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自律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搏规律、心率和心脏起搏点的异常,或冲动传导出现障碍从而使心房和心室的正常激动程序发生改变。因此,心律失常可由于冲动起始、冲动传导或以上二者均不正常所致。造成这种冲动起始或传导不正常的电活动,可以是由于产生心房、心  相似文献   

2.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杨兴季  杨杰 《山东医药》2002,42(23):55-56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然后按一定的频率、速度、方向和顺序 ,由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希氏束 )、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抵达心室。如心脏激动不能循正常顺序或速度下传至心脏各部位时 ,称为传导阻滞或传导障碍。按其发生部位不同 ,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1 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为窦房结起搏点与其周围的心房肌之间发生阻滞。正常窦房结激动发出后经窦房传导入心房产生 P波 ,窦房阻滞时 ,窦性激动传入延迟或不能传入心房。窦房阻滞分为三度 :一度窦房阻滞为窦性激动传入心房延迟 ,即窦房结传导时间延…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频率或传导发生异常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脏病变患儿,但也可见于正常小儿。小儿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临床上,单纯采用中药或西药治疗均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探讨病因、病机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将小儿心律失常,按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任何一个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部位可分为窦房、房内、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以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多见。按阻滞程度又可分为三度,一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延迟。传导时间延长。二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部分受阻,出现间歇漏搏,(一般分为二型)Ⅰ型又称文氏型,为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发生漏搏;Ⅱ型在漏搏之前无传导时间延长现象。三度心脏传导阻滞:表现为传导完全受阻。所有激动均不能下传。第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或部分性心脏传导阻滞,第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以前二者多见。  相似文献   

6.
心脏浦肯野纤维是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最后分支 ,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呈网状相连 ;浦肯野纤维的电生理异常可导致冲动传导异常以至心律失常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 ,心脏浦肯野纤维的跨膜动作电位及其发生机制———跨膜离子流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而某些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引起浦肯野纤维的电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心脏的不连续性传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不连续性传导的发生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早在 10 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了不连续性传导的典型表现即文氏现象。初始的观点认为传导的不连续现象主要与不应期的变化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现在看来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一概念。一、心脏不连续性传导的概述图 1 均质  (A)和非均质 (B)轴的激动传导规则 A :X0 激动起始的部位 ;X1 和X2 :记录部位 ;tn:激动起始的时间 ;Y :激动到达X2 的时间 ;ARP :绝对不应期 ;RRP :相对不应期。 B :激动由起始部位(P)传到中间抑制区 (I) ,在轴的…  相似文献   

8.
有关心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传导阻滞是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通信延迟或者完全中断。正常来说,心脏的激动点从窦房结发生后,激动的信息依次向下传至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束支→左心室→心肌)或(右束支→右心室→心肌)。如果这些神经冲动在心室传导时延迟了,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9.
心肌细胞或组织对附近组织传导的兴奋或外来刺激能够发生反应而产生激动的特性称为兴奋性。一旦心肌细胞或组织发生激动反应,立即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地或部分地丧失兴奋性,这一特性称为不应性,激动后不应性所持续的时间称为不应期[1]。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根据心脏组织对期前刺激产生的不同反应分为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以及功能不应期[2]。几乎所有的心电图概念、现象、法则,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不应期相关。不应期的影响因素众多,如性别、年龄、神经、心率、前心动周期等。对于瞬息变化的心电图,我们往往重视了这些变化,却忽视了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心动周期改变引起相应的不应期的改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8例前心动周期改变对其后心电图的影响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纽约心功能分级,但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在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仍很高.有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起搏可能通过逆转正常激动顺序、延长QT间期和增加全室壁复极离散度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应评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明确是否同时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室电极.  相似文献   

11.
细胞之间动作电位或兴奋传导称为胞间传导。可兴奋细胞间的电耦联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胞间结构来实现的,这种结构即是缝隙连接。现已证实心脏的正常传导和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传导都与缝隙连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心脏起搏器作为一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技术发展,其工作模式越来越符合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及生理性传导。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心脏自身传导系统,同步起搏左右心室,避免了传统右室心尖部起搏带来的不良反应,是未来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就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的研究进展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 70年代以来,心脏起搏技术已由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发展至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已至应用阶段,本文略作一慨要介绍。一、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理 1.异位起搏点存在增高的自律性,自动去极化作用明显增强,激动发放频率加快。可表现为早搏、心动过速。 2.激动传导异常系指激动的折返传导或环形运动。亦可表现为早搏、心动过速或扑动、颤动等。二、心脏起搏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原理及方法。心脏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机理,取决于起搏刺激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异位心律发生的部位(即室上性还是室  相似文献   

14.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2):117-120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5.
心脏传导的改变导致折返。这样的过程常常是由于疾病所致的心脏细胞电活动改变的结果,然而由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在没有疾病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什么是折返由窦房结起搏点激动心脏时,传导的冲动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之后消失,因为心脏由刚兴奋过的不应期组织所包围。当传导的冲动在心脏完全激动之后不消失,而且持续到不应期终了之后再兴奋它的时候就会产生折返现象。这些折返机理是由Mayer在1908年的兴奋水母下伞面组织环的研究和Mine在1912—1914的切割乌龟  相似文献   

16.
心脏预激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预激是指全部或部分心室肌的激动早于经由房室传导系统而产生的正常激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异常激动是由于在某些部位出现了传导短路。从解剖学上看,形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副房室连接纤维束。该束位于特化房室交界区以外的部位。②结室束。即房室结与室中隔间的连接。③束室连接。即房室束穿通部与室中隔间的连接。④房束纤维。⑤结内旁路束。即心房与房室传导组织远侧部相连的纤维,  相似文献   

17.
克山病区与非病区儿童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指心脏自律性异常或激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心律失常也可常见于健康人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但以心肌疾病的患者最为多见。克山病区与非病区儿童心律失常表现有何差异?病区儿童心律失常对克山病的发生发展有何影响,报道尚少。为此,笔者将非病区儿童心电图517例、克山病区正常儿童148例及33例克山病患儿心电图的心律失常作了对比分析,以期探讨其不同之处,预测克山病的发病动向,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数继发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肌损害,部分情况下可以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的"健康"人.缓慢型心律失常大多是由于各种因素对心脏传导系统直接损害或其本身退行性变.缓慢型心律失常因其表现方式单一,心脏起搏器治疗非常有效,因而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心脏与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899年瑞典临床医学家Heschen提出运动员心脏这一概念的百余年来,运动与心脏的研究一直是运动医学界探讨的重要领域,运动引起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与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更是众多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世界著名医学家雅各布在2003年世界体育科学大会上作了题为“运动员的心脏”发言。他说,运动员的心脏都是正常的,而不像一些科学家所认为的运动对心脏产生不利的影响。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使心脏结构、心肌细胞、非心肌细胞、泵功能及心脏内分泌等发生重塑,进而引起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SB)、窦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腔扩大、室壁变厚及ST-T改变。  相似文献   

20.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 ,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它的发生原理主要有以下4种 :①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②激动折返 ;③并行心律 ;④触发活动。早搏的发生是由神经反射所引起的 ,特别是通过胃肠道的感受器所激发的神经反射更为常见。早搏主要通过下列 3个方面来影响心脏功能①期前性 ;②异位激动性 ;③异位激动时传导系统及原来节奏点 (窦房结 )有影响 (干扰现象 )。根据异位节奏点部位的不同 ,可将早搏分为房性 ,房室交接性及室性 3种 ,其中以室早常见。室早 ,由于它使心肌在未能充盈足够的血液时就进行收缩。所以心室较正常排血量少。因而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