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8年3月~2007年6月收治2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确诊时间平均4.1个月.入院后予颅骨牵引,完全复位者行头颈胸石膏固定2个月.部分复位及复位后再脱位的行后路寰枢椎复位融合术.脱位无明显改善的行前路下颌下入路松解粘连后后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Ⅰ型脱位5例中4例牵引复位其中1例再脱位;1例不能复位.Ⅱ型14例中9例牵引复位,其中6例再脱位;5例不能复位.Ⅲ型4例中1例牵引复位后再脱位;3例不能复位.随访显示23例斜颈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患儿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结论 大部分陈旧性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复位融合寰枢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 4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Tile分类确定并行手术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 2年 ,结果满意者 2 2例 ,占 92 %。结论 手术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 ,矫正畸形 ,恢复骨盆的稳定性 ,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颈椎脱位前路手术复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2007年,34例下颈椎不稳定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及植骨钛板固定的手术。单侧关节突交锁13例,双侧21例。"三维旋转复位"法:上椎体冠状面旋转,复位侧的椎小关节分离;椎体间撑开时使上椎体矢状面前曲至上下关节突分离到"尖对尖"的位置;上位椎体水平面旋转向后上关节突绕过下关节突,完成复位。双侧脱位以相对方法复位。结果32例(94.1%)满意复位,2例需要后路手术。随访时间平均38.4个月,均牢固骨性融合。14例不完全性损伤者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12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得到缓解,其中4例ASIA残损分级平均提高1~2级;其余脊髓功能无恢复,ASIA残损分级无变化。结论"三维旋转复位"可以减少复位时脊髓实际牵拉距离,提高复位的安全性;急诊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旋转复位法修复5例先天性颜面裂鼻翼畸形的经验。方法:对两种表现不同的鼻翼畸形实施内侧脚或外侧脚为轴的旋转复位。结果:以内侧脚为轴旋转复位3例,以外侧脚为轴旋转复位2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旋转复位法为两种先天鼻翼畸形提供了简便实用,效果确切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使股骨粗隆间冠状骨折合并旋转移位的骨折块更好复位。自1992-1996年用内固定方法治疗34例。方法: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固定之前必须首先将由于臀大肌牵拉造成大粗隆旋转移位的骨折片复回原位。术后用防旋石膏固定3个月。结果:34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6例2年后死亡,28例恢复正常生活。1例髋内翻,讨论:(1)闭合复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臀大肌的牵拉和骨折的旋转移位。(2)首先内固定复位变为单一骨折以便更容易内固定。(3)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固定可以早期进行功能练习。  相似文献   

6.
旋转复位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姜衍贤近年来,我院采用旋转复位加牵引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5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男112例,女38例,年龄18~67岁,平均44.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22年,有明显损伤史者65例,合并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旋转畸形分类及其辅助复位方法。方法纳入自2012-01—2016-05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近端的旋转畸形中骨折线远离股骨颈基底时为A类畸形,骨折近端的旋转畸形中骨折线接近股骨颈基底时为B类畸形,骨折远端的旋转畸形为C类畸形。当出现旋转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时,采用辅助复位技术及调整牵引予以矫正。结果 21例(21.4%)术中出现旋转畸形,其中7例为31-A1型骨折,11例为31-A2型骨折,3例为31-A3型骨折。旋转畸形分类:7例31-A1型骨折中A类畸形1例,B类畸形5例,C类畸形1例;11例31-A2型骨折中A类畸形10例,C类畸形1例;3例31-A3型骨折均出现C类畸形。术中出现的旋转畸形采用辅助复位技术矫正及适当牵引调整,17例旋转畸形得到矫正,4例无法矫正。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应警惕旋转畸形的出现,术者应尽可能矫正旋转畸形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8.
夏雄智 《中国骨伤》1999,12(6):12-12
自1992年10月至今,笔者运用旋转牵引分骨手法治疗前臂双骨折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6~32岁;横形骨折4例,短斜形骨折4例,螺旋形骨折3例,粉碎形骨折1例;就诊时间伤后2时~10天。治疗方法1.复位: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两助手相对牵引数分钟,在充分牵引,纠正重叠移位以及成角移位后,令牵引远折端的助手前后来回旋转的同时,术者在两骨折断端间作挤压分骨,当旋转至某一角度时,指下的骨擦感消失,即表示复位成功。2.固定:以骨折处为中心,在掌背侧各放置一长约10cm的分骨垫,四夹板外固…  相似文献   

9.
