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0月,医院开展MRI检查怀疑为脑炎的小儿104例,均进行脑脊液、MRI检查,其中99例进行脑电图检查,对比鉴别诊断的效用,不同类型颅脑感染的脑电图MRI分级,不同MRI分级预后。结果:诊断为病毒性脑炎73例、其他类型感染性脑炎31例。所有对象都进行脑脊液检查、MRI检查,结果显示MRI检查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低于脑脊液检查,联合诊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脑脊液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RI、脑电图、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脑电图、联合检查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毒性脑膜炎Ⅰ级率低于其他类型感染性脑炎,Ⅲ级占比高于其他类型感染性脑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RIⅠ级对象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低于Ⅱ-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独应用MRI影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不高,但联合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分级更高,同时MRI分级可作为疗效预测依据,指导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儿手足口病脑炎与病毒性脑干脑炎MRI及临床表现差异。方法 对MR检查阳性的11例手足口病脑炎与17例病毒性脑干脑炎患儿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脑炎和病毒性脑干脑炎常于脑干多发并对称发生,手足口病脑炎累及延髓的概率远大于病毒性脑干脑炎,而累及中脑的概率则小于后者。手足口病脑炎患儿临床表现较重,意识障碍和呼吸循环衰竭的发生率较病毒性脑干脑炎高,常合并单侧或双侧肢体急性迟缓性麻痹。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脑炎与病毒性脑干脑炎在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MRI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以发热(占94.74%)、头痛(占92.11%)、精神症状(占47.37%)为主。脑电图异常率73.68%。结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及头颅CT或MRI检查。一旦考虑病毒性脑炎,宜尽早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以临床症状改善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房琳 《临床医学》2020,40(5):68-69
目的 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7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9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和MRI检查,并以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CT与MRI检查病毒性脑炎结果。结果 MRI检查确诊病毒性脑炎患者38例,漏诊5例,误诊5例,诊断符合率为79. 17%; CT检查确诊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漏诊11例,误诊9例,诊断符合率为58. 33%,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CT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849,P=0. 028)。结论 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给予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降低了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6.
儿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仪器检查,探讨儿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至2010年收治的30例单纯手足口病患儿及30例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相关仪器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1)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多有发热(66.7%)、脉搏异常(20.0%)、血压异常(26.7%)及神经系统异常临床表现(70.0%)(与单纯手足口病组比较,χ2=23.25、6.67、9.23和32.31,P均<0.01)。(2)实验室检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常表现为白细胞〔(11.42±3.34)×109/L〕及血糖〔(6.34±1.65)mmoL/L〕高于单纯手足口病组(t=14.24及13.39,P均<0.01)。(3)临床仪器检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易出现脑电图(70.0%)、心电图(30.0%)及X线胸片(70.0%)异常(与单纯手足口病组比较,χ2=32.31、10.59和32.31,P均<0.01)。结论单纯手足口病患儿多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而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除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外,还有体温、脉搏、血压、神经系统异常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异常。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CT及MRI检查阳性检出率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电图 (EEG)、CT、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的EEG、CT、MRI的阳性检出率 ,并进行比较。结果 EEG的阳性检出率为 4 6 .15 % ,CT为 14 .4 9% ,MRI为 72 .7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I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优于EEG和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儿科确诊的4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炎组)的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型亚组18例和轻型亚组22例,并和对照组20例患儿均行MRI扫描,以颞叶、基底核及病灶区(MRI检出信号异常处)为感兴趣区(ROI)进行1H-MRS分析。结果:病灶区1H-MRS结果均有异常,表现为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下降、胆碱(Cho)升高,NAA/Cho降低,且病情越重,该比值降低越明显。在颞叶或基底核,脑炎组有34例NAA/Cho1,其中包括所有重型患儿和16例轻型患儿,且重型亚组NAA/Cho比值更低,对照组NAA/Cho1,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4,P0.01)。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时NAA/Cho1是判断脑损伤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参考指标,1H-MRS和MRI相结合,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病情的严重性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MRI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5例病毒性脑炎(经病原学或脑脊液检查结果证实)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并以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统计预后情况,将其与CT、MRI诊断异常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结果:MRI检出率为84.44%,显著较CT检查的66.67%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随访追踪,45例患者中无植物生存病例,死亡1(2.22%)例,严重残疾3(6.67%)例,中度残疾9(20.00%)例,恢复良好32(71.11%)例,共计32例预后良好患者,13例预后不良患者;经对比,CT、MRI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良好比例与随访结果对照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经MRI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不佳患者占比显著较CT多,CT诊断异常患者中预后不佳病例与随访结果对照,其符合率仅为30.76%,显著低于MRI的92.3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具重要价值,不仅检出率较CT具显著优势,用于预后评估也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脑炎患儿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改变,探讨1H-MRS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例重症EV71脑炎患儿进行头颅MRI和脑干1H-MRS检查,观察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胆碱复合物(Cho)及NAA/Cr、Cho/Cr及NAA/(Cho+Cr)代谢物比值变化,并和1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MRI异常6例,1例病灶累及中脑、脑桥顶盖、延髓、双侧枕叶,1例累及脑桥顶盖、延髓,1例累及颈髓6~7和胸髓1~12,1例累及双侧额、颞叶,1例累及双侧额顶颞叶,1例累及颈髓1~4,病灶增强扫描未见强化,T1WI呈低信号,T2WI和T2/FLAIR高信号.1H-MRS异常10例,与对照组相比,Cho/Cr比值(2.15±0.41)增高(P>0.05),NAA/Cr比值(1.48±0.34)、NAA/(Cho+cr)比值(0.51±0.13)显著降低(P<0.01).