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54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女性432例,男性113例(性别比例3.82∶1);年龄14 ~ 80岁,平均(46.7±11.8)岁.手术方式:全/近全切除70.6%(385/545),腺叶+峡部切除29.4%(160/545);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24例,其中单侧清扫78.3% (427/524),双侧清扫17.8% (97/524);颈侧区淋巴结清扫14例,均为单侧清扫.共切除甲状腺腺叶标本930个,颈中央区淋巴结标本622个,颈侧区淋巴结标本14个.从中筛选出甲状腺癌腺叶与同侧颈淋巴结有对应关系的576组标本,癌灶长径(0.58±0.25) cm,单灶513例(89.1%),多灶63例(10.9%).无甲状腺被膜侵犯441例(76.6%),有甲状腺被膜侵犯135例(23.4%).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4.7±3.8)枚,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1.8%,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量(17.8±10.0)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4%.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癌灶长径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 =0.847),癌灶长径>0.8 cm时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癌灶长径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557),癌灶长径>0.9 cm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单灶和多灶病例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相似.有被膜侵犯比无被膜侵犯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均增加.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癌灶长径、有被膜侵犯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癌灶数量不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尽早手术能够使很多已经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法获得术前诊断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初次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腺叶峡部切除或全/近全切除+病灶同侧/双侧颈中央区和(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至2020-08-3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初治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184例儿童及青少年病人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14例)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0例)。分析导致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癌灶大小、肿瘤病灶数、病变腺叶数及是否侵犯被膜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癌灶>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包括癌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摸,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2。结论 肿瘤原发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及侵犯被膜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议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意义。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期间128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5.94%(46/128)。年龄〈45岁、原发病灶直径〉1cm、包膜或腺外侵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年龄≥45岁、原发病灶直径≤1cm、无包膜或腺外侵犯者(P〈0.05)。术后22例(17.19%)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例(2.34%)患者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术后随访14~32个月(平均23.4个月),2例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一种必要、安全且有效的术式,且应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来实施。  相似文献   

4.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5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1%(32/5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包膜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位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特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指征及手术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是否为多灶癌、肿瘤是否累及被膜等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所有病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将患侧中央区标本送冰冻及石蜡病理检查,后再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冰冻与石蜡病理检查符合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男性18例,女性75例;平均年龄41±13.9岁。T165例,T218例,T310例,T40例;单侧多灶癌8例;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9例。本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6.2%(43/93),18.2%(17/93)为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性别、肿瘤位置、年龄、肿瘤直径、T分期等因素与CLN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0%、100%、93.5%。结论 对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冰冻检查能准确预测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状态;术中应常规行冰冻切片检查,如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建议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 术前或术中病理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125例,手术方式为甲状腺全切或患侧全切+峡部+对侧近全切除术,同时加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如术前、术中怀疑或明确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时,则进一步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结果 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7.6% (72/125),5例发生跳跃性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P =0.705)、单双侧(P =0.504)及有无周围组织侵犯(P=0.086)无明显相关;而年龄<45岁患者、非微小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的患者(70.8% vs 43.3%,P=0.002)、微小癌患者(68.8% vs 25%,P=0.000).cN0患者中仍有43.8%(25/57)术后证实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甲状腺全切组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并发症发生率(29.1%)与患侧全切+峡部+对侧近全切组(10%)相比有明显升高(P=0.008).结论 中央区淋巴结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有较高的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可以清除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期以指导手术后治疗,故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的临床意义。2014年1~12月对32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22例,淋巴结转移率68.75%。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年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对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49例)、未转移组(57例)两组。分析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9例,未转移57例,转移率为46.23%。转移组男性、肿瘤位置为下、存在微小钙化、存在侵犯被膜所占比例高于未转移组(P <0.05),年龄<55岁、肿瘤直径<5mm所占比例低于未转移组(P <0.05),但两组患者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微小钙化、侵犯被膜(P <0.05)。结论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微小钙化、侵犯被膜,建议预防性与治疗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收治的单侧DTC患者80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情况、淋巴管侵犯情况、周围肌肉侵犯情况、TNM分期等,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癌灶大小、TNM分期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1、20.977,P=0.002、0.000);TNM分期、癌灶大小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0.019)。对患者半年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3例(16.25%),暂时性低钙血症患者21例(26.25%),暂时性声带麻痹患者9例(11.25%),不同并发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0,P=0.615)。 结论癌灶大小、TNM分期是单侧DT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全切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具有较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甲状腺微小癌126例,行患侧加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行同侧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统计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恢复情况。结果发现隐匿性多发癌4例;术中证实中央区转移45例(35.7%),行横行小切口侧颈区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清扫Ⅱ、Ⅲ、Ⅳ、部分Ⅴ区),术后病理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3例。术后声音嘶哑3例,饮水呛咳2例,短暂性低钙血症15例(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术后乳糜淋巴漏4例(均为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无术后切口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建议对甲状腺微小癌行常规小切口甲状腺全切除及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69例TMC患者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7例患者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分析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69例患者中107例(39.8%)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3例(96.3%),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5例(23.4%)。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0 mm、包膜侵犯与TMC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0 mm(OR=3.358,P0.05)、包膜侵犯(OR=5.230,P0.05)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0 mm或有包膜侵犯的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增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高分辨率B超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连续收治的28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9.2%(83/284),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63/284),同时发生中央组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9%(14/284),跳跃式(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6/284)。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和甲状腺外浸润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行中央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和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者(P<0.05),3种手术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B超对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5.0%、75.0%、5.0%和25.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和85.7%。结论对有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性、甲状腺外浸润)的患者建议行甲状腺全切除,同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高分辨率B超可作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评估手段;对高度怀疑跳跃式淋巴结转移者应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做颈淋巴结清扫的过程中,同时行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取样进行临床研究,比较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有无淋巴血管侵犯,第6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直径>4 cm、肿瘤有血管淋巴侵犯、6区淋巴结转移>3个,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多灶性、有无甲状腺外侵犯无关(P>0.05)。 结论:临床病理学因素与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关,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中同期前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对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了不同范围的甲状腺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文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中,甲状腺全切除者91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48例,癌灶直径平均为(0.45 ±0.24) cm其中42例(30.2%)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27例(19.4%)为双侧癌.59例(42.4%)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Ⅵ、Ⅱa、Ⅲ或Ⅳ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8例(41.7%)、3例(2.2%)、10例(7.9%)、5例(3.6%),仅有Ⅲ区淋巴结转移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小癌浸润甲状腺被膜密切相关(x2=38.39,P<0.001).本组病例随访30 ~1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3个月,2例对侧残留腺叶复发.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随访满10年者16例,10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多发癌灶和Ⅵ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2个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初次手术时行甲状腺全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3月接受手术并进行淋巴结切除的38例(44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包含因复发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38例(44侧)患者中,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9%,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7.37%)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58%)中66.67%同时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冈素为年龄<45岁和肿瘤侵犯被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见情况,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建议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83例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和转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多灶性、肿瘤大小及是否侵犯甲状腺包膜有关(P0.05)。结论:c 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减少肿瘤复发、改善存活率、降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准确临床分期、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方案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82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6.1%(46/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χ2=4.98,P<0.05),原发灶侵犯包膜(χ2=8.76,P<0.05)及年龄>45岁者(χ2=6.62,P<0.05)有关,82例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和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