局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3~ 1999年以来 ,我科利用局部旋转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皮肤缺损 13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18~ 4 0岁。上唇皮肤缺损原因 :色素痣切除 4例 ,外伤 3例 ,瘢痕切除 6例。缺损宽度 1.5~ 1.9cm ,高度 2 .0~ 2 .3cm。二、手术方法1.手术设计 :切除病变组织或松解瘢痕挛缩 ,使外翻的红唇复位 ,唇弓形态复位。于口角外侧的唇颊部设计局部矩形皮瓣 ,为免于将皮瓣旋转推进转移后向上方移位 ,另在口角部下唇设计切除一小三角形皮瓣 ,该皮瓣应于缺损形成后根据情况而设计。2 .手术操作 :行眶下神经…  相似文献   

10.
旋转复位致腰椎间盘急性破裂脱出(附9例报告)汉恒德,王谦军,江海廷,丁玉勤本院自1987年6月至1993年6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490例,其中9例因手法旋转复位致腰椎间破裂脱出,现将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8~54...  相似文献   

11.
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经Tile分类确定并行手术治疗。结果平均随访2年,结果满意者22例,占92%,结论手术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梦昆  陈鸿 《中国骨伤》2000,13(5):314-314
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旋转不稳型骨盆骨折4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6岁~67岁,平均34岁。车祸伤最多,其次为挤压伤、砸伤。全部病例经X线摄片确诊,其中14例行CT扫描,骨折类型按Tile分类[1]:B17例,占15%,B229例,占63%,B310例,占22%,合并髋臼骨折9例,占20%。2 治疗方法和结果  非手术治疗32例,伤侧下肢骨牵引17例,其中11例骨折虽未完全复位,但骨盆环基本对称,6例骨盆旋转未纠正;骨牵引加骨盆吊带5例,其中2例原髂翼内旋加重,影响下肢外旋功能;早期闭合复位维持牵引3例,骨盆旋转基本矫…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胫骨假体自行确定的旋转中立位与胫骨结节内侧缘、胫骨结节中内1/3等解剖标志点相互位置关系的比较,探讨TKA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旋转放置位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30例患者行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女21例,男9例;年龄54—77岁,平均62岁。术前诊断:骨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所有手术均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胫骨假体的旋转放置以胫骨前后轴为参照。假体试件安装完毕、关节复位后,全范围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旋转平台在股骨假体的导引下自行确定其伸直位时的旋转中立位。借助于试件前方的刻度标志测量胫骨平台旋转试件相对于金属托中心(胫骨结节内侧缘)的旋转角度。结果胫骨旋转平台试件的中点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的平均旋转角度为外旋2.3°±3.4°,其中男性平均为2.2°±3.6°,女性平均为2.4°±3.4°,男、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内、外翻平均外旋角度分别为2.9°±3.0°和1.4°±3.9°,膝内翻外旋角度大于膝外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著小于国人胫骨前后轴与后十字韧带中点胫骨结节中内1/3连线的夹角。结论国人TKA术中采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时,以胫骨结节中内1/3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外旋过度的可能,满意的胫骨假体旋转安放位置应位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稍外侧。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完全移位旋转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7年至2011年间由本院3位不同的骨科医生治疗的51例儿童肱骨外髁完全移位旋转骨折(JAKOB Ⅲ期,男40例和女11例),手术开始尝试闭合复位内固定,失败后则直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案,通过测量术前术后骨折移位量以观察治疗质量,使用Hardacre标准对疗效进行评级。结果:1位医生因缺乏经验,有3例患儿一开始就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复位后骨折移位小于2mm为标准,有11例闭合复位失败患儿接受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在本研究51例患儿中,37例(72.5%)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儿其骨折旋转移位减至2mm以内。本研究并没有发生关节受限、疼痛、肱骨滑车或小头坏死、骨不连、畸形愈合或骨骺早闭等的并发症。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能有效治疗儿童完全移位、旋转的肱骨外髁骨折。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过程中旋转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PFNA-Ⅱ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过程中旋转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方法 1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采用PFNA-Ⅱ内固定.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时比较骨折远近端髓腔宽度、皮质骨厚度来明确存在旋转对位不良,根据股骨大粗隆顶点和后坡形态比例关系,调整透视使近骨折端为中立位,判断股骨前弓位置并矫正内外旋,再以皮质骨厚度进行微调.术后比较患者平卧时双足自然外旋角度,评价旋转复位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平卧位时双足自然外旋角度的比较:优104例,良82例,可12例,93.9%获得满意的旋转复位.