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181.25±9.14)min,术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时间(10.94±2.13)d;手术治疗前后T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弯侧凸Cobb角均明显减小,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患者FVC、FEV1/FVC、FEV1预估值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12/110)。结论双侧生长棒可有效纠正脊柱侧凸畸形并同步改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脊柱畸形,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脊柱和胸廓的生长,促进正常肺发育并维持肺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一些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生长棒技术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但并发症等手术相关问题亟待解决。现就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中的焦点问题作一综述,以期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时近端不同锚定点数量对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采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年,撑开次数≥2次,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完整。按照近端锚定点数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A组近端远端各4个锚定点,共8个锚定点(15例);B组近端6个锚定点,远端4个锚定点,共10个锚定点(18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T1-S1高度、冠状面偏移程度、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胸椎后凸Cobb角、矢状面偏移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拔出、断棒、翻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不同性别例数、随访时间、撑开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主侧弯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时T1-S1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胸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主侧弯Cobb角的变化值及胸椎后凸Cobb角的变化值,B组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EOS时,采用近端4个锚定点与6个锚定点均能取得冠状面侧弯的矫正,同时保持脊柱的生长;但采用近端6个锚定点可获得更大的冠状面主侧弯矫形力度和矢状面胸椎后凸的改善,同时锚定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对于大的冠状面主侧弯(Cobb角>70°),尤其是合并较大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40°)的EOS,可以考虑增加锚定点。  相似文献   

4.
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易造成患者脊柱生长异常及心肺功能障碍,是脊柱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EO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前者因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发展,常推荐作为治疗的第一步。保守治疗包括石膏治疗、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与Halo重力牵引等。对于特发性EOS,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而对其他类型EOS则主要起到延缓畸形进展、推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本文拟针对EOS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1个月~3岁8个月。根据Winter及MCmaster分型,前方和单侧形成不全(后外侧1/4椎体)9例,前方形成不全(后方半椎体)7例,凸侧半椎体凹侧骨桥4例。脊柱侧凸Cobb角30°~50°,后凸Cobb角36°~56°。手术方法:4例行单纯脊柱后路短段融合术;6例经脊柱后路凸侧椎弓根行半椎体半骺切除 融合术;2例行侧前路椎体骺板及半锥体切除术;8例行脊柱后路短段融合 钢丝襻及钩棒系统矫形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部分矫正或原位融合,无并发症。经1~7年随访,5例脊柱侧后凸减轻;8例脊柱侧后凸无明显变化;2例脊柱畸形加重半椎体复出;3例假关节形成;2例钩棒脱出,无钢丝断裂。结论婴幼儿脊柱柔韧,可塑性强,在畸形尚未加重之前可通过脊柱后路手术矫正并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用钢丝襻固定可及时矫正畸形,稳定脊柱。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6.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总结2004年后我院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主要总结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发展和保持脊柱生长发育两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2例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12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冠状位Cobb's角均大于50°.并表现为侧弯进行性进展.1例采用强生公司的儿童Isola产品,2例为奥斯比里克公司的产品,9例为威高公司的产品.Isola器械为强生公司的设计,其余内置入器械的生长棒系统南上下两个棒组成,两者之间用多米诺连接块连接,两棒在连接处预留延长段.生长棒系统两端支撑点2例为椎体-椎体之间撑开,10例为椎体-肋骨之间撑开.在第一次手术置钉、置钩和置棒时,手术操作尽量不剥离脊柱,以避免脊柱发生融合.术后再撑开时,只需要在多米诺连接部位做小切口,松开多米诺后,将生长棒予以延长.术后撑开延长棒的时间要求为9~12个月.结果 12例患儿当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2例为以前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后改为双侧生长棒技术,10例之前未进行其他手术治疗.12例患儿至少经过一次生长棒再撑开延长手术,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4年.侧弯Cobb's角南术前73°(52°~150°)矫正至39°(25°~76°),T1至S1的脊柱高度平均增加了47.6 mm(28.2~52.3 mm).术后再撑开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是9个月至1年半,每次撑开延长的长度为1.5~3.0 cm.再撑开延长手术的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有1例患儿最终实施了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发生脱钩,1例发生皮肤磨损.结论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侧弯的进展,并能够保持脊柱的生长发育能力,而且内置入器械的稳定性较好,脊柱纵向支撑力量增强.