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和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48名伴发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8周的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各24例.帕罗西汀20-40mg/日,以Beck抑郁问卷(BD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糖化血红蛋白(GHb)用于血糖控制的监测.结果:帕罗西汀组抑郁症状的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根据BDI评分,帕罗西汀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33.3%,P<0.05).根据HAMD评分,帕罗西汀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45.8%,25.0%,P<0.05),帕罗西汀组GHb降低的趋势比对照组更明显(-0.5%,-0.1% ).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这种治疗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各30例,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后HAMD、HAMA分值均显著下降,两组间减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帕罗西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氯丙咪嗪。结论 帕罗丙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氯丙咪嗪相当,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氟西汀、帕罗西汀与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氟西汀、帕罗西汀与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将符合 CCMD- -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给予氟西汀、帕罗西汀和万拉法新治疗 ,疗程 6周 ,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 3组显效率并分别评定在该量表的 4个因子分上 3组的显效率。结果 以 HAMD评定 ,3组显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HAMD的 4个因子中 ,在迟滞性抑郁因子上 ,氟西汀与帕罗西汀、万拉法新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 P<0 .0 5 ) ;在激越性抑郁和躯体化症状 2个因子上 ,氟西汀与帕罗西汀、万拉法新治疗显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治疗迟滞性抑郁 ,氟西汀的疗效优于帕罗西汀和万拉法新 ;治疗激越性抑郁和躯体化症状 ,帕罗西汀和万拉法新的疗效优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临床治疗和安全性.方法 对入组的36例老年期抑郁障碍的患者使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2、4、6、8周(HAMD)评分及(HAMA)评分减分率显著(P<0.05).TESS评分帕罗西汀副反应小,患者耐受较好.结论 帕罗西汀对老年期抑郁障碍起效快,疗效显著尤其对焦虑、躯体化症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盐酸度洛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度洛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度洛西汀组)与盐酸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帕罗西汀组),疗程8w,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组与帕罗西汀组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均有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度洛西汀起效较快,两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盐酸度洛西汀与盐酸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都是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较理想的药物,与帕罗西汀组相比,盐酸度洛西汀治疗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将5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合用组)和单用帕罗西汀(单用组)治疗12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HAMD和HAMA的评分均明显降低,以舍用组疗效显著且快(t=3.6688,3.8299;P<0.01).结论 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症患者症状及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在精神科病房首次住院的抑郁症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伪刺激组仅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真刺激组在给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的基础上加以10HZ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的症状,并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浆中BDNF的含量,运用SPSS 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治疗前HAMD总分和血清BNDF含量无明显差异,年龄、性别以及服用盐酸帕罗西汀的剂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4周后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的HAMD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22.417,19.380;P0.001),血清BNDF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14.612,-12.445;P0.001);真刺激组HAMD的减分值和血浆BNDF的升高值均显著大于伪刺激组(t=2.652,2.268;P0.05);3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的疗效分布有显著差异,真刺激组疗效显著高于伪刺激组(Z=-3.283,P=0.001);4HAMD的减分值和血浆BNDF的升高值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01),BDNF差值可以解释HAMD差值变异的23.2%。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BDNF分泌被激活可能是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4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6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文拉法辛组有效率87.5%,帕罗西汀组有效率83.3%。两组疗效相仿。但在治疗2周末时,文拉法辛组HAMD减分率下降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氟西汀(百忧解)对脑卒中后抑郁总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氟西汀组,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和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维亚评分(SSS)进行评估。结果:帕罗西汀组与氟西汀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8周SS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帕罗西汀组与氟西汀组之间无差异。治疗后第2周帕罗西汀组与氟西汀组HAMA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帕罗西汀与氟西汀均能有效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加快病人总体康复,帕罗西汀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帕罗西汀合用喹硫平治疗双重抑郁症的随机开放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合用喹硫平治疗双重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CCMD-3)双重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34)给予帕罗西汀合用喹硫平治疗,对照组(n=32)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12周分别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n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n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临床总体印象疗效总评量表的病情严重程度(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HAMD总分≤7分为痊愈;HAMD总分>7分,减分率≥50%为好转,痊愈和好转合称有效。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s<0.05);研究组6、8、12周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s<0.05);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合用喹硫平治疗双重抑郁症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7例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疗效与不良反应相似,但艾司西酞普兰组起效较快;治疗1周,两组HAMD评分比较,艾司西酞普兰组降分较多(t=2.486,χ2=4.883,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作为老年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帕罗西汀加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作用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末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性下降(P<0.01),研究组起效快(P<0.05),但6周末两组显效率无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效果。方法将5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合用组)和单用帕罗西汀(单用组)治疗12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HAM D和HAMA的评分均明显降低,以合用组疗效显著且快(t=3.6688,3.8299;P<0.01)。结论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的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难治性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组和帕罗西汀组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1)米氮平组痊愈13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0例,显效率57.5%;帕罗西汀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3例,显效率42.5%;两组间显效率比较χ2=4.07,P=0.044。(2)治疗1周时,米氮平组与帕罗西汀组之间HAMD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治疗8周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8周末,米氮平组WHOQOL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因素因子分均高于帕罗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不良反应方面,食欲增加、性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均较轻微。结论:与帕罗西汀相比,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好,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的两种多态性(5-HTTLPR及Stin2),以探讨哮喘合并抑郁症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收集成人哮喘患者156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抑郁评分,将哮喘组分为哮喘合并抑郁组(HAMD≥8分)和单纯哮喘组(HAMD<8分).另设立两组对照,即抑郁症组(n=508)和健康对照组(n=433).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包括5-HTTLPR或Stin2多态区域的5-HTT基因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使用全自动凝胶数码成像及分析系统分析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结果 Stin2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显示,具有Stin2.12/Stin2.10基因型或Stin2.10等位基因型的男性发生哮喘的风险明显增加(Stin2.12/Stin2.10:OR=2.291,95%CI:1.195,4.390;Stin2.10:OR=1.942,95%CI:1.069-3.527),而5-HTTLPR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包括哮喘合并抑郁组和单纯哮喘组)或按性别分层的哮喘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5-HTT基因Stin2多态位点可能在男性哮喘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该结果支持哮喘与抑郁之间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学发病机制相关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基因(VMAT2)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相关性。方法:糖尿病患者106例,其中合并抑郁(HAMD评分>20分)的患者50例。分析患者的VMAT2基因多态性分布。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基因型的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基线HAMD评分。结果:伴抑郁组rs363371基因位点的GG基因型比率均高于不伴抑郁组(24.0%vs.8.9%,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并发症≥2种、rs363371(GG基因型)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6、2.40、1.87,均P<0.001)。rs363371(GG基因型)患者的HAMD评分高于AA基因型、AG基因型[(27.6±3.0)vs.(22.2±2.2),(23.7±2.7),P<0.05]。结论:VMAT2上的rs363371(GG基因型)是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予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系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HAM D、FPG、2hPG、HbA 1c均较对照组及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5.83,P<0.05);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30.69,P<0.01)。结论系统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患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DR情况和HbA1c水平进行检测。并对71例、病程5~10年的糖尿病患者正常眼底 (NDR)或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BDR)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检测DR进展情况和HbA1c水平。结果DR组HbA1c高于NDR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组HbA1c高于BDR组。随访1年 ,视网膜病变进展组(A组)平均HbA1c高于视网膜病变稳定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HbA1c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