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型脱发、雄激素源性脱发,是头部额颞区及顶部的渐进性脱发,好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青壮年,是皮肤科的多发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属皮肤科难治性疾病之一[1]。脂溢性脱发不仅影响患者形象,而且给患者造成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处理人际关系。近年脂溢  相似文献   

2.
<正>脂溢性脱发又称早秃、男性型秃发、弥漫性秃发等,也称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简称AGA),脂溢性脱发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有关。雄激素是影响毛囊发育的重要因素,雄激素改变与脂溢性脱发的原因有密切系。脂溢性脱发中也有很多患者雄激素正常,遗传的素质可使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男性体内重要雄激素经  相似文献   

3.
男性型脱发,又称雄激素源性脱发,过去曾强调此种脱发伴有皮脂溢出而称为脂溢性脱发。男性型脱发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及难治性疾病之一,好发于20-30岁的男性青壮年,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前额及前顶部头发稀疏变细以至脱落等。由于本病有碍美观,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湖北中医杂志》2021,(1):36-38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又称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秃发、早秃、雄性秃等,是一种最常见的脱发类型,是起始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的一种进行性毛囊微小化的脱发疾病[1]。男女均可罹患,但表现为不同的脱发模式和患病率。在我国,男性患病率约为21.3%,女性患病率约为6.0%[2]。男性脱发多表现为前额、双侧额角和(或)双侧鬓角发际线后移,或顶部进行性脱发,最终使头皮显露,通常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针药并用治疗脂溢性脱发13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爱琴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54-1155
<正>脂溢性脱发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脱发疾病之一, 又名雄激素源性秃发、男性型秃发,好发于男性青壮 年,亦称早秃。脂溢性脱发的治疗较为困难,至今尚无 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内服配 合局部针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杨  阿明 《光明中医》2011,(2):374-374
[本刊讯]近日,东北首家脱发专病门诊在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成立。医院在治疗斑秃、男性型脱发(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脱发、生长期脱发、瘢痕性脱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摸索出“中西医结合”互补的治疗脱发的新方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近日,东北首家脱发专病门诊在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成立。医院在治疗斑秃、男性型脱发(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脱发、生长期脱发、瘢痕性脱发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摸索出"中西医结合"互补的治  相似文献   

8.
任芳 《河北中医》2011,33(8):1125-1126
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源性秃发[1],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此病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瘙痒感明显,前额及前顶部毛发稀疏,变细,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  相似文献   

9.
梁幼雅  姜倩娥  李耿 《河北中医》2012,34(8):1156-1157
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发、弥散型秃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1],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顶及前额两侧脱发,头油头痒,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脂溢性脱发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2].2010 -06-2010 - 10,我们采用中药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45例,并与采用安慰剂空白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治秃生发饮治疗脂溢性脱发10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脱发,雄性激素原性秃发。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头部额颞区及顶部渐进型脱发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头皮往往油腻发亮,或有大量头屑,呈灰白色秕状、头发干燥、缺乏光泽、自觉瘙痒。脱发多是从前额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部对称延伸。因而可见前额变高。也有从头顶部开始脱发的。头发逐渐疏稀变细,最终整个头皮顶部完全脱光。笔者自91—01~93—12运用治秃生发饮治疗脂溢性  相似文献   

11.
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亦称雄激素源性脱发、男性型秃发等,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参与的、依赖雄激素作用的特征性秃发,为皮肤科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属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等范畴。本病多发于男性,女性少见,常在20-30岁发病。起初多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纤细而稀疏,进而前额变高形成"高额",部分患者顶部毛发大部分或全部脱落,仅枕及两颞保留剩余头发,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脱发6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奇  李秀花 《吉林中医药》2008,28(9):669-669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发,弥散性秃发,是青春期后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秃发,男女均可发生,但以男性患者更为常见[1].  相似文献   

13.
脂溢性脱发(SA)主要是由雄激素及其受体异常引起,是一种雄激素引起的遗传性毛发脱落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头皮脂增多、头皮屑大量形成、前额和头顶的头发逐渐脱落,男性发病率较高。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我国男性中的患病率为21.3%,女性患病率为6%[1]。目前国内外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方法主要是男性口服非那雄胺,女性口服螺内酯、环丙孕酮等。  相似文献   

14.
脂溢性脱发(简称“脂脱”)是在头部脂溢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脱发症,多见于成年男性,临床类型有油性(即湿性)和干性之分,视其表现颇似中医文献有关“油风”、  相似文献   

15.
雄激素源性脱发又称为早秃.为进行性头发密度减少,本病包括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弥漫性脱发.过去曾强调此种脱发伴有皮脂溢而称为脂溢性脱发。早秃主要发生于20—30岁男性。从前额前侧头发开始变为纤细而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或头顶头发开始脱落,出现秃发。脱发继续进行,前额变高,形成“高额”,呈V字形秃发;进而与顶部秃发融合成片,仅枕及两颚保留剩余的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可见纤细毳毛,无自觉症状或有微痒。  相似文献   

16.
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雄激素源性脱发又称“男性型脱发”或“早秃”,曾称为“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但以20—30岁的男性较为多见。该病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额颞区及顶部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而枕区较少受累。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有上升趋势。由于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该病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多种方法,以下就近10年来相关报道,从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内外合治、单纯外治法、针灸疗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进行分类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脂溢性脱发即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 AGA),是以头发脱落伴头皮油腻、瘙痒、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难治性皮肤病[1]。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GA在男性中的总流行率为21.3%,在女性中的总流行率为6.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中29.7%的男性和19.2%的女性有明确的家族史[2]。脂溢性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易引发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包括自卑感、焦虑症、抑郁症、自我形象不满、过度自我关注等[3]。  相似文献   

18.
吕沛忠 《山西中医》2010,26(9):53-54
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又称脂溢性脱发、男性型脱发,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雄激素代谢有一定关系,即患者血清和头皮中双氢睾酮(DHT)水平高于正常人,双氢睾酮由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来,头皮额顶部头发在DHT的长期作用下,  相似文献   

19.
脂溢性脱发(SA),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又称“蛀发癣”,西医又名男性型秃发(MPA),雄激素源性秃发(AGA)。由于本病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脂溢性脱发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通过对110例脂溢性脱发病人的调查,分析了脂溢性脱发病的中医证候学的流行病学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病,我们采用针刺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观察对象 1979年10月至1982年12月,我们于门诊治疗脱发病人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13~20岁6例,21~25岁19例,26~30岁28例,31~41岁7例;斑秃29例,脂溢性脱发8例,广泛性脱发23例。在广泛性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