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2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手术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上海交通大 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3~2004年收治的26例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病例,分析其年龄、性别、临床特点、 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25,中位年龄为36岁;其中2例为双 侧颈动脉体瘤,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21例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暂时性球囊阻断 试验(TBO)评价,其中6例为TBO阳性。11例行多普勒检查,9例行颈部CT,5例行磁共振成像。26例患者均采用 手术治疗,除切除肿瘤外,其中5例还行颈动脉人工血管重建,4例行颈动脉修补术,1例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1 例切除部分迷走神经。所有病例均预后良好,无脑神经并发症发生,无死亡,随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血管造影 和多普勒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血管造影及TBO检查,进行系 统全面的颈动脉评价,并做好血管重建准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应尽早手术,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 宜术式。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 ,易误诊 ,手术治疗风险大 ,我院自1987~ 2 0 0 0年收治 13例 ,现结合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9例 ,女性 4例。年龄 30~ 5 4岁 ,病程 7d~ 12年 ,颈右侧 9例 ,颈左侧 4例。肿瘤为(3 1cm× 2 7cm)~ (5cm× 6 9cm)。 13例均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搏动性肿块 ,其中 3例分别伴有局部疼痛 ,讲话含糊不清和活动后眩晕。2 术前检查和诊断 :本组有 12例作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9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l例诊断为血管瘤 ,另 2例诊断为颈部肿瘤。 10例行颈动脉造影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3例CT检…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研究(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案,以提高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我院2 0 0 2~2 0 0 3年收治的3例颈动脉体瘤病例,全部病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 TA)、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均在全麻下行外膜下剥离术。结果:3例术前经MSCTA检查均能明确诊断,术后无并发症,随诊8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术前明确诊断、术中精细操作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果: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6例,女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术前行Matas试验2例,7例颈动脉体瘤被单纯剥离切除,2例行包括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1例行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交感神经受累,2例迷走神经受累,3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和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和准备非常重要,CTA在诊断中具有良好作用。较小的肿瘤可以完整剥除;与颈外动脉包绕紧密的一并切除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包绕紧密难以剥离的可以行人工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5.
25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25例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探讨并评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研究1983.1.~2003.1.收治的25例颈动脉体瘤的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后效果。结果 25例中26次手术治疗,3例行肿瘤摘除术,9例将肿瘤从颈动脉窦区完整剥离;7例连同颈外动脉切除,对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破口施行修补;7例术中同肿瘤一起切除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其中1例进行颈内外动脉吻合。1例术前施行了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球囊栓塞,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未发生严重颅脑并发症。结论 综合性检测有利于术前的确诊,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术前确诊意义重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应尽力争取保留颈内动脉;颈动脉压迫训练效果是肯定的和有效的,颈动脉造影对大脑侧枝循环建立的检查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治经验,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5年收治的3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行DSA检查,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B超检查14例,12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CT检查20例,16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MR I/MRA检查16例,14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22例患者行TBO检查,8例为阳性。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9例患者预后良好,1例发生永久性偏瘫,随诊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方法,而MR I/MRA和BUS检查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措施。DSA和TBO同时检查,能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常规行M atas训练。术中精细的解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7—2001年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颈动脉体瘤术前均经B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2例行颈外动脉结扎,1例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无手术死亡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颈部B超、DSA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现代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较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手术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35例颈动脉手术,探讨其术前评价方法、手术方式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共进行各类颈动脉手术35例,其中颈动脉体瘤16例、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恶性肿瘤累及颈动脉17例、外伤性动-静脉瘘1例。手术包括颈动脉修补术(7例)、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17例)、颈动脉切除重建术(11例)。术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SA+暂时性球囊导管阻断(TB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方法评价脑侧支循环状况,术后随访4个月一4年,评价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27例接受颈动脉阻断试验,10例阳性(不能耐受),17例阴性(可耐受)。7例行颈动脉修补,其中1例术后大出血死亡。17例行单侧颈动脉结扎或切除,术后2周内,4例出现脑血管并发症;3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术后言语不清,1例术后同侧上肢无力,运动受限,5例自觉头晕。