对脊柱侧弯弧度Cobb's角超过50°的患儿,并且生长发育尚未成熟的患儿,可以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本组病例有11例还处在治疗过程中,有待于继续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凸两种矫治方法术后远期疗效。对1985年9月-1998年9月本院采用单纯Harrington掌开棒或掌开棒与加压棒同时并用及植骨融合术治疗的5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不断调整,以达到系统化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目标不应是仅仅矫正脊柱畸形,维持正常脊柱和胸廓发育、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整体健康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与单纯前后路凸侧骺阻滞术早期治疗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9月~2005年6月收治的5岁以下完全分节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均为T10~L4半椎体畸形,根据术式将17例患儿分为A、B两组,A组10例,采取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B组7例,采用单纯凸侧前后路骺阻滞术。结果A组平均年龄3岁1个月,术前侧弯平均Cobb角为44°,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3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17°,平均矫正率为61.4%;B组平均年龄2岁11个月,术前侧弯平均Cobb角为46°,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5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21°,平均矫正率为54.4%。两组伴后凸畸形者术后无加重。两组侧弯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两种术式在治疗5岁以下一定弧度内的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方面,均可达到限制畸形进展或矫形的目的,但凸侧骨骺阻滞术无需切除半椎体和内固定器械矫形,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相对安全、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模式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8月至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例,女20例,平均年龄7.3岁,患者均接受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应用ERAS模式进行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入院宣教、加强营养、减少禁食禁饮时间、优化麻醉方案、多模式镇痛等。收集患者手术与饮食情况、血糖、疼痛评分、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2.6 min,平均3个手术节段,术中失血量524.8 mL,侧弯矫正率77.9%。围手术期平均禁食禁饮时间9.0 h,多数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和饮水。围手术期血糖相对平稳。术后3天疼痛评分有一定波动,但整体疼痛程度较低。术后第1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最高,主要与术前血糖、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进食量等因素相关。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高,主要与患者术前营养状态、术后补液量、术后体温等因素相关。术后共7例患者(8人次)出现并发症,以轻度腹痛、腹胀多见,均未给予特殊处理,无一例发生呛咳、误吸、伤口感染、呕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脊柱畸形患者围手术期ERAS管理模式安全有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经支具保守治疗后畸形发展情况,并探讨支具矫形在此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接受支具治疗至少2年且影像资料完整的19例EO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7例。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末次随访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改善超过10°为治疗有效,未超过10°为治疗无效。支具治疗前、初次治疗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冠状位及矢状位畸形角度及平衡。结果19例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40±10.4)°(20°~55°)、初次治疗后主弯Cobb角(28.15±14.78)°,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31.63±18.04)°,初次治疗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胸廓宽度及胸椎高度均较支具治疗前明显增加,特发性EOS较先天性EOS治疗效果更好(P<0.05)。另外,顶椎位于胸腰段或腰段较顶椎位于胸段者效果更好(P<0.05)。初次治疗后两组间主弯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进展型早发性脊柱侧弯,支具治疗可作为保守治疗的选择之一,其中一些病例可得到满意矫形,即使部分病例不能避免手术,支具治疗也可在不影响胸廓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延后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非融合性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2002~2014年,42例早发性脊柱侧弯儿童进行非融合性可延长脊柱内固定矫正技术治疗,其中男17例,女25例,开始手术年龄平均6.45岁(2~10岁),平均随访5.29年(2~11年).按手术方式可分为三组:Luque Trolley技术为7例,生长棒技术为13例,VE-TRE技术为22例.并发症包括:内固定物失效(植入物松动、脱钩、移动、断棒、断钉、断钢丝、肋骨切割样骨折),深部感染及神经损伤.对总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三组不同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儿童出现了至少一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总共出现了37个并发症,其中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为31个(84%),深部感染为6个(16%),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总的并发症率为0.88/例.Luque Tolley治疗组出现7个并发症,并发症率为1/例;VETRE治疗组出现19个并发症,并发症率0.86/例;生长棒治疗组出现11个并发症,并发症率0.85/例.本组病例总共进行了191次手术操作,出现了37次非计划手术,平均每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4%.