结论 旋转对位不良可以影响到骨折端接触面积、颈干角和螺旋刀片在股骨头内的位置,上述复位策略可减少反复透视,降低螺旋刀片切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水针刀配合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CSR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水针刀配合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两组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4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3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治疗组的综合疗效以及痊愈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量表评分、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治疗组更好(P〈0.01)。结论:水针刀配合脊柱旋转复位的方法治疗CSR,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头颈骨块的旋转程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0月采用头髓钉固定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2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三维CT成像资料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68~93岁,平均81.8岁。AO/OTA分型为31-A2.2型31例,31-A2.3型37例。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和Chang等的标准评价。术后在T3DView软件上三维CT成像观察每例患者头颈骨块是否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将头颈骨块旋转分为无旋转、屈曲位旋转和过伸位旋转3种类型,测量各类型的旋转角度,分析头颈骨块旋转类型与前内侧皮质接触砥住的关系。结果 68例患者小转子骨块均未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复位质量按照Baumgaertner等标准,优15例(22.1%),可接受50例(73.5%),差3例(4.4%);按Chang等标准,优31例(45.6%),可接受33例(48.5%),差4例(5.9%)。头颈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39例(57.4%),未获得皮质支撑29例(42.6%)。三维CT成像示,患者头颈骨块无旋转12例(17.6%)、屈曲位旋转39例(57.4%)、过伸位旋转17例(25.0%)。无旋转组、屈曲位旋转组及过伸位旋转组患者获得皮质支撑例数分别为7例(58.3%)、30例(76.9%)和2例(11.8%),旋转角度分别为(1.05±0.61)、(13.96±6.17)、(8.21±3.88)°,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固定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头颈骨块旋转,其中屈曲位旋转和无旋转容易获得骨干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后路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疗效。方法对7例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采用颅骨牵引复位,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植骨融合。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评估寰枢关节复位及侧块骨折愈合情况、颈椎旋转度、颈部疼痛及有无旋转脱位复发。结果7例颅骨牵引复位均获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内固定术后12个月骨折愈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取出内固定3个月后,颈椎旋转度110°~150°,1例颈部仍轻微疼痛。所有患者无旋转脱位复发。结论后路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是治疗创伤性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有效方法,可促进骨折及韧带修复,恢复寰枢关节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利用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观察一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突出节段棘间韧带的信号改变,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疗效提供影像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解除神经根压迫的机理。方法选取2015-08-2016-08于空军总医院诊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21~53岁(平均41.29±9.78岁);其中病变部位为L_5-S_1的19例,L_(4-5)的27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节段(L_5-S_1或L4-5)棘间韧带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最高值,以及治疗前后的直腿抬高角度(ASLR)、视觉疼痛量表(VAS)、MRI轴位像突出髓核矢状径指数(SI)。结果 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ASLR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影像学测试指标中:椎间盘突出的SI值在手法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棘间韧带矢状位T_2WI脂肪抑制信号强度区域均值及最高值均在治疗后明显减低(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坐骨神经痛明显减轻或消失。MR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棘间韧带炎性水肿消除或减弱提供了量化的影像学依据,与临床疗效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5例6~9岁女孩因肩部摔伤致锁骨骨折(其中3例为青枝骨折)合并环枢关节旋转固定(AARF)。表现为斜颈,头左旋3例,右旋2例。前3例诊断耽误3~11个月,最后均行原位环枢关节融合术。随着经验的积累,后2例均在2周内明确诊断,采用简单的头部牵引而达到环枢关节的完全复位。众所周知,环枢关节旋转固定是儿童斜颈的少见原因,它常与颈部旋转损伤或上呼吸道感染有关。锁骨骨折合并AARF以前未见报道。本组4例首次就诊已有斜颈,另1例3周后复查时发现斜颈,但未能立即想到AARF。 AARF似由颈部强迫旋转加屈曲造成,这符合肩部及头侧着地的损伤机理。儿童的小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