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微创外科2009年4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的7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65例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切除术患者纳入研究,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20~285(中位时间185)min,术中出血量30~150(中位50)ml;中位淋巴结清扫数24枚/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6/65),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术后住院时间7d。无30d内再住院患者及死亡患者。全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为98.5%,2年无病生存率为83.1%。结论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技术.可以达到肿瘤的根治性完整切除:且可发挥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并未增加手术风险,术后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右半CME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0例传统开腹右半结肠根治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0例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术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32.5 min,平均术中出血20 m L,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19枚,Ⅲ期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20枚,术后排气时间平均2 d,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明显优势。结论:CME用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获得完整的肿瘤标本,清扫更多的淋巴结,并未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及59例传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等指标.结果 CME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21.2±7.8)枚,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14.2±6.8)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Ⅱ、Ⅲ期患者淋巴结数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淋巴结数增加无统计学意义.Ⅲ期患者阳性淋巴结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E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增加淋巴结清扫,提高手术质量,同时并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具备安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回盲部腹、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为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63.8±4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3.3±21.3)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58.3±13.6)h,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68.5±19.6)h,术后平均住院(12.1±3.0)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淋巴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腺癌,清扫淋巴结数量(18.1±5.9)枚,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_A期19例、Ⅱ_B期11例、Ⅲ_A期12例、Ⅲ_B期6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结论:采用回盲部腹、背侧联合入路法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更易进入右侧Toldt间隙,对血管解剖更安全,更利于初学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12—2016-11间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结肠系膜切除根治术的50例结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5±23)min,术中出血量(80±25)m L,淋巴结获取量(20±5)枚,手术标本质量分级(West分级)均在C级以上,术后排气时间(4.5±1.3)min,住院时间(8.2±1.6)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4例,腹腔淋巴漏2例,切口感染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 D3根治术是治疗右半结肠癌必须遵循的原则,全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的提出使结肠癌手术治疗更加规范。D3淋巴结清扫及右半全结肠系膜切除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在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接受 CME 手术治疗及40例传统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CME 组和非 CME 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23.2±2.3)枚和(16.5±1.8)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Ⅰ期和Ⅱ期病例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Ⅲ期病例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ME 组和非 CME 组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195 min 和1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ME 手术可以达到结肠癌的根治性完整切除,从而达到淋巴结清扫的最大化。术后近期疗效满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在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CME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并与开腹手术组做比较。结果全组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问90min,术中出血1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住院日9d,术后未发生淋巴漏、吻合口漏、出血。和对照组比较,腔镜组在术中出血、术后止痛药用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右半结肠癌行CME不增加手术风险性,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将9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探讨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及肿瘤根治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具有疗效满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在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手术技巧的前提下,腹腔镜辅助全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近期生存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治疗老年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99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Ⅲ期结肠癌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要求选择手术方式,50例患者行传统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49例行腹腔镜CME(CME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随访3年生存率。结果:对照组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19.8±2.8)枚,明显少于CME组(26.6±3.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CME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CME治疗老年Ⅲ期结肠癌患者,能增加淋巴结清扫的数量,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且不会增加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右半结肠癌D 3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特别是中央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尚存争议。D 3淋巴结清扫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局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两种主流术式。D 3是从淋巴结的分布角度描述内侧界,主流清扫内侧界应该是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但也有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作为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术的62例I-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CME者31例(CME组),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者31例(非CME组)。结果CME组和非CME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22.5±1.8)枚和(17.6±1.3)枚(P〈0.05);9.7%(3/31)的CME患者高位血管根部淋巴结阳性。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3.5±17.6)ml和(143.5±1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d内腹腔引流量CME组明显多于非CME组(P〈0.05)外,两组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社会经济效应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3例,淋巴漏2例,切口裂开1例:非CME组术后发生肠梗阻4例,切口裂开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4%比16.1%,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CME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包括系膜根部淋巴结.且不会影响术后恢复及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48例CME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及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42例传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CME组清扫淋巴结均数明显多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1±2.60 vs 17.29±2.72, P<0.0001),Ⅰ、Ⅱ、Ⅲ期患者淋巴结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ME组Ⅲ期患者根部淋巴结转移率10.99%(10/91)。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恢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E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不增加手术风险,显著提高淋巴结清扫数量,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CME手术治疗的54例结肠癌患者(CME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同一手术治疗组施行传统结肠癌根治术的38例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CME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2.2±8.0)枚,明显多于对照组f(18.6±4.7)枚,P〈0.05];其中Ⅰ期和Ⅱ期病例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病例CME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增多[(23.8+7.6)枚比(16.7+3.6)枚,P〈0.01];但两组Ⅲ期患者阳性淋巴结数和阳性淋巴结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排粪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CME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中位数100ml比115ml,P〈0.05)。