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山区1999年居民自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社会现象 ,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何对自杀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是摆在医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面前较为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宝山区 1999年的自杀人群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为降低自杀率提供一定的帮助。资料与方法81例样本均来源于区公安局登记在册的 1999年《自杀死亡登记表》 ,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自杀方式、自杀原因。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一、一般资料自杀人群的平均年龄为 (5 0± 2 0 )岁 (15~ 92岁 )。其中以 75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我国城市综合医院收治的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方法 对本院急诊科从2010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50例自杀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自杀患者中,女性自杀患者居多,男女自杀比例为1:4.5;21-30岁是自杀的高峰年龄,本次研究有26例,占52%;服用毒物是自杀患者最常使用的自杀方式.结论 自杀患者在我国城市综合医院急诊抢救中较为多见,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并采取适宜的抢救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109例自杀住院患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富杰 《中国病案》2004,5(11):42-43
目的通过本组自杀病例分析,找出本组自杀的原因及方式等结构特征.方法对109例自杀患者一般情况、社会特征、自杀原因、方式等结构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社会弱势人群自杀比例较高;家庭纠纷占自杀原因首位:服毒,占自杀方式首位;男女性别比为1:2.21.结论加强对弱势人群的教育,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加强毒药、危险药品的管理,降低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2006-2008年某院自杀就诊患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急诊科2006-2008年收治的426例(死亡23例、未遂40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自杀患者中女性(287例),男性(139例),男女比例1:2.1;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275例,占64.5%).结论 急诊自杀病例中以20~39岁女性、农民、初等文化程度者为主,口服药物是主要自杀手段,关注高危人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对自杀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分析山西省部分地市自杀者的自杀方式、原因、自杀时间、场所等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4月之间366例自杀者案件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自杀者年龄、婚姻状况、自杀原因、自杀季节及场所分布、遗书情况、自杀方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杀者年龄分布以20~29岁为最多;自杀的常见方式依次为高坠、自缢、服毒;自杀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精神心理问题、纠纷、躯体疾病、恋情等;自杀还与自杀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季节有密切关系。结论应针对本地区的自杀特点,做好早期预防,针对不同的自杀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重视对自杀过程的早期识别,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减少自杀案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查郑州市育龄妇女自杀死亡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自杀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自杀发生率.方法:利用孕产妇死亡监测上报的育龄妇女死亡资料,筛选出自杀死亡的人群,通过走访死者亲友,调查自杀死亡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自杀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农村育龄妇女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家庭纠纷、经济困难和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诱因,自杀的方式多选择服毒、自缢、跳楼.15~34 岁是自杀的高发年龄段,自杀死者中已婚妇女占73.15%.结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控制的重点为农村地区和青年女性人群,主要预防措施为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成立自杀危机干预组织及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加强健康教育和农药管理等,减少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1].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伤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而自杀意念是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是预防自杀的关键环节之一[2].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1].大学生自杀不仅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伤害,也是社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对自杀风险进行评估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而自杀意念是自杀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是预防自杀的关键环节之一[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城市社区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对自杀的态度,为社区采取自杀的个性化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社区人群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婚姻状况者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收入不同的人群对自杀者的态度亦不同。结论社区人群的自杀态度具有多变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进行自杀干预时应充分评估当事者的人口学特征,考虑个体因素,同时重视改变公众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一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该类人群自杀死亡的特点,为社会前期干预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07—2016年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案件,对死者性别、年龄、自杀方式、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438例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案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集中于30~70岁,其中6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年龄最小者11岁,年龄最大者93岁;抑郁症患者比例最高(48.2%),其次为精神分裂症(16.7%)、妄想症(1.6%)及焦虑症(0.9%);采用高坠和自缢方式自杀的人数最多,比例分别为43.6%、31.5%;438例案件中47例有先发症状(留有遗书、流露自杀意向或有自杀史)。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人群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干预及治疗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中--住院病人自杀信息搜寻、评估方法 与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心理学有效访谈技术"行为事件,淡化羞耻,小心假设,扩大症状,具体否认,正常化"及CASE方法,早期发现病人自杀信息,9年对30例有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对照本院58例口服百草枯自杀住院病人情况分析,及时处理病人情绪和情感压力,改变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思维方式,抗抑郁及转诊治疗.结果 30例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病人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后随访未有发生自杀行为.结论 住院病人早期自杀心理评估,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或转诊是防止护理不良事件--住院病人自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沈岩  况利 《重庆医学》2006,35(18):1712-1713
据资料显示,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每40秒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自杀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34岁人群的死因中,自杀列第1位”。随着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的急剧增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导致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研究发现,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及社会因素与自杀有密切关系,探讨这些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自杀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刘迎霞  阮冶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874-1875
目的:了解电话咨询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对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热线部一名工作人员在半年咨询中接听的高危来电(HAD评分均≥9分)进行电话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评价电话咨询的有效性;结果: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尤其是第2、5两项评分改善明显。结论:电话咨询对改善自杀高危人群的自杀观念有重要意义,简易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在电话咨询中使用较为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杀死亡病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方法 21例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匹配21例突发疾病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采用IES-R中文版对两组人群进行分别评定.结果 两组人群在IES-R总分,闯入,回避,高警觉三个分量表分数上差异均具有统计性.在性别,职业差别上(医生与护士)差异不具有统计性.结论 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亟须重视.  相似文献   

16.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致死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减少住院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提高预防措施. 方法对我院1960年12月-1995年12月住院精神病人自杀致死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其间自杀致死23例,其中精神分裂症18例,躁狂发作3例,癔症性精神障碍1例,酒依赖1例,自杀致死占同期死亡人数的14.1%,自杀死亡率1.64‰ .白天自杀者占近一半,自缢是住院精神病人主要自杀方式.精神分裂症自杀死因中,对药源性抑郁自杀与分裂症后抑郁自杀比较,发现氯丙嗪等效日量和治疗天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早期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恢复期加强心理治疗是防治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的有效措施;2.治疗躁狂同样需要防自杀.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和危险因素,故监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状况,探讨其主要危险因素对预防该人群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随人群特征、时间变化大,迄今为止其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仍不太清楚[1].有学者指出,学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诱因之一[2].而学业压力的产生既可与学习兴趣的缺失、学习技能不当有关,也可以源自曾有的不良学习经历.不同类型的学习问题给个体带来的压力体验不同,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也可产生差异.到底哪些学习问题与自杀意念有关?为了解以上问题,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对106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途径.随着老龄人口的急速增加,老年人群自杀问题越发严峻.老年人的自杀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呈现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同时自杀意图强烈、采用方式致死率高.老年自杀的影响因素包括躯体因素、心理精神因素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因自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制订防范措施.结果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15例自杀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例自杀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程以人院一年最多;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早期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恢复期加强心理治疗,可预防、降低病人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急诊科2006—2008年收治的426例(死亡23例、未遂40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患者中女性(287例),男性(139例),男女比例1:2.1;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275例,占64.5%)。结论急诊自杀病例中以20~39岁女性、农民、初等文化程度者为主,口服药物是主要自杀手段,关注高危人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对自杀高危人群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