三组不同手术方式的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发性脊柱侧弯的非融合性手术治疗存在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过程中控制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皮下哈林顿杠治疗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下哈林顿杠撑开治疗3~6岁较重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前Cobb角最大110°,最小38°,平均67.5°;手术后Cobb角最大80°,最小19°,平均37.7°。矫正率最大76%,最小30%,平均46%。随访时间平均2.5年。本法特点是不做全脊柱剥离,不植骨。定期随访,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不大,而且可以及时控制侧凸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青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数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例因其弧度加重的可能性小而不需特殊治疗。对弧度有加重危险的或弧度已很重的病人才需治疗。在本病自然发展转归一节中已提到加重危险因素,不管病人骨骼成熟与否,对判断是否需要治疗都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椎体-肋骨撑开术与椎体-椎体撑开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2010年接受椎体-肋骨撑开术(为椎体-肋骨撑开组)或椎体-椎体撑开术(为椎体-椎体撑开组)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初次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廓(T1至T12)椎体高度及肺功能变化,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例患儿(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各14例)。两组患儿脊柱侧凸类型构成比、初次手术年龄和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主弯Cobb角的初次手术矫正率及末次手术矫正率均低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患儿初次手术前的平均胸廓(T1至T12)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的胸廓(T1至T12)高度与各自初次术前的胸廓高度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胸廓(T1至T12)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末次随访时FVC、FEV1值均高于初次手术前水平(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大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 0. 05)。结论椎体-肋骨撑开术与传统生长棒椎体-椎体撑开术矫形效果相同,均可有效地矫正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畸形并改善术后肺功能。对于胸廓畸形严重、椎体发育较差的EOS患儿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脊柱前后入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减少术后畸形复发和曲轴现象的发生,采用脊柱前后入路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平均手术年龄9岁,Cobb角平均80°,平均随访4年。与同期25例因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术患儿进行术后平均矫正率、矫正丢失度/年、有无曲轴现象等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脊柱前后入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脊柱后路组。对患有严重脊柱侧凸、弧度僵硬或并发后凸的患儿,宜行脊柱前后入路手术,对已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的患儿,应定期随访,如手术失败或畸形复发,有必要再次行脊柱前后入路矫形融合术。  相似文献   

17.
皮下哈林杠治疗婴儿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皮下哈林顿杠撑开治疗3~6岁较重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前Cobb角量大110^o,最小38^o,平均67.5^o;手术后Cobb角最大80^o,最小19^o,平均37.7^o。矫正率最大76%,最小30%,平均46%。随防时间平均2.5年。本法特点是不全脊柱肃离,不植骨。定期随防,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不大,而且可以及时控制侧凸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顶椎切除术治疗儿童僵硬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儿童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方法:分前后入路两期手术行脊柱侧凸顶椎切除术,术后二期后路行Harinton-Luque器械矫形植骨术。11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1.1岁,其中6例为先天性侧凸。切除顶椎位于T9~T127例,L1~L24例。结果:术前平均侧凸角度84.4°,术后为46.7°,矫正率46.8%。仅1例上钩脱位棒顶端穿破皮肤。结论:顶椎切除术适于9~15岁、T10~L2,侧凸角度70~120°的僵硬型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和T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到1999年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7~16岁,平均11岁,其中用CD技术治疗2例,用TSRH技术治疗13例,随访9~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Cobb角41°~11°(平均69°),有3例先行前路松解再行后路矫形融合。结果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51.0%,平均矫正丢失7°,2例躯干失衡改善,3例矢状面异常矫正,没有神经并发症及假关节发生。结论用CD和T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能得到满意的三维空间上的矫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前路手术短节段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前路手术矫形治疗的62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弯39例,术前Cobb角45°~75°(平均53.6°);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弯23例,术前Cobb角43°~72°,平均51.7°.术前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胸段脊柱侧弯患儿均行肺功能测定,对于最大肺活量小于50%的患儿行吹气球等肺功能锻炼达手术要求.按影像学资料拟定同定节段及融合范围.结果 6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胸段脊柱侧弯平均融合4.2个,Cobb角矫正至术后的3°~18°,平均8.5°,平均矫正率为84.1%;腰段脊柱侧弯平均融合4.5个,Cobb角矫正至术后的1°~16°,平均7.9°,平均矫正率为84.7%.发生自发性血胸1例,交感神经损伤8例,医源性平背畸形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弯经前路短节段同定可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充分的术前计划及认真的术中操作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