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尿酸(UA)、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高血压患者测定血脂、尿酸,超声心动图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酸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较IMT增厚组也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LDL-C较IMT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在无颈动脉斑块组中,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IMT独立相关.结论 UA、TG、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多普勒检查与临床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计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对年龄匹配的86例ACI患者和88例以冠心病为主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捡查,分析2组患者各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与超声波检查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可能成因,根据颈动脉瘫块的有、无将所有患者重新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2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ACI组的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NS组(分别为P〈0.01、〈0.05、〈0.05);ACI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P〈0.01)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也显著高于NS组。②宽块组的年龄(P〈0.01)、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5)和CRP水平(P〈0.05)均明显高于无宽块组。③IMT的增厚主要与年龄相关(r=0.124,P〈0.01);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P〈0.01)和颈内动脉(P〈0.01)的IMT也明显厚于非高血压患者。结论 CAS在ACI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的病理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尿酸(U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FIB、UA及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CAS斑块检出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1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FIB、UA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有斑块亚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 CAS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TC、LDL、FIB、UA及CRP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受试者128例[其中急性脑梗死33例(A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者45例(B组),健康体检者50例(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hsCRP水平.结果 A、B组颈动脉IMT较C组均明显增厚(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斑块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的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hsCRP均高于C组(P<0.05);A组不同狭窄率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B组相应狭窄者(P<0.05);且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hsCRP越高(P<0.05).结论 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是形成不稳定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hsCRP不仅是反映炎症的指标,同时还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江显萍  陈建华 《贵州医药》2012,36(4):312-3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41例作为对照,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Hs-c、FIB和相关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比较两组病人所检测指标的不同.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Hs-c、FIB、脂蛋白(a)、IMT、Crouse积分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高,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Hs-c、IMT与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导致脑梗死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Hs-c、FIB、脂蛋白(a)血浓度的增加可导致IMT增加,Crouse积分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颈动脉脉粥样硬化斑决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血管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cy水平,对部分高Hcy水平患者给予维生素B12、叶酸治疗1个月后,观察Hcy水平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9,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颈动脉硬化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常娜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213-214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进展组患者CRP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该组患者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CRP值明显高于稳定斑块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CRP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并且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8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值分为斑块组82例(IMT≥1.3 mm)和非斑块组102例(IMT<1.3 mm),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等一般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斑块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尿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间接胆红素、尿酸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多伴有血清胆红素及尿酸的异常,干预二者的生成,可以早期预防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a)[Lp (a)]及相关血脂指标预测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09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纳入研究样本,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无斑块组(48例)与斑块组(61例),结合斑块及超声特征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34例)与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三组Lp(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血脂异常与颈动脉斑块阳性的相关性及血脂异常检测颈动脉斑块的符合率、敏感性及特异性,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血脂指标与IMT厚度的相关性,建立Lp(a)对颈动脉斑块的风险预测模型,分析Lp(a)预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效界值.结果 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及斑块不稳定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HDL-C呈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LDL-C、Lp(a)呈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共63例,血脂异常与IMT增厚存在正相关关系(r=0.413,P=0.021),血脂异常诊断颈动脉斑块符合率85.32%(93/109),敏感性88.52%(54/61),特异性81.25%(39/48);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LDL-C、Lp(a)与IMT厚度正相关(R2=0.911、0.741、0.946),HDL-C与IMT厚度负相关(R2=0.356);Lp(a)对颈动脉斑块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815,标准误0.047,P=0.000,95%CI=0.723~0.907.最佳截断值为325 mg·L-1,此时敏感性78.3%,特异性93.9%.结论 血脂水平异常可作为颈动脉斑块阳性的辅助预测指标,而Lp(a)可预测颈动脉斑块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美托洛尔25~50 mg/d),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检出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显著降低(P值〈0.05);治疗组的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数值及斑块检出率的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美托洛尔可以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CAS)斑块及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检测468例ICYD患者与4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及大小和性状,同时检测HCY和CRP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ICVD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HCY和CRP水平ICV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VD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3)ICVD组颈动脉IMT与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0.32、0.30,P〈0.05)。结论ICVD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CAS斑块和高HCY血症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CRP水平是临床评价ICVD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35岁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年轻人血压(BP)及颈总动脉内中膜(IMT)的情况。方法对107例18~35岁年轻人测量BP,采用超声仪检测颈总动脉IMT,按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析三组间BP及IMT的情况。结果不同BMI的BP有显著性差异,以肥胖组最高(P〈0.05);不同BMI的颈总动脉IMT厚度及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肥胖组最高(P〈0.05)。结论18~35岁年轻人随BMI增加,血压升高、IMT厚度增加、异常检出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与急性脑梗塞(ACI)和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CRP)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血管彩色多谱勒检查的方法,研究86例ACI患者和88例非脑梗塞(NS)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与颈动脉B超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可能机制,所有病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有无重新分组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重组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和CRP可能是CAA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子(P<0.001;P=0.04),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与CAA的关系并不密切。作为CAA重要指标的内-中膜厚度(IMT)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论CAA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A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疾病进展与血管基础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进展性ACI患者62例(进展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58.69±4.61)岁;选取同期非进展ACI患者68例(非进展组),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57.48±5.01)岁。动态血压检测仪检测血压变异性(BPV)情况,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值(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Grouse积分)和评估斑块指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BPV、IMT、Grouse积分与ACI疾病进展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ACI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吸烟构成比、BPV(SBP)、BPV(DBP)、IMT≥1.3 mm构成比、Grouse积分、斑块指数高于非进展组(均P<0.05)。BPV(SBP)、BPV(DBP)、IMT、Grouse积分、斑块指数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51、0.504、0.569、0.711、0.698,均P<0.001)。糖尿病、吸烟、BPV(SBP)>0.12、BPV(DBP)>0.17、Grouse积分>5.68分是ACI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CI患者疾病进展与患者自身血管基础情况存在关系,且合并糖尿病、吸烟、BPV以及Grouse积分会增加ACI疾病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水平,并与88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hs—CRP水平为(9.86±2.2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6±1.25)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hsCRP分别为(9.81±2.42)mg/L、(10.05±2.55)mg/L、(9.45±2.53)mg/L、(6.16±1.7)mg/L及(6.40±1.95)mg/L。前两组与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动脉斑块的评价作用.方法 68例AT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氟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氟伐他汀4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数、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指标,并监测血脂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颈动脉稳定斑块数量增多,斑块指数、IMT下降,PSV、EDV增快,RI、PI下降(P<0.05或P<0.01);B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于评估药物对ATCI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脑梗死组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9)、颈动脉硬斑组(n=24)、无斑块组(n=17),用ELISA法测定血桨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比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MMP-3的血浆水平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的脑梗死组明显升高,与颈动脉硬斑、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