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令丽  蒋艳  朱元璐 《安徽医药》2017,21(2):324-326
目的 探索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甲强龙)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ITP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甲强龙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甲强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9.13%)较对照组(73.9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3,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22.45±12.63)×109·L-1较治疗前(12.04±1.50)×109·L-1和对照组同期(71.54±7.34)×109·L-1均有明显增加(P<0.05).患儿主要不良反应为柯兴综合征面容、高血压、高血糖、恶心、头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ITP可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假性增多的原因,寻找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的解决方法。方法对8例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的标本,采用手工法计数血小板,涂片染色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结果 8例标本三种方法的血小板的结果分别是(4037.5±2788.9)×109/L(,1495.6±1709.1)×109/L(,1505.0±1782.5)×109/L;仪器法与手工法和血涂片法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法与涂片法的计数结果基本一致(P>0.05)。结论作血细胞分析时,血小板结果异常增高,且MCV值较低时,须用手工法重新计数血小板,以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王炳英  江学良 《中国医药》2009,4(8):870-87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45例UC患者和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浆P-sel水平,采用血细胞记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和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UC活动期血浆P-sel水平[(31.9±6.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6±4.8)μg/L]和UC缓解期[(22.1±5.5)μg/L](P<0.01);UC缓解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活动期血小板计数[(230.8±75.9)×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163.1±47.8)×109/L](P<0.01),明显高于UC缓解期[(167.3±49.5)×109/L](P<0.01);UC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l与UC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临床联合检测UC患者血浆P-sel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对病情的判断及其疗效的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谢猛  马福  李洪渊 《安徽医药》2013,34(6):761-763
目的观察脾多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结束后隔天复查血常规,将血小板数低于75×109/L的病例58例随机分到2组。治疗组应用脾多肽2 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不用脾多肽,不用其他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观察等待血小板数自行恢复。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4.73±1.46)d与(6.27±1.5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4±2.67)d与(14.64±2.38)d(P<0.05)。治疗后(PLT<75×109/L后)的血小板计数第3、7、15 d分别为(64.1±21.83)×l09/L、(105.77±18.36)×l09/L和(179.27±75.35)×l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6±16.17)×l09/L、(72.75±12.36)×l09/L和(106.07±16.73)×l09/L。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6.7%)。结论应用小剂量脾多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效缩短了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了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减少了需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良反应可耐受。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防治增加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6月期间住院患者在使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对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标本,进行手工计数复检,比较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符合率。结果 179例患者经手工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45.41±55.98)×109/L,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结果,出现假性降低102例,平均血小板计数(59.05±25.68)×109/L,假性增高77例,平均血小板计数(220.33±60.07)×109/L,均较手工法检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白细胞计数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操作简便、快捷、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准确判断假性增高和减少原因,是提高检测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CsA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CsA治疗21例难治性ITP患者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小板抗体、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CsA治疗难治性ITP总有效率为62%,其中显效率为29%,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为(19.10±6.97)×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为(66.14±52.54)×109/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血小板抗体(PAIgG)下降(P<0.01)。治疗前CD4为(0.30±0.05),CD8为(0.32±0.05),CsA治疗后CD4、CD8均降低,分别为(0.29±0.03)、(0.25±0.06),但是CD8降低最明显(P<0.01),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1)。结论CsA主要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起治疗作用,对大多数患者来讲,毒副反应较轻微,可以耐受,可作为难治性ITP的一种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5例难治性ITP患者分为3组,试验1组(12例):应用rhTPO联合达那唑;试验2组(8例):单用rhTPO;对照组(15例):单用达那唑。