中有“大实痛”,方中又有大黄一药 ,因而许多注家多把本条释为太阳误下 ,邪陷太阴 ,外搏阳明。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 ,感到此说与原文精神不符 ,因不揣浅陋 ,试析如次。1 伤寒注家的几种见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 ,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 ,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黄 ,以下大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 ,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  相似文献   

19.
仲景书中“烦”多作郁闷解,如心烦、胸烦、虚烦、微烦、小烦等皆是。如烦躁连用,则可解为胸中郁闷而躁扰不宁。《中国医学大辞典》“烦躁”条云:“心中不安宁也,蕴于内者为烦,形于外者曰躁”。可以这样说,“烦”大部分是自觉症状,而“躁”则是他觉症状。《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此项本义早已消失。《书·说命》:“礼烦则乱”。烦,不简也。不简,有“多”义和“甚”义,后又延伸成“剧”。烦,有时与“繁”通用。如  相似文献   

20.
9.■几不同     
《伤寒论》14条及31条均有“项背强??”句。“??”二字,成无己云:“??,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又说:“?音殊,短羽鸟飞??也”。成氏此语本于《说文解字》,当为正训。然近代名医陆渊雷氏,认为成无己注错了,说“其读当如几案”。故后来《伤寒论》“??”均作“几几”、或“几几”,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