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3~7天内症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相关症状,为缺血性中风的尽早诊断和治疗提供症状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的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3-7d内主要相关症状如下,主症为头痛而痛处不移,食后困顿,体胖腋肿,嗜睡;次症为颜面正常,手麻,两目干涩,急躁,头晕,头昏沉,持续眩晕,面色晦暗;伴症为面红,气息均匀。结论:头痛而痛处不移是这一时相的首要症状,并出现属于意识觉醒障碍的嗜睡症状及以食后困顿为表现的睡眠症状,手麻为感觉障碍方面症状,眩晕为平衡障碍方面症状(患者或见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并有以两目干涩为表现的眼部症状,面部颜色以颜面正常为主,也可见面色晦暗,偶见面红;其它可见急躁,体胖腋肿,气息均匀。总之,若患者出现参头痛而痛处不移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嗜睡等症状,表明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阶段,若仅见手麻,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且伴有食后困顿,两目干涩等症状,表明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先兆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病人发病前3~7天内相关症状,为中风病急性期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症状学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中风急性发病病人就诊前3~7天内的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主症:头痛而痛处不移,食后困顿,阵发性半身无力,嗜睡;次症:手麻,急躁,持续眩晕,头昏沉,头晕,体胖臃肿,颜面正常;伴症:面色晦暗、气息均匀。结论:头痛而痛处不移为这一时相的首选主要症状,运动障碍方面症状为阵发性半身无力,出现属于意识觉醒障碍的嗜睡症状,及以食后困顿为表现的睡眠症状。手麻为感觉障碍方面症状,眩晕为平衡障碍方面症状,病人或见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其它,如急躁,体胖臃肿,颜面正常,或面色晦暗,气息均匀。总之,若病人出现以头痛而痛处不移为主要表现,或见阵发性半身无力,或者伴有嗜睡等症状,表明病人处于中风病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阶段;若病人仅见手麻、头昏沉、或头晕、或持续眩晕,伴有食后困顿,且气息均匀、颜面正常或晦暗,表明病人处于中风病急性期始发态的早期先兆阶段。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24~72小时内症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内相关症状,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及早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发病前24~72h内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内主要相关症状如下:主症为偏身麻木,呵欠频频,持续眩晕,嗜睡,急躁;次症为体胖、臃肿,手麻,头昏沉,颜面正常;伴症为面色晦暗,气息均匀。结论研究表明,若患者但见偏身麻木,或伴见呵欠频频、嗜睡、持续眩晕等症状,可以认为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时段。  相似文献   

4.
中风发病前72小时内症状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发病前72h内相关症状,为中风病急性期尽早诊断和治疗提供症状依据。方法以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中风患者急性发病前72h内的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风急性发病前72h内主症为偏身麻木,呵欠频频,持续眩晕,阵发性半身无力;次症为急躁,嗜睡,瞬间眩晕,体胖臃肿,手麻,卒然头痛;伴症为头沉,头晕。结论了解中风发病前72h内症状,方能为积极防治中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病例分析     
<正> 病例五(答案) 1.病患初诊,医者诊为肝阳头痛是错误的。因患者虽有头痛表现,但不是唯一的,且素有眩晕、急躁易怒、两目干涩、心烦少寐等证。特别是近期眩晕加重,并现手指麻木,此应诊为中风之先兆,而不能诊为肝阳头痛。中风先兆,前贤早有论述,如张三锡云:“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三年内必有中风暴病。” 2.本病初诊中风先兆之病机是精血不足,肝肾阴虚,络脉瘀滞,肝阳亢盛。因烦劳过极,阴亏于下,肝阳化风,故见眩晕加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中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缺血性中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该病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危害极大。中风先兆证本质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蠕动或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证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前期表现,若能在此时遏制住其病理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很好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中风先兆  相似文献   

7.
《广西中医药》2017,(6):70-72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由后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引起以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等范畴。虚在眩晕病因病机中具有重要作用,历代医家从虚论治收效显著。笔者研读  相似文献   

