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栀子豉汤证出自《伤寒论》,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出现以“心中懊(忄农)”为主的一组证候。根据《伤寒论》有关原文可分主证和兼证两类。栀子豉汤主证有:(1)虚烦不眠;(2)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3)胸中窒;(4)心中结痛。兼证见少气,用栀子甘草豉汤;见呕,用栀子生姜豉汤;见心烦腹满用栀子厚朴汤;见下后身热微烦,用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 2.3.4 懊憹证见78、79、80、81、82、83条. <伤寒论>中的懊憹症有五个汤证,即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证.它们的共同症状都是懊憹,由于栀子豉汤证的兼症不同,因而在方剂的配伍上也有所出入.现将懊憹的主要汤证--栀子豉汤证重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滕俊  张永生  唐卓然 《河南中医》2020,40(3):325-328
凡《伤寒论》中用栀子豉汤的情况,均是在医家误治之后所作的弥补措施。误治的形式有下法,兼有汗法、吐法。误治后的症状多表现在心中、心下、胸中、胃中,常表现为热、(虚)烦。烦是热的表现,属气,栀子启下焦阴气于上,淡豆豉使气分邪热向上向外透达,两药合用,轻清宣透,“解陈腐郁热”“宣陈腐郁结”,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栀子豉汤的作用对象以消化器官为主,主要作用为护肝、保胃、抗炎、调整肠道菌群,其治疗机制与中医理论扶正祛邪相似,病位也契合《伤寒论》栀子豉汤的主治,为阳明胃。故栀子豉汤方义重在疏利气机,清透湿热,所治病位在脾胃,兼有心、肺、肝。其疏利清透的方义,符合湿热证中湿浊之邪蒙蔽上焦的治法,故栀子豉汤为治湿热之方。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5.
栀子豉汤证主要是太阳病表邪内陷,热郁胸膈而致烦燥不宁,以“心中懊憹”为主的一组证候。栀子豉汤以栀子苦寒清心除烦为主药,淡豆豉辛凉升散为辅佐,以起到清热除烦宣郁之功效。后世医家有认为对栀子豉  相似文献   

6.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相似文献   

7.
赵慧  全毅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20,40(2):167-170
太阳烦证有太阳本经郁热不宣导致的烦证和误汗、误吐、误下、误火攻导致的变证,太阳本经烦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和五苓散证,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变证有误汗、误吐所致栀子豉汤证、误下所致大陷胸汤证、误用火疗和下法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误用汗、下所致干姜附子汤证和误用汗、下所致茯苓四逆汤证。阳明烦证有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和阳明变证,阳明热证为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实证为调胃承气汤证,阳明变证为栀子类方证和大陷胸汤证。少阳烦证有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烦证有小建中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少阴烦证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厥阴烦证有寒极致烦证和热极致烦证。烦证总病机为热扰心神,但热有虚热、实热之分,临证须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证、辨病机,灵活审慎论治方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栀子豉汤,《伤寒论》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主的热扰胸膈证(原本78、79、80、231、374条)。《金匮》用于治疗“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据仲景原文及后世验证,该方对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的“虚烦”、“心中懊憹”之证疗效确实,其清热除烦、宣郁宁心的功效非他方可比。但该方“方后注”中,有“温进一服,得吐  相似文献   

9.
宗涛 《河南中医》2012,32(11):1421-1422
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胃中空虚,邪热内郁,热扰心胃,心神不宁,中气不利,心肾不交.从其组方、功效分析栀子豉汤是一首去胃中郁热,恢复中焦胃气,交通心肾的方剂.  相似文献   

10.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10,23(6):F0003-F0004
栀子豉汤证,即热郁胸膈证。胸膈居于肺胃之间,为外感之邪由肺向胃传变的必经之地。外感之邪在由手少阴肺向足阳明胃传变的过程中,已离肺而又未达胃时,可能会出现热邪扰胸,热郁胸膈的栀子豉汤证这一阶段。其证之病位在胸膈,所强调的是其并不是在某一个脏腑,也可以说它是半表半里的一个阶段。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均有多处论述到栀子豉汤证,可见其是外感热病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个重要病证。因此,在此有必要对其成因、证候、治疗、禁忌症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2.
林大勇  朱辉  赵令竹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67-669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4.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15.
<正>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吐下后,身热虚烦不眠,剧者则心中懊(?),反复颠倒,或胸中烦热窒塞,按之心下濡,嘈杂似饥,舌苔微黄”等证。历代众多医家多崇“涌吐剂”之说,认为淡豆豉催吐,热扰胸膈之虚烦可以涌而越之,一吐则舒。清·张锡驹则否认涌吐剂说,认为“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氏认为淡豆豉的作用是发表退热。据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淡豆豉的功用上。近年出版的中医院校的教材中,淡豆豉大都被列在发汗解表药中。1979年,李孔定医师在《试论栀子豉汤的功效》一文中,提出淡豆豉既不能催吐,也不能宣泄,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他指出栀子豉汤的功效仅次于黄连阿胶汤,具有清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18.
栀子豉汤是《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证候如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等等.其服法颇耐寻味,原文是"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后世医家对其服法一直存有疑问,认为栀子豉汤并非催吐之剂,为何有"得吐者,止后服"之禁?有人认为《伤寒论》流传年代久远,恐有错简之误.  相似文献   

19.
栀子豉汤证在仲景书中凡八见。一是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的第78、79、80、83条,“阳明病篇”的第226、231条,“厥明病篇”的374条;二是在《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44条。这8条原文,表面上看,前7条为外感病而设,后1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8条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中篇”第78条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栀子豉汤证与五苓散证、真武汤证的关系,揭示太阳病传至阳明及少阴的规律。三汤证虽然病因病机不同,但所导致的气血津液盈虚通滞及筋脉的痉挛、松弛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