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滑动加压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行PFNA治疗的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应用滑动加压技术,分为滑动加压组(n=46)与对照组(n=4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并对比两组术后1、3、6、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滑动加压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复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和12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滑动加压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6和12个月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滑动加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治疗中应用滑动加压技术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可能对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LISS接骨板、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S组、PFNA组、置换组,每组50例,分别接受LISS接骨板、PFNA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的疗效、围术期失血量及住院时间,评估髋关节独立功能评分(FIM)、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肿胀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PFN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最低,其次为置换组、LISS组,而置换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LISS、PFNA组,LISS组治疗费用显著低于PFNA、置换组(P<0.05)。术后7 d PFNA组肿胀、疼痛程度显著轻于LISS组、置换组(P<0.05)。3组治疗后Harris、FIM均显著增加,其中PFNA组最高,其次为置换组、LI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ISS组(P<0.05)。结论LISS接骨板、PFNA内固定、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优点,其中PFNA内固定疗效最佳,而LISS接骨板费用最低,髋关节置术后初期预后最快,因此应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一方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一方治疗,连续治疗4 w。比较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肿胀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DP)、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的水平,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rris评分、血清PT、IL-10、PINP、BALP、OC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血清D-Dimer、FDP、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肿胀程度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一方可以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抑制炎症反应、调节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患者实施带股骨距假体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带股骨距假体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Harris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维度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实施带股骨距假体置换治疗能够有效减轻创伤,还可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AL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骨折愈合时间和生物力学指标,以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轴向压缩和破坏载荷大于对照组,扭转刚度小于对照组(P<0.001)。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等Harris评分以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发挥更好的生物力学作用,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术后联合使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髋关节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法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对照组为26.67%,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两组Harris量表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优(P<0.05)。结论联用康复训练与空气压力波治疗有利于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髋关节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昌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3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PFNA内固定治疗组(机器人组,21例)和徒手行PFNA内固定组(徒手组,22例)。比较2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组透视次数、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徒手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徒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秀率为81.0%,徒手组为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骨科创伤机器人辅助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在精准定位开口位置,减少开口导针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提高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微创内固定系统-股骨远端(LISS-DF)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按抽签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LISS-DF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且切口长度较短,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并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InterTan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其中31例使用PFNA固定,24例使用InterTan系统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例数、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程度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较InterTan组少(P<0.05),两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率、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程度和术后髋关节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FNA和In-terTan系统设计合理,各有优势。PFNA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InterTan抗旋转稳定及断端加压效果明显,理论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对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少,两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时,PFNA以及DHS内固定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PFNA更具有微创化优势,因此,PFNA内固定法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根据固定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PFAN组应用PFAN内固定,DHS组应用DHS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1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A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DHS组(P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PFAN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略高于DHS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A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HS组(P0.05)。结论 PFNA相比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架及动力髋关节螺钉( DHS)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PFNA联合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DHS联合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PFNA+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优于DHS+外固定架治疗,手术所需时间、复位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较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3例临床完整资料,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评估疗效,81例评估结果为优良的患者纳入疗效佳组,32例评估结果为一般和差的患者纳入疗效不佳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并发症等)、体重指数、骨密度T值、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术后负重时间、是否伴有小粗隆骨折、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超重、骨质疏松、术前ASA分级高、小粗隆骨折均可能是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短时间负重是疗效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超重、骨密度严重、术前ASA分级高、粗隆骨折可能影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而术后尽快负重锻炼可提高疗效,故临床中应积极防治上述风险因素,以加快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01~2015-01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100例,根据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钉(PFN)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FNA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有效固定骨折,加快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FN、Gamma3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Gamma3钉、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Gamma3钉组、PF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种内固定中,PFNA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彦文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1):1079-108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三种内固定方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锁定板(locking paoximal femoral plate,LPFP)、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01~2015-10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PFNA组44例采取PFNA治疗,LPFP组42例采取LPFP治疗,DHS组42例采取DHS治疗。观察记录三组术中与术后指标变化,以及随访1年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效果,并对比分析。结果与LPFP组和DHS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LPFP组住院时间较DHS组短(P0.05);三组随访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LPFP、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效果,但PFNA最佳,LPFP次之,DHS最差,临床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PFP)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65例,LPFP内固定治疗8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所有病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LPF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LPFP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装置,但PFNA属于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理念,且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对比。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n=60,PFNA内固定治疗)和InterTAN组(n=40,InterTAN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所有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髋伸屈活动度(ROM)、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VAS均明显小于InterTAN组(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个月(均P<0.05)。InterTAN组内固定和髋关节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PFNA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内固定方法均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治疗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08~2014-08该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7例,其中非糖尿病患者48例,糖尿病患者39例。采用麻醉及C臂的帮助下牵引床闭合复位满意后,行PFNA内固定治疗。结果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低于糖尿病组(51.28%)。两组比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PFNA微创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当,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对>55岁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PFNA)内固定患者近期手术效果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宣汉双河王烟灰医院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55岁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2例,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医护指导。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状态、总失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1及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变化值≥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变化值≥20mmHg、心率变化值≥20次/mi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应激反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手术3个月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有显著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评估ERAS在中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应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