8.
中风先兆是指中风发生前1~3年,间断出现轻、中度眩晕、肢麻肉(目闰),或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的症候。现代医学称为缺血性卒中的前驱症状。中风先兆以标实因素为主,其中尤以。腑实”的病理机制为突出。笔者临床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应用通腑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择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斜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因其发病急促,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而数变,类比而称为"中风"。其发病多因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故有眩晕、指麻等先兆症状。根据中风时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前者由于病位浅、病情轻仅表现为瘫痪症状,如面瘫、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的证候要素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14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证候规律。结果明确了中风先兆证临床表征的频次及症状间关联规律。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症状、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推演出症状核心组合14个。结论风证是中风先兆证特异性证候要素,火、毒是其前序阶段及病理基础,负性情绪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下出现弥漫性"火""毒"证候表现,是中风病的重要预警指征。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风先兆应用通腑法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霞 《河南中医》2001,21(5):63-63
中风先兆是指中风发生前 1~ 3年 ,间断出现轻、中度眩晕 ,肢麻肉目闰 ,或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的症候。现代医学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前驱症状。中风先兆以标实因素为主 ,其中尤以“腑实”的病理机制为突出。笔者临床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 ,应用通腑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选择数例介绍如下。1 化痰通腑泄浊法刘某 ,男 ,48岁 ,1996年 11月 10日初诊。嗜烟酒 2 0余年 ,罹患高脂血症 10年 ,经常头晕头重 ,胸闷泛恶。今日中餐时饮酒饱食加上情志不遂而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无力 ,语言不清 ,数分钟后恢复 ,45min后上症又发作 ,持续 2 0min…  相似文献   

13.
中风是内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本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未发病之前又多有先兆,因此,预防中风病,应及早认识、预防和诊治中风先兆证,从而减少、控制中风病的发生。笔者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诊断标准:病例均符合《实用中风防治手册》[1]及“中风先兆证中医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排除耳源性眩晕、颈椎病、腰椎病、脊髓病及周围性神经炎者。全部病例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人在发病前常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 ,如头晕、头疼加重 ,肢体麻木 ,甚至一过性晕厥或短暂的语言不利、运动障碍等。若在此阶段能给予适当的治疗、护理 ,则可防止或减少中风的发生。近两年我们对中风先兆 5 3例采用中医辨证施护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5 3例均为住院病人 ,符合《中华实用中风大全》中风先兆 (TIA)诊断标准 [1] 。其中男 4 6例 ,女 7例 ;年龄 4 1~ 71岁 ,平均 5 6 .7岁 ;肝阳上亢型 2 3例 ,痰热腑实型 18例 ,气虚血淤型 5例 ,肝肾阴亏型 7例。结果治愈 4 9例 ,占 92 .5 % ;显效 2例 ,占 3.7% ;有效 …  相似文献   

15.
<正>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往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现已统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在中医学中属"眩晕"、"中风先兆"等范畴。现把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概括如下。1病因病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见于老年人。眩晕以风、痰、火、瘀  相似文献   

16.
<正>后循环缺血既往被定义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已普遍用前者取代,有文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由后循环缺血引发的病例占比约20%[1],其以头晕、视物旋转等为主要症状,也将这种眩晕症状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前循环来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更高的风险[1]。西医根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特点主要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针对性治疗,但疗效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疗效局限[2]。  相似文献   

17.
张德明 《光明中医》2009,24(6):1138-1139
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失语为主证.在中风发病之前,必有先兆症状,表现为久患眩晕、手脚麻木、健忘、记忆力减退、语言謇涩,头重脚轻,时欲眩仆.中风先兆期分为三种证型,即: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气虚痰阻;气血亏虚.临床上必须辨证施治,以达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即治未病之目的,以防止中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中风即中风先兆。其表现症状多种多样,有远期与近期之分。远期表现常见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健忘,肢麻,头摇,口角撮动,下眼皮跳动,鼻衄等。近期表现常见:①头晕加重;②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转为持续性剧烈头、J痛;③肢体麻木,半侧面部及舌、唇麻木,或一侧上下肢麻木;④精神改变,或突然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言语错乱无序,  相似文献   

19.
滋阴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采用滋阴活血法,自拟防瘫Ⅱ号方治疗阴虚血瘀中风先兆患者56例,并在治疗前后作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改变的观察,临床观察表明,阴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常增讽刺 象,治疗后随着血液变学指标的改善中风先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常增高现象,治疗的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临床症状也得到相应好转;对合并有高血脂症者,本方能明显降低血脂含量,说明防瘫Ⅱ号有预防缺血性中风发病的作用,对改善动脉硬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也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眩晕多见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等 ,是脑部供血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头晕目眩 ,头痛 ,头部紧束感 ,有的伴有耳鸣 ,或胸闷恶心 ,或头部转动时头晕、眼黑目蒙加重。有临床报道 ,约1/5~1/4脑部供血不足的患者 ,在初次发病后5年内可发生完成型脑梗塞或脑出血[1]。故积极治疗缺血性眩晕 ,具有解除患者病痛和预防中风双重意义。笔者从1996年起用项丛刺[2]治疗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3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男10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