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发热是外感病,特别是温病的一个主要症状。一般是指病人体温超于正常,亦包括了某些病人的自觉症状。不同的温病,以及各种温病不同的阶段,发热多有其不同特点,因而对辨证有重要的意义。《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把发热分为许多类型,如按与  相似文献   

2.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肿瘤发热是由癌组织压迫阻塞引起感染和癌瘤坏死组织引起的自身中毒而导致、发热不易控制,观察中药对肿瘤发热的疗效.方法 临床运用《伤寒论》及温病理论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结果 中药的辨证施治往往效果明显优于西医的退热与抗炎.结论 中药治疗肿瘤发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着手,试分析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发展的原因.由于对《内经》部分条文的理解失当,《难经》又明确地将温病置于伤寒范围内,加之《伤寒论》依从《难经》之说,于伤寒范围内论述温病,均使得温病学说在伤寒体系内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列举了四例针刺足三里穴有效退热的病案,与常规治疗发热的方法不同,其中有三例感冒发热和一例急性乳腺炎发热。对病案所用治疗法则进行了文献和理论上的探讨分析。选取足阳明上的穴位针刺伤寒发热,借鉴于《伤寒论》。根据《温疫论》相关内容,温病发热邪据膜原,邪气常浮越于十二经,治疗当取胃经穴位。感染性发热属杂气所致,可以选择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足三里穴是首选。  相似文献   

7.
一、恶寒恶寒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虽然《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温病中恶寒并不少见。《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对恶寒的发生机制和辨治作了较广泛、深入的讨论。与恶寒相类似的症状还有恶风、憎寒、形寒、寒战等,其区别在于:“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也”;“恶风者,见风则恶,密室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9.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温病病因有兼寒挟湿、患病体质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治疗中寒凉过度,以致温病治疗有运用温热药物的可能性.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这些温热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值得探讨,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现归纳于下,求请杏林同侪不吝正鹄.  相似文献   

11.
从《外台秘要》浅谈晋唐的温病学特点。《外台秘要》卷3~4集中记载了晋唐对温病的认识与治疗经验,内容涉及温病的分类、温病的预防、温病的治疗、温病的病后调护等方面,体现了晋唐的温病学特点,也是明清温病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14.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论》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温热论》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的专著,它补充了《伤寒论》有关温病不足,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 《温热论》的特点1.1 承前启后羽翼伤寒叶氏温病学说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继承刘河间辛凉、表里双解之法。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集温病之大成,以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著《温病条辨》.《解产难》是吴氏结合温病之理讨论妇人产后调治的附篇,其中辨治产后三大证,见解独树一帜,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与温病都源自于《内经》,本文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伤寒、温病的内容的探究,希望更好地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历代以来,诸医家对《伤寒论》中的"温病"具体所指,颇有分歧。从汉代的"温"字本意出发,对《伤寒论》中与"温病"相关的条文逐一辨析,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照《伤寒论》中的"温病"实质,《伤寒论》中的"温病"即为"阳明证"的亚型"白虎汤证"。  相似文献   

19.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是确立温病概念,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这些特点对现代护理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就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