结果试验1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1~15)×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7(43~136)×109/L(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48(22~76)×109/L。试验2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2~13)×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3(33~152)×109/L(P<0.01),第28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2(12~44)×109/L。试验组近期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9例(45%),良效7例(35%)。30%患者使用TPO达有效的平均时间为7 d,达峰值为13 d。对照组近期有效率为73%,其中显效6例(40%),良效5例(33.3%)。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rhTPO联合达那唑比单用达那唑起效快,能更好地控制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外周血DC亚群的影响。方法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35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DC前体细胞亚群pDC1/pDC2(CD11c+CD123-/CD11c-CD123+)比值。结果35例ITP患者中,6例外周血pDC缺乏,其余29例患者外周血pDC1/pDC2比值为0.77±0.16,低于对照组(1.94±0.44)(P<0.05);治疗后无外周血pDC缺乏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7例,pDC1/pDC2比值为1.83±0.4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8例,pDC1/pDC2比值为1.17±0.24,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ITP患者外周血pDC数量缺乏或pDC1相对减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提升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完全或部分纠正DC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9.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ITP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观察组给予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出血停止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各血小板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及出血停止时间较对照组有所延长,对照组患儿治疗第2、3、5天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患儿治疗第5天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治疗第2、3天,但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91%,低于对照组的9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可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钟媛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45-14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鉴别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临床价值。方法 2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细菌感染158例,病毒感染92例,另有7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上述325例患儿血常规及CRP含量,并作比较。结果 158例细菌感染患儿CRP(39.8±3.4)mg/L,CRP异常率94.3%,血常规WBC(16.2±0.5)×109/L,WBC异常率71.5%;92例病毒感染组患儿CRP(4.4±1.2)mg/L,CRP异常率1.11%,血常规WBC(5.7±0.2)×109/L,血常规异常率1.64%;7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CRP(3.5±1.4)mg/L,血常规WBC(6.5±0.5)×109/L。3组中,细菌感染组患儿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细菌感染组患儿中,CRP异常率(94.3%)也明显要高于白细胞计数的异常率(71.5%)。结论通过检测患儿CRP水平,有助于早期鉴别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 1995年起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治疗 36例 ITP患儿 ,剂量为 4 0 0 mg· kg- 1 · d- 1 ,连续静脉滴注 5 d为 1个疗程。结果 :用药 2 d~3d出血征开始减轻 ,5 d血小板均值 14 3× 10 9/L ,7d~ 10 d出现血小板计数高峰 ,均值 178× 10 9/L ,最高达 36 7×10 9/L。结论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ITP,近期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成人初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疗效。方法初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首次血小板计数<20×109/L作为研究对象,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rhIL-11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每个患者首次血小板计数<20×109/L恢复至20×109/L、50×109/L及100×109/L以上的时间。结果两组两两比较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所有P=0.00)。结论rhIL-11可明显加速初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恢复,使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钱珂  秦锡虎  邱国强 《江苏医药》2006,32(3):210-211
目的研究选择素的表达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激素治疗ITP23例中,13例疗效不良者为A组,10例疗效良好者为B组;另8例肝硬化脾亢者为C组,15名健康献血者为D组。抽全血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L-选择素(sL-selectin)、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P-selectin)及L-选择素(L-selectin)。结果血小板计数,A组为34.2×109/L,B组35.6×109/L,C组56.3×109/L,D组166×109/L。A组sE-selectin水平为53.1 ng/ml,明显高于D组(28.3 ng/ml,P<0.05);B组为21.2 ng/ml;C组61.8 ng/ml,也高于D组(P<0.05)。A组sP-selectin水平上升(15.3 ng/ml),高于B组(3.2 ng/ml,P<0.01)和D组(10.9 ng/ml);A组sP-selectin/Plt显著高于D组(6.9 vs 0.6fg/platelet、P<0.01);B、C组P-selectin低于D组,但sP-selectin/Plt却高于D组。