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64层螺旋CTPA在肺栓塞动物实验研究中的诊断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时高峰  白洪忠  王新举  王文秀  郝蒙  张莹 《河北医药》2010,32(11):1362-136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10只,体重2.5~3.5kg,抽取耳缘静脉血1ml制备自体血栓后建立静脉通路,进行CT血管造影(CTPA)基础数据采集,将血栓经颈外静脉通路注入实验兔体内再次进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记录血栓位置及数目,扫描后将其处死,解剖并记录血栓位置及数目。结果 10只实验兔其中1只由于栓塞过量未取得数据,其余9只实验兔均成功地制成肺栓塞动物模型。其中64层螺旋CT对于血管直径〈2.0mm以上肺动脉共检出血栓33处,准确率达100%。1.5~2.0mm直径肺动脉检出血栓29处,病理解剖显示32处,检出敏感性为84.38%,特异性为50.0%。肺动脉直径〈1.5mmCTPA检出敏感性47.39%,特异性93.18%。结论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特别是对周围型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的优势确切,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利用其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6年来共计28例肺动脉检塞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利用其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重建(VRT)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肺动脉,分析其检塞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均获得了良好的显示,显示受累肺动脉196支,右肺113支,左肺83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36支,叶肺动脉72支,段肺动脉76支,亚段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在诊断肺栓塞方面,具有安全、准确、无创伤、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3例拟诊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工作站上对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肺动脉栓子分布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23例患者中检出肺动脉栓塞16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264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149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15处.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 mm.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临床患者病例32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肺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本组32例患者共检出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398支,包括肺动脉主干2支,左右肺动脉16支,叶肺动脉80支,段肺动脉139支,亚段脉动脉及以下肺动脉分支161支。其中叶动脉的栓塞发生率最高。结论采取螺旋CT及其肺血管造影检查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能够对动脉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属安全、无创以及快捷的一种有效诊断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韩世光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73-25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颖  张双红  激扬 《安徽医药》2007,11(2):157-158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16 16层螺旋CT机对12例肺栓塞病人行造影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再处理.结果 共分析12例病人738支肺动脉,其中193支肺动脉分支显示栓塞,占26.2%.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30支,偏心型充盈缺损102支,附壁血栓16支,完全闭塞15支;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1例,肺梗死3例,胸腔积液4例,肺动脉高压2例.结论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方便、快捷、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振刚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96-97,10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造影对肺栓塞表现和严重性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确诊的肺栓塞患者并与30例拟诊但后来经临床排除肺栓塞的患者比较,CT显示支气管动脉扩张和中央肺动脉受累情况,计算栓塞指数判断CT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肺动脉栓塞组CT造影显示支气管动脉扩张和中央肺动脉受累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肺动脉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合并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比例亦显著高于非肺动脉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栓塞组的栓塞指数显著高于非肺动脉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于肺栓塞患者的检查,具有无创、快捷、可重复等特点,且其敏感性高,是一种初诊急性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8例,其中中央肺动脉栓塞2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13例,肺段以下动脉栓塞3例.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肺部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可充分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可观察到的最小肺动脉血栓为1.8mm.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MSCTPA的征象,利用随机软件对各支肺动脉血管1~4级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三维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PCR)和容积再现(VR)。结果 28例肺动脉栓塞病例中,受累肺动脉及分支共102支,CTA直接征象表现:偏心型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及完全闭塞性充盈缺损3型;CT间接征象表现:肺动脉高压、肺纹理稀疏、心脏增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合并肺感染等。结论 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具有无创、快速、直接、特异性较高及后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为临床定性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同时行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临床诊断PE的患者的影像学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逐支判断肺动脉的栓子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9支肺动脉主干栓塞及51支肺段动脉栓塞,其中CT增强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敏感性66.7%、特异性91.9%;而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的敏感性88.9%、特异性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60.8%、特异性83.8%.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对PE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急性PE的72例患者进行CTP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技术(VR)。结果 72例患者中确诊为PE患者29例,共累及476处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右肺动脉主干36处,左肺动脉主干42处,肺叶动脉157处,肺段动脉203处,亚段动脉38处。CTPA征象分为直接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结论 64排CTPA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可立体、直观地观察到肺动脉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并可观察患者的肺内间接改变,是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8层螺旋CT扫描机采用层厚1.25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对32例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病变功累积肺动脉292支,左/右肺动脉6支,叶肺动脉73支,段肺动脉99支,亚段肺动脉114支。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应当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对栓子的显示情况,以提高对PE的诊断水平。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4月接收的127例PE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比较4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并比较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观察、记录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主肺动脉、肺动脉干,叶、段、亚段肺动脉的分支数及栓子的类型、数量显示情况。结果 127例PE疑似患者经肺动脉造影确诊89例,除外38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阳性85例,阴性42例(其中假阴性4例);肺部CT平扫阳性69例(其中假阳性16例),阴性58例(其中假阴性36例);胸部X线平片阳性50例(其中假阳性13例),阴性77例(其中假阴性52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P〈0.05)。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共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段、亚段肺动脉3588支,肺动脉栓塞940支,栓塞率为26.2%。各动脉栓塞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段肺动脉(30.0%)〉叶肺动脉(29.4%)〉段肺动脉(26.8%)〉左/右肺动脉(12.2%)〉肺动脉干(8.1%)。栓子类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偏心型(497)〉附壁型(155)〉中心型(154)〉完全堵塞型(134)。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能清晰地显示栓子的类型和数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及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PE的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及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56例患者中肺动脉栓塞34例,PE病例CT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PE的直接征象(肺动脉血栓)3例,间接征象20例,无异常变化33例。结论超声检查发现肺动脉栓塞直接或间接征象可以明确诊断或疑似诊断,而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准确、无创性诊断PE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峰 《淮海医药》2011,29(2):121-123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PE)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SIEMENS SOMATOM SENSAT1ON64/40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依托咪酯(Etomidate,Eto)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孵育前后的离体兔肺动脉和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为临床脓毒性休克麻醉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兔离体肺动脉环和主动脉环,随机分为4组:正常肺动脉环组、LPS孵育后肺动脉环组、正常主动脉环组、LPS孵育后主动脉环组,观察Eto在去氧肾上腺素预收缩动脉环的作用下,Eto剂量分别为1.0、2.0、10.0μmol/L时,对4组肺动脉和主动脉环的张力作用。结果 Eto的给药量为1.0μmol/L时,LPS孵育前后肺、主动脉环张力无明显变化(P〉0.05);2.0μmol/L时,正常肺、主动脉环和LPS孵育后主动脉环张力明显上升(P〈0.05);10.0μmol/L时,LPS孵育的肺、主动脉环的张力较正常肺、主动脉环明显下降(P〈0.05)。结论低浓度Eto收缩机制占主导,但随着浓度增加,Eto引起内毒素孵育后肺动脉舒张的程度比体动脉更明显,可能与高浓度Eto抑制血管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齐县伟  张宪亮 《江苏医药》2012,38(3):321-32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高危肺栓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8例急性高危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行经皮肺动脉导管搅拌碎栓术+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SpO2、肺动脉平均压(MPAP)的变化。其中6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或/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血栓清除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 8例患者的血栓均成功大部分清除,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SpO2明显上升[(78.2±7.0)%vs.(90.2±7.8)%](P<0.05),MPAP明显下降[(38.5±10.8)mm Hg vs.(26.2±8.5)mm Hg](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无栓塞复发。结论介入治疗急性高危肺动脉栓塞,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