结论CME手术可以整块、彻底地切除癌灶和系膜组织,从而达到清扫淋巴结的最大化。尽管CME切除范围大,但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胰头后淋巴结(No.13组)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2根治术加No.13组淋巴结清扫的72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按照与研究组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行D2根治术的72例Ⅱ~Ⅲ期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生存情况,并对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0.4)h比(2.7±0.4)h]、术中出血量[(191.9±81.5) ml比(186.0±81.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比15.3%)、住院时间[(12.3±4.2)d比(11.9±3.2)d]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63%比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有15例(20.8%)患者No.13组淋巴结阳性,其3年生存率为13%,明显低于57例No.13组淋巴结阴性患者的7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N分期(P<0.01)和组织学类型(P<0.05)是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TNMⅡ~Ⅲ期胃癌患者进行No.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合理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间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135例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行经胸入路手术(经胸组),78例行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手术(经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经腹组与经胸组相比,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11.1±0.2)枚比(10.4±0.3)枚,P<0.05]、术后心功能不全[2.6%(2/78)比19.3%(11/57),P<0.01]和肺功能不全[7.7%(6/78)比21.1%(12/57),P<0.05]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3.4±0.1) d比(16.4±0.3) d,P<0.01];两组患者切缘阳性率[0比1.8%(1/57),P>0.05]和吻合口瘘发生率[1.3%(1/78)比3.5%(2/57),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72(中位数38)月,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4.6%和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经腹食管裂孔入路较经胸入路手术能获得更多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而且能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切除的穿孔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2例行一期切除的穿孔性结直肠癌患者(穿孔组)的临床资料,其中TNM分期Ⅱ期21例,Ⅲ期11例。以同期择期手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556例(TNM分期Ⅱ期412例,Ⅲ期144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穿孔组17例行Hartmann手术,15例一期吻合;5年总存活率为21.9%,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28.6%,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9.1%;复发主要为腹膜种植(69%)。对照组5年总存活率为52.7%,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70.1%,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为12.5%。对照组Ⅱ期患者5年存活率明显高于穿孔组(P〈0.05),而Ⅲ期患者5年存活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结直肠癌复发形式主要为腹膜种植,且5年存活率低。术后辅助化疗很重要,尤其是腹腔内灌注化疗可能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在Ⅲ期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100例Ⅲ期结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54例行CME手术治疗(CME组),在此之前收治的46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标本质量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CME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6.7±2.6)枚和(4.3±1.4)枚,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2.9±3.7)枚和(2.8±1.2)枚(均P<0.01)。 CME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5例(83.3%)和29例(63.0%)手术标本达到C级以上,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3.0%(7/54和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E应用于Ⅲ期结肠癌患者安全有效,在提高了手术标本质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同时,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远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为77例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84.4%,平均随访(39.6±6.29)个月,随访期间复发11例,复发率16.9%,其中死亡8例,带瘤生存3例,得到随访的65例患者1、2、3年总生存率为100%、92.4%、89.4%,无瘤生存率为95.5%、87.9%、83.3%。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22.5±3.6)枚。结论:严格遵守肿瘤根治原则,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对于Ⅰ、Ⅱ、ⅢA期胃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三年随访疗效不低于开腹手术,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结检出数和淋巴结转移度(LNR)对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7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507例患者共计检出淋巴结5801枚;转移淋巴结1122枚;淋巴结转移数与检出数呈正相关(r=0.171,P<0.01).淋巴结检出数大于或等于12枚与小于12枚的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Ⅲ期患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LNR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淋巴结转移区域的同一LN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淋巴结检出数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分期及更好的预后,术中应尽量检出12枚/例以上淋巴结.LNR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用其评估患者预后时应兼顾淋巴结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病检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567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病检的淋巴结数目分为3个组:≤6枚、7~11枚、≥12枚组,比较各组5年生存率的差别.TNM分期(Ⅰ~Ⅳ期)分别以病检淋巴结数目分为<12枚和≥12枚两组,比较各分期中两组的5年生存率的差别,分析预后相关因素.5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经Log-rank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567例平均病检淋巴结数目为(16.75±9.88)枚,病检淋巴结数目分别为≤6枚,7~11枚,≥12枚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各为32.3%(21/65),43.8%(53/121),57.7%(220/381),单因素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12枚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6枚,7~11枚)(P<0.05).<12枚、≥12枚淋巴结两组在Ⅰ期或Ⅳ期的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89.5%vs.89.1%,8.0%vs.18.2%,P>0.05),而≥12枚淋巴结的Ⅱ期和Ⅲ期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12枚(71.1%vs.32.6%,48.8%vs.30.0%,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病检淋巴结数目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病检的淋巴结数目主要通过影响Ⅱ、Ⅲ期的预后与结直肠癌总5年生存率明显相关,是Ⅱ、Ⅲ期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and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TNM stag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567 patient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6,7-11 and ≥ 12,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each TNM stage ( stage Ⅰ -Ⅳ ) , patients were substratified into two groups basing on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12 group and ≥12 group,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two groups in each TNM stage were assessed,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stage Ⅱ and Ⅲ stage were analyzed. 5-year survival curves were estimated with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ed by the log-rank test. Cox proportional models were used to conduct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prognostic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was 16. 75 ±9. 88. With the patients grouped by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 ≤6,7 -11 and ≥12 nodes) ,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32. 3% , 43. 8% , and 57. 7% , the univariabl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 12 examined no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P<0. 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Ⅰ or Ⅳ colorectal cancer (89. 5% vs.89. 1% ,8. 0% vs. 18. 2% , P>0. 05 ) , however,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in ≥12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12 group(71. 1% vs. 32. 6% ,48. 8% vs. 30. 0% ,P<0. 05) , multivariabl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examined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of prognosis of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Conclusions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ymph nod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TNM stage Ⅱ and Ⅲ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