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安血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ITP血热妄行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清热安血汤治疗,对照组单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 24%,对照组为76. 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清热安血汤治疗ITP血热妄行证可升高血小板计数,缓解症状,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疏肝清热法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成人慢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成人慢性ITP患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疏肝清热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4.38%。治疗后,血小板计数、T亚群水平均所提高,PAlgG、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出血、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分中医证侯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成人慢性ITP采用疏肝清热法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T亚群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不明原因与免疫因素有关以血小板减少为主的出血性疾病。轻者是皮肤、黏膜出血,重者是内脏出血,甚则颅内出血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切脾、免疫抑制剂,但对少数病人运用疗效较差,属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  相似文献   

4.
郭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855-85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不明原因与免疫因素有关的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轻者可见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甚则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切脾的方法治疗,但对少数患者运用上述方法却无疗效,这类患者属于难治性ITP。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收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糖皮质激素抵抗、血小板计数、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成人初治ITP患者58例,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P-糖蛋白表达水平。按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脾肾阳虚、瘀血内阻辨证分型,4周后分成激素敏感组和激素抵抗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与性别、血小板计数、P-糖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1)不同性别的ITP患者同一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人初治ITP患者中医证型以气不摄血型最多见,其次为阴虚火旺型。(3)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及证型有明显变化,激素敏感组以气不摄血最多见,激素抵抗组以阴虚火旺最多见。(4)血小板计数及P-糖蛋白表达水平在激素敏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抵抗组与激素敏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素抵抗组不同证型患者血小板计数及P-糖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ITP中医辨证分型及糖皮质激素抵抗与多项临床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对ITP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滋肾泻火中药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滋肾泻火中药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计数及外周血Treg细胞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效率分别为90.00%和4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三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和外周血Treg细胞相互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之间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ITP外周血Treg细胞低表达治疗后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滋肾泻火中药治疗ITP疗效明显优于单纯ITP治疗,可以提升抑制免疫细胞的计数,维持体内外周血免疫稳态,从而达到减少血小板破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是指皮质激素治疗、切脾治疗、一般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约占成年ITP患者的20%,对各种治疗反应欠佳。治疗比较棘手。我们应用止血饮加环孢素A(CsA)联合治疗RITP 1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菊美 《河北中医》2009,31(3):407-40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迁延难愈,治疗难度较大,尤其是慢性ITP(CITP),自发缓解的机会极少。由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在治疗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西医治疗首选皮质激素,但副作用较大,在激素治疗无效时,多采用丙种球蛋白输注、免疫抑制剂、切脾等法治疗,此类方法因价格昂贵及创伤性之劣势,不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ITP正在显示出其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54例ITP患儿的护理过程: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对皮肤黏膜的护理、心血管系统的护理等。结果 54例ITP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ITP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案,全面细致的护理有利于ITP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归脾合剂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ITP患者Treg/Th17免疫紊乱调控的有效干预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慢性ITP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激素组各30例,中药组予加味归脾合剂治疗,激素组予泼尼松治疗,记录治疗前后ITP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reg细胞、Th17细胞以及Treg/Th17比值,Foxp3mRNA、RORγt mRNA、Foxp3/RORγt比值检测结果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结果 :(1)血小板计数:中药组和激素组治疗后均有所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reg/Th17:中药组与激素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reg细胞、Th17细胞、Treg/Th17比值、Foxp3mRNA、RORγt mRNA表达、Foxp3/Ro Rγt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Treg细胞表达与Treg/Th17比值、Foxp3mRNA表达、Foxp3/Ro Rγt比值检测均高于激素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和RORγtmRNA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归脾合剂可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及Treg细胞、Treg/Th17比值、Foxp3mRNA、Foxp3/Ro RγT比值,其上调Treg细胞及Foxp3mRNA表达,从而改善Treg/Th17免疫功能紊乱,健脾益气统血是治疗ITP气虚证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ITP中西医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单纯西药泼尼松对照组40例,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等。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单纯西药泼尼松对照组的67.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核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慢性ITP气阴两虚证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不仅能改善慢性ITP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切实升高血小板计数,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蟾素联合紫杉醇和顺铂(TP)方案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和预后因素研究。方法:将老年晚期NSCLC患者7 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采用华蟾素联合TP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TP方案进行化疗。随访并观察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免疫指标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 1.1%,高于对照组48.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KPS评分提高20%、KPS评分提高10%的患者数量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完成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及预后因素的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联合治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80.5%,对照组为7 8.3%,联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性别、病理、分期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KPS评分、是否合并胸水及组别情况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联合TP方案化疗,能够提高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有助于患者远期生存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采用虚实辨证方法内服中药联合强的松口服,必要时以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慢性ITP29例,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血小板均明显上升,总有效率为94.7%,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结论:以虚实辨证为基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ITP疗效较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激素持久的完全缓解率约30%,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根据"2012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1],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为二线治疗方案,但国内患者对前者接受程度低,而后者副反应较明显。胸腺肽作为免疫调节剂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调节其多种功能,可针对T细胞免疫相关ITP起效,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可起到增效减毒、减少复发等作用,针对正规激素治疗无效或复发且不适于脾切除患者,两者结合能代替免疫抑制剂及联合化疗方案等的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用药方案对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血液科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成人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予以利妥昔单抗100 mg·周-1,连用4周,B组予以利妥昔单抗375 mg·m-2,仅用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PLT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用药方案对成人ITP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可作为ITP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中、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47例ITP小儿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前、用药后3 d(治疗中)、用药后1周(治疗后)的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比较其治疗前、中、后的差异。结果Plt、PDW、P-LCR治疗前、中、后相互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MPV治疗前与治疗中、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中与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TP使用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明显,血小板的上述参数可以作为ITP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八珍汤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符合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G1)与对照组(G2)。G1组口服中药加味八珍汤与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对照组(G2)单纯口服常规剂量醋酸泼尼松片。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记录G1与G2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状况。结果: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99%,对照组为76.66%,G1、G2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G1组中血小板计数由(39.26±7.32)上升至(112.32±9.28),G2组中血小板计数亦由(40.18±5.36)增加为(95.27±7.45);G1、G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经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G1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由(34.23±4.52)降至(11.26±2.34),而G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前后变化不明显。G1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1与G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G1组中患者出现腹胀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6%;G2组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恶心2例,皮肤瘙痒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两组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用于治疗ITP可明显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中医症状积分,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几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大量的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而数量减少引起紫癜.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及脾脏切除等,对上述治疗仍无效者则称难治性ITP;故难治性ITP疗效不理想,且药物副作用大,医疗费用高.徐志瑛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特别对难治性ITP的辨治有独特见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和糖皮质激素对急性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1例急性ITP患儿随机分为3组,1组单纯给予激素治疗,2组予激素+大剂量IVIG治疗,3组予激素+标准剂量IVIG治疗。观察3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 lt)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3组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增快,1组与2组、3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组与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VIG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ITP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剂量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紫癜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8例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华 《西部中医药》2004,17(11):26-2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较常见的一种与免疫因素有关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有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的出血,实验室检查有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中巨核细胞质与量的改变。ITP的治疗比较困难,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近期疗效较好,但大部分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