结论 EV71脑炎急性期1H-MRS改变主要以神经元损伤为主;1H-MRS结合MRI,可为重症EV71脑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6例病毒性脑炎的患者,比较EEG、脑脊液、头颅MRI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异常率。发病3个月后复查EEG并随访,EEG有慢波或局限性痫性发作波或临床症状有头痛、抽搐、反应迟钝者、病情恶化者归为未好转组,无临床症状且复查EEG为正常或界限性EEG者归为好转组。结果76例病毒性正常EEG8例,异常68例(轻度异常36例,中度异常27例,重度异常5例),脑脊液检查异常45例,头颅MRj异常20例。EEG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异常率高于脑脊液及头颅MRJ。3个月后随访,轻、中、重度异常EEG患者分别有2例、4例、3例患者未好转,且3例临床重症患者均为重度异常EEG患者。随着患者脑电图检查异常程度增高,患者3月后未好转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率高于脑脊液和头颅MRI,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活动改变程度与临床预后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别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目前诊断现状,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建立涵盖市辖区、桂平市和平南县的急性脑炎、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网络,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标本检测,获取10种常见病毒性脑炎的发病资料,对各种病毒性脑炎病例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抽搐、精神萎靡,部分病例伴有头痛、呕吐、恶心和嗜睡等症状,大部分病例颈项强直、前囟膨隆、脑膜刺激征等临床体征均为阴性,脑脊液外观清晰/无色透明、蛋白质定性阴性、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或增高。临床医生对急性脑炎/脑膜炎的诊断较为笼统,60.04%的评估病例以其他脑炎作为入院诊断收治入院,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为35.71%,漏诊率为78.49%,乙脑以外的其他病毒性脑炎病例中,临床医生最终判断为脑炎或脑膜炎病例的只有44.77%。 结论 乙脑以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存在较大漏洞,误诊率和漏诊率高,有必要加强常见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发生症状性癫痫(E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期发生EP的患儿105例(27.63%)做为试验组,275例(72.37%)未发生EP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E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的EP家族史的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合并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双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例抗MOG抗体合并抗NMDAR抗体双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脑脊液白细胞数目均增多,1例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同时存在幕上及幕下病变,1例仅有幕上病变且其视频脑电图结果与抗NMDAR脑炎典型脑电图相似。经甲泼尼龙冲击、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2例症状均得到改善,3个月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该病多发于青少年,既有抗MOG抗体相关疾病的脑病表现,也有抗NMDAR脑炎的表现,且以抗NMDAR脑炎的表现更易被识别。颅脑MRI及视频脑电图等无创检查对此病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但确诊仍需神经抗体检查,诊疗方面一线治疗为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多数患儿对此治疗反应良好,但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以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儿科二病区收治的8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静脉滴注治疗.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患者头部核磁共振 (MRI)表现 ,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 5 3例病毒性脑炎 (男 30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31岁 ) ,其中 5 0例行头 CT检查 ,46例行头部 MRI检查 ,3例行头 MRI增强检查 ,10例行快速液体衰减反转回复 (FL AIR)检查。结果 行头 MRI检查的 46例中 ,有 16例脑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病灶 ,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小脑半球等处。以颞叶受累最多见 (8例 ,占 6 1.5 %)。MRI可表现为长 T1 长 T2 信号。FL AIR可以更清晰地发现病灶。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具有特征性 MRI表现。结论 MRI优于 CT,能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FL AIR技术有助于更清晰的发现病灶 ,从而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肌酸肌酶同功酶BB(CK—BB)、腺苷脱氨酶(ADA)和免疫球蛋白IgM水平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疾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小儿脑膜炎患者139例,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病脑组)43例、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45例和新型隐球菌型脑膜炎组(新脑组)41例;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儿童48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脑脊液CK-BB、ADA和IgM水平。结果病脑、结脑和新脑组的脑脊液CK.BB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1)。病脑、结脑和新脑组的脑脊液ADA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脑组ADA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脑和新脑组升高不显著。病脑、结脑和新脑组的脑脊液IgM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脑和新脑组的CK—BB水平明显高于病脑组(P均〈0.01)。结脑组的ADA水平明显高于病脑组和新脑组(t=-21.03,P〈0.01;t=-23.17,P〈0.01)。结脑和新脑组的IgM水平明显高于病脑组(P均〈0.01)。结论小儿脑脊液CK—BB、ADA和IgM水平可反映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状况,联合检小儿脑脊液三项生物指标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1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观察临床特点,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所有患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癫痫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奥氮平,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患者氯丙嗪.疗程为2~3周.结果 意识障碍27例(65.85%),头颅CT检查异常16例(39.02%),脑电图检查异常39例(95.12%),脑脊液检查异常24例(58.54%);观察组的治愈率(45.00%)及总有效率(8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14.29%)及总有效率(4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实践中应提高认识,认真细致查体,及时行脑电图、脑脊液、头部CT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对其在抗病毒和抗癫痫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氮平,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