11例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颈动脉体瘤对侧肢体运动不便、言语不清。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移植血管均畅通。结论TBO+SPECT是目前比较可靠的脑侧支循环评价方法。颈动脉结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条件具备时,提倡对颈动脉体瘤或累及颈动脉的恶性肿瘤患者行颈动脉切除重建术。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系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系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Dopp ler)超声、磁共振影像(MR 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系统影像学特征比较及M atas试验与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围手术期准备,并进行了手术。结果: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单发性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M atas试验时间45~60 d,TBO及DSA W 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8例患者手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彩色Dopp ler超声、DSA、MRA均能明确诊断颈动脉体瘤,M atas试验是颈动脉体瘤手术必要常规的术前准备,W 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是显示大脑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的客观标准,TBO试验是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好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体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X线颈动脉造影对颈动脉体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 3 3例颈动脉体瘤术前颈动脉造影、术中所见及最终手术方式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总结造影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结果 :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供丰富 ,颈动脉分叉张开 ,呈握球状改变 ;血管影像清晰、动脉被推移的病例 ,肿瘤对血管侵蚀轻 ,手术完整剥除肿瘤的可能性大 ;肿瘤包绕血管 ,血管显影不清晰的病例 ,说明肿瘤对血管壁破坏严重 ,剥除肿瘤困难 ,须做好颈动脉切除及重建的准备。对于肿瘤与血管染色混杂 ,无法分清各自结构与位置的病例 ,均需行颈动脉切除。术前的颈动脉压迫训练对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判断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程度 ,评价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健侧颈动脉对颅内 ,特别是对患侧脑的供血情况 ,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 ,对于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和减少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有:颈总动脉分叉处单发性肿块,并与颈动脉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结论CDFI、DSA、MRA均有明确的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8例颈动脉体瘤和14例神经鞘瘤患者进行CDFI与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的CDFI和DSA特征为:颈总动脉分权处单发性肿块,并与其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权角度增大明显,DSA呈高脚杯状改变;神经鞘瘤紧邻颈动脉,颈总动脉分权处角度无改变,瘤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瘤体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CDFI及DSA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对1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确诊。1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行Matas试验7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19例,术前、术中行脑血管多普勒(TCD)监测11例,5例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后4例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受累,1例迷走神经受累,4~8个月后症状完全恢复。无偏瘫死亡病例。结论:DSA、CTA、MRI均具有诊断价值。麻醉可采用先清醒局部麻醉,然后改用全身麻醉。术前、术中行TCD监测,术中监测残端动脉压以及采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转流术,可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对安徽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1990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27例CBT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影像学证实(B超,DSA和CTA)。采用颈动脉体瘤钝性剥离式切除11例,颈动脉体瘤与颈外动脉合并切除5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内动脉部分切除6例,颈动脉体瘤剥离式切除和颈总动脉结扎5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无围手术期死亡,有3例在术后16~24h内出现偏瘫,3~4d后逐渐好转,并分别于16、22和47d后恢复正常,肌张力达到Ⅱ级以上,经平均随访5年以上,除1例死于2年以后的脑卒中外余均无瘤生存。结论:术前选择性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当方案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3D-CT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比较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周围动静脉畸形(AVM)病人,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进行畸形病灶、各级供应动脉、经济学等指标的比较。有关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以DSA为诊断的阳性对照。CTA对畸形血管团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畸形血管团的第1、2级供应动脉诊断的准确率达86%,对第3级供应动脉的确诊率低。CTA平均费用为800元;同时进行三维重建后的CTA图像,有助于对AVM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结论:多层3D-CTA作为一种微创、高分辨率的血管造影技术,在AVM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白1998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8例行DSA检查确诊,5例经64排CT及CTA检查确诊。9例在术前行DSA颈动脉及脑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大脑动脉环及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6例在术前进行肿瘤滋养血管栓塞。结果:64排CT、CTA及DSA图像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而在球囊阻断患侧颈动脉,以观察颅内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栓塞肿瘤滋养血管方面DSA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结论:64排CT、CTA及DSA诊治颈动脉体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总动脉间断阻断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在局麻下行颈总动脉阻断脑缺血试验。全麻下采用间断阻断颈总动脉下的颈动脉体瘤切除治疗术.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栓塞,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所有病例均未行内转流术。术中阻断颈动脉2.4次,每次阻断时间最长达28min,平均22min。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3例。未行供血动脉栓塞者平均失血1100ml,行栓塞者平均失血480ml。术中间断性动脉阻断试验对于判断是否需行内转流术、方便手术操作、减少失血及神经并发症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