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胃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法对 5 6例胃镜下活检组织和胃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 (平均A值0 .745 )明显高于胃炎组 (平均A值 0 .0 6 8)。胃刷落细胞的与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是相近的。端粒酶在胃癌组的阳性率为 90 % ,明显高于胃刷落细胞涂片的阳性率 (6 6 .7% )与血CEA的阳性率 (5 6 .7% )。同时 75 %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者其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 :测定胃粘膜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胃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纤支镜毛刷刷脱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涮洗液癌胚抗原 (CEA)浓度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和放免法测定分别检测肺癌病变组织 (12 0例 )、非癌性肺疾病 (30例 )纤支毛刷刷脱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毛刷涮洗液、血CEA浓度 ,并和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病变处纤支毛刷刷脱细胞的端粒酶检出率为 80 % ,非癌性肺疾病纤支镜刷脱细胞的端粒酶检出率 10 % ,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肺癌组织部位刷脱细胞端粒酶检出率涮洗液CEA阳性与活检病理阳性率 (73% )及刷检细胞学阳性率 (5 6%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阳性与细胞病理类型无关 ,CEA升高以腺癌、小细胞明显。结论 检测纤支镜毛刷刷脱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涮洗液CEA浓度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冲洗液端粒酶活性对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结合自行设计的荧光素(FTTC)—抗荧光素酶耦联微孔板呈色法对49例肺癌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冲洗液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41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冲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83.7%,明显高于对照组(9.5%)和冲洗液细胞学检查(65.3%)。结论:支气管冲洗液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肺癌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变异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6例肺癌患者与82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BALF,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PCR—SSCP法进行端粒酶和P53基因检测,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活检和刷检。结果①实验组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2.56%和32.56%,均高于对照组的4.48%和0(P〈0.01);②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央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4.34%,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为86.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阳性率75.76%,高于常规纤支镜检查阳性率45.45%(P〈0.05)。结论①肺癌患者BALF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变异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②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③BALF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变异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坚  屠政良  孙鹂  倪一鸣  李任远 《浙江医学》2003,25(10):583-584,587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5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3.3% (25/30)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阴性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33.3 % (10/30)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56.7% (17/30)。对照组正常肺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均阴性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4.0% (6/25) ;两组病变组织、血液和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组织、血液及痰液中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其活性表达强度依次为肺癌组织、痰液、血液。 (2)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65例食管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585)明显高于食管炎组(平均A值0.045)。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的阳性率为88.6%,明显高于食管粘膜脱落细胞涂片的阳性检出率(78.6%)。同时还测得80%的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胃镜下直接刷取的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诊断食管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端粒酶活性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及对其预后的判断。方法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毛刷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 ,应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 (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0例肺部炎症患者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患侧支气管粘膜脱落细胞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53例 (88.3 % ) ,对侧端粒酶检测阳性5例 (20 % ) ;肺炎症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2例(10.0% ) ,分别与肺癌患侧及对侧比较差异显著 (χ2=33.2,P<0.05)。定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1098 ,明显高于肺炎症组平均A值0.018(U=4.95 ,P<0.05)。Ⅰ~Ⅲa期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为0.132 ,低于Ⅲb~Ⅳ期活性水平0.173(U=1.899,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端粒酶活性水平随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增加而增加 ,可为患者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I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 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检测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银染 - TRAP法检测经纤支镜活检的30例肺组织及其相应支气管冲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疑诊为肺癌患者的活检肺组织 ,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有 2 3例 ,经支气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肺癌有 5例 ,其中 2例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均为阳性。在确诊为肺癌的 2 6例患者中 ,有 2 2例活检肺癌组织的端粒酶表达阳性 ,有 12例支气管冲洗液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疑诊为肺癌患者活检肺组织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 (84.6 2 % )与病理学检查 (88.46 % )相似 (P>0 .0 5 ) ;支气管冲洗液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 (4 6 .15 % )高于细胞学检查 (19.2 3% ) (P<0 .0 5 )。经病理与细胞学检查排除肺癌的 4例患者活检肺组织及支气管冲洗液中 ,除 1例活检肺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外 ,余均为阴性。结论 病理与细胞学检查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病理确诊肺癌患者痰中的端粒酶活性,为肺癌临床诊断提供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RAP-PCR-ELISA和银染色法对68例病理确诊肺癌和同例数的病理排除肺癌的肺部良性病变(肺炎、肺结核、肺部纤维病灶等)及健康正常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定性检测。结果肺癌病人痰中的端粒酶阳性率较肺部良性病变及健康正常人明显高,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痰中端粒酶阳性率较正常人略高但P0.05。不同部位肺癌痰中端粒酶阳性率不同,以中心型肺癌阳性率高。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痰中端粒酶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筛查和肺癌早期诊断及肺癌鉴别诊断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肺癌合并胸水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另选择35例经确诊肺部良性病变伴胸水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诱导痰、外周血、胸水高度、支气管冲洗液、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两组患者相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可能是判断肺癌发生的诊断指标,多项联合检测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胰腺疾病患者采用ERCP下胰管细胞刷获取标本,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其中21例采用PCR-TRAP-ELISA法测端粒酶活性,并与常规细胞学及血清CEA、CA19-9检查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以端粒酶活性D>0.2为阳性界限值,胰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7.8%,慢性胰腺炎无1例端粒酶阳性,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诊断总符合率为77.8%,端粒酶活性与胰腺癌部位未见明显相关.结论:胰管刷检标本细胞学检查的同时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是提高胰腺癌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对36例肺癌和32例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的肺泡灌洗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肺癌患者BALF细胞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3.3%(30/36),支气管,肺良性疾病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6.6%(2/32),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是肺癌诊断的标准志物之一,对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怀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AR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与非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肺腺癌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48例病理确诊的肺腺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77.08%(37/48)。其中低分化癌16例,阳性率88.89%(16/18),中分化癌2l例,阳性率80.10%(17/21);高分化癌9例。阳性率44.44%(4/9)。同时以47例癌旁组织为对照,共检出4例阳性,阳性率为8.33%(4/48)。结论 肺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肺腺癌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48例病理确诊的肺腺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77.08%(37/48)。其中低分化癌16例,阳性率88.89%(16/18),中分化癌21例,阳性率80.10%(17/21);高分化癌9例,阳性率44.44%(4/9)。同时以48例癌旁组织为对照,共检出4例阳性,阳性率为8.33%(4/48)。结论肺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痰液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及p53基因突变,探讨其作为肺癌早期无创性辅助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痰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T-PCR-PAGE)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行p53基因突变分析,同时采用巴氏染色法进行脱落细胞检查.结果:60例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为58.3%,p53基因突变率为43.3%;而20例良性支气管-肺病变患者痰液无一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6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和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部位的肺癌患者痰液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p53基因突变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53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痰液端粒酶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检查辅助诊断指标之一,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p53基因突变率与肿瘤部位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53基因可能参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对80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分别检测其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肺癌患者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两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2.5%(50/80)和60.0%(48/80)、72.0%(36/50)和70.0%(35/50)、66.2%(86/130)和63.8%(83/130);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5%(66/80)、64.0%(32/50)和75.4%(98/130)。结论  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