A、B、C 3组sL-selectin、L-selectin水平与D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selectin、E-selectin参与了ITP时血小板破坏的病理过程,sE-selectins、P-selectin/Plt明显上升的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可能较差,白细胞的活化与否和ITP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血清IgE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IgE水平与IT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新诊断ITP患儿,检测血清IgE水平,其中血小板计数(PLT)<20×109/L患儿22例为ITP 1组,20×109/L9/L患儿40例为ITP 2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ITP患儿IgE水平、IgE阳性(IgE>100 IU/mL)患儿与幽门螺杆菌(Hp)及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AIgG)阳性率的关系。结果: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11.89,P<0.05);ITP 1组和ITP 2组IgE水平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9.28、8.23,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Hp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05);IgE阳性与IgE阴性患儿中PAIgG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05)。结论:血清IgE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高危因素,以便早干预阻止或减少冠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按照冠脉是否扩张将其分为2组。比较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等传统指标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这一新的生化指标,对KD患儿发生CAL的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CAL与NCAL组间各指标比较结果示:CAL组患儿发病年龄≤1岁,男性,WBC>20×109/L,CRP>100 mg/L,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ESR>100 mm/h,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目前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发病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WBC>20×109/L,CRP>100mg/L,ESR>100mm/h,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出血时,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45例无发热、脾肿大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白血病、再障、实体瘤化疗后,因出血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根据CRP值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各组再分地塞米松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非地塞米松组。每例在输血前、输血后12~16h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CRP)和临床出血。分析CRP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输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加,在CRP正常组高于CRP增高组,分别为(33.2±9.2)×109/L和(25.4±10.4)×109/L,两者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42,P<0.01)。在CRP增高组中,地塞米松组的患者较非地塞米松组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8±9.4)×109/L和(20.3±10.0)×109/L,两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P<0.01)。临床出血改善率达76%。结论CRP高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对CRP增高的患者,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吉如 《医药导报》2012,31(4):440-441
目的 探讨升血小板胶囊对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 方法 125例成人慢性ITP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计数<50×109.L-1及血小板计数≥50×109.L-1两大组. 血小板计数<50×109.L-1患者85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升血小板胶囊4粒,tid,泼尼松1 mg.kg-1.d-1,po,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 血小板≥50×109.L-1、无明显出血征象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单纯中药治疗组与观察组. 单纯中药治疗组给予升血小板胶囊4粒,tid,观察组未用任何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2%)(χ2=5.02,P<0.05),治疗组2年内复发率(18.6%)明显低于对照组(40.5%)(χ2=7.48,P<0.01). 单纯予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慢性ITP也有明显疗效. 结论 升血小板胶囊对成人慢性ITP有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长期疗效。方法经胃镜、超声、CT、实验室检查证实93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随即分成:37例联合组,56例单纯对照组,并随访5年,定期复查胃镜、超声及肝功能及血细胞分析。结果联合组33例(89.6%)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消失,4例(10.4%)明显减轻,无1例发生再出血,白细胞(6.9±1.3)×109/L、血红蛋白(134.6±16.4)g/L,血小板(164.6±59.8)×109/L,门静脉血流量(0.66±0.15)L/min,而单纯对照组食管胃底静脉消失43例(76.8%),12例(23.2%)明显减轻,3例(5.4%)发生再出血,白细胞(4.8±1.3)×109/L,血红蛋白(98.2±16.6)g/L、血小板(116.2±45.9)×109/L、门静脉血流量(0.87±1.4)L/min;两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胃冠状、胃短静脉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快、复发率及再出血发生率低、长期疗效好,并有很好解除脾功能亢进症状,使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值作用,优于单纯胃冠状、胃短静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临床血小板计数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莉 《中国医药指南》2009,7(4):123-124
血小板是血液检查的一个动态指标,也是血细胞计数中最困难的一项,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临床上,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在20×109/L~50×109/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症状;当低于20×109/L,可有较严重的出血;<5×109/L时,常有严重出血[1]。所以临床医师特别重视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尤其是偏低的结果。但是血小板体积小,在体外易于黏附、聚集和变性破坏,临床血细胞分析仪在计数时我们要正确区分是否是假性偏低,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合理用药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