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永红  袁军 《贵州医药》2013,(10):941-944
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低反应性和免疫调节功能两大特征。它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肿瘤的治疗以及移植耐受的诱导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对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类型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耐受和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严重疾病,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因的研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研究发现自身抗原互补蛋白能够引发身体的独特型-抗独特型抗体网络,从而提出了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因的新假说:自身抗原互补蛋白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应答失控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由于存在副反应多等缺点,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应用生物技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治疗该类疾病的主流趋势,如针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治疗方法,又如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各类白细胞介素均可以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目前已经有3种肿瘤坏死因子的抗体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上市。并取得了令人肯定的疗效。另外,随着基因以及疫苗技术的发展,采用基因以及疫苗治疗的方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应用生物技术质量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当前质量该类疾病的主流趋势。文章就应用生物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来氟米特(爱若华)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介导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器官移植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IgA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通常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近年来通过对来氟米特的病理及临床研究发现,它应用于临床治疗IgA肾病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轻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丙二腈酰胺类(MNAs)的作用机制及在器官移植动物模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介绍了国外对该类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状况,并概述了该类免疫抑制剂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的情况。该类免疫抑制剂的代表--来氟米特,目前仅有片剂剂型上市,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Sjgren综合征(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jgren综合征是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疾病,以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及口腔干燥为主征。目前多认为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常有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等并发的报道。我科近来收治  相似文献   

7.
汪丽俐  朱晓浚 《中国医药》2010,5(5):487-488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agent)是一种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随着医药行业发展,免疫抑制剂的家族不断扩大,治疗效果也取得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它不断从低选择性向高选择性发展,从高毒性向低毒性发展。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主要用于各种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肿瘤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diffusealveolarhemorrhagesyndrome,DAHS),主要包括严重的免疫性疾病、特发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和急性肺损伤等原因,二尖瓣狭窄、骨髓移植、脂肪栓塞、淋巴管造影等也可引起弥漫性肺泡出血。此病症大多来势凶险,症状复杂,病因多,不典型的多系统受累,原发病临床表现各异,起病急缓不一,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 银屑病患者合并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 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 银屑病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 尤其包括炎症因子、脂肪因子、易感基因等的参与。深入了解银屑病合并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与合并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淤’,药是中医针对“血淤”理论,采取“活血化淤”治疗法则所常用的一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其对血管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出血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确有疗效。国内的学者通过现代医学方法对活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有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微环境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学说.近年来有学者认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造血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1].AA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主要病理机制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造成造血干细胞大量凋亡、引起造血组织损伤[3-4].第4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明确提出A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表现在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5].  相似文献   

12.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正常免疫耐受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细胞及其成分对自身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并出现一定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大多数发病机制不清楚。近年研究认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体内的正常水平和功能发挥可以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来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从而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该类细胞的缺乏或功能缺陷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就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其他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目前多发性硬化不能治愈。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免疫调节药如干扰素β、卡帕松等;免疫抑制药如糖皮质激素、米托蒽醌、环磷酰胺。本文依据国外最新文献资料,就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吴琴  张丕逊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0):1198-1199
<正>急性播散性脑炎是一种累及脑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该病的病因很多,通常发生于感染、出疹及疫苗接种后,尽管目前其发病机制不很明确,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细胞免疫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近年来临床发现服用某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等亦可引起该病。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纤维化可引起腹膜后肿物压迫子宫,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除外科治疗外,已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他莫昔酚等免疫抑制剂的报道、但是免疫  相似文献   

16.
正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是因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产生了针对体内潜伏病原体或已治疗过的病原体抗原成分的过度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的综合征。结核患者终止妊娠后反应免疫恢复性疾病较为罕见,2012年5月5日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住1例结核患者终止妊娠后反生免疫恢复性疾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所发生的免疫应答的现象。当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而造成细胞的破坏或组织的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30多种,大多数为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树突状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以及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等众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肠道菌群紊乱与机体多种免疫失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代谢综合征等。正是由于肠道菌群的稳定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肠道微生态药物已经成为了现在研究与发展的热门产业。本研究挖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发现可用于治疗Treg缺失免疫缺陷病的益生菌和天然产物。方法利用16S r DNA测序技术对Treg缺失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代谢组谱的变化;用分子生物学、基因敲除小鼠等研究益生菌和代谢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在Treg缺失介导的免疫缺陷病模型小鼠上,肠道菌群发生了严重的紊乱。根据肠道菌群和代谢组谱的变化,选择罗伊氏乳酸杆菌(L. reuteri)和代谢产物肌苷处理Treg缺失小鼠,L. reuteri和肌苷通过激活腺苷受体A2AR抑制了Treg缺失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论肠道菌群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产生的许多独特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新型天然药物的重要源泉,用于发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新型益生菌和活性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ANA谱3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的847例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和正常体检者340例血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ANA谱3检测。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81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3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8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6例,其他病例612例。结论 ANA谱3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出与诊断。  相似文献   

20.
免疫应答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调节,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达的吲哚胺2,3-二氧化酶(Indoleam ine 2,3-d ioxygenase,IDO)清除局部微环境中的色氨酸,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通过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抑制T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参于细胞免疫的调节;在机体维持正常的妊娠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调控IDO的活性可能是寻找防治免疫相关性疾病药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