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p16蛋白在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同时亦可指导临床上的部分早期病例是否需保留生育功能.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颈腺癌和73例子宫内膜腺癌中p16、p53、ER及PR的表达情况.结果 (1)p16在40例子宫颈腺癌中有37例(92.5%)呈弥漫阳性,在73例子宫内膜腺癌中28例(38.4%)呈灶性阳性.(2)在子宫颈腺癌中p53、ER、PR阳性表达各占20.0%、5.0%、7.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53有38.4%表达阳性,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分别有78.1%、71.2%表达.在子宫颈腺癌中p16蛋白呈弥漫性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而组织学形态与其相似的宫内膜腺癌中呈不规则灶性阳性,而且总体强度较弱.p16蛋白检测同时联合p53蛋白检测、激素受体ER、PR不但可鉴别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还可用于子宫浆液性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诊断.结论 对活检或诊刮子宫腺癌标本,选用p16蛋白检测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来鉴别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杂志》2022,(26):2045-2049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 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 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 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 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学分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颈癌中鳞癌占 90 %~ 95 % ,腺癌占 5 %~10 %。但近年来宫颈腺癌呈上升趋势[1] 。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是腺癌的一种 ,约占腺癌的 1% [2 ] 。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肿瘤分化程度极好 ,以致诊断十分困难 ,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延误病情 ,同时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对放、化疗不敏感 ,易转移 ,预后差。我院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共收治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 7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间住本院治疗的宫颈高分化黏液腺癌患者 7例 ,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患者年龄 37~ 5 9岁 ,平均4 6岁。 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总结本病例及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免疫染色特点。结果微偏腺癌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子宫颈肥大呈桶状,镜下见宫颈腺体均大小不等、形状怪异,扭曲如爪状或尖角突出。结论宫颈微偏腺癌罕见,早期确诊率低,易误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宫颈腺癌病理分级/分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为宫颈腺癌的患者95例,治疗前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取0、800 s/mm2,测量宫颈腺癌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比较ADC均值在宫颈腺癌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差异。结果 宫颈腺癌低分化组ADC均值为(1.00±0.25)×10-3 mm2/s,中分化组ADC均值为(1.09±0.25)×10-3 mm2/s,高分化组ADC均值为(1.22±0.20)×10-3 mm2/s。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病灶ADC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子宫颈管腺癌(普通型)组ADC均值为(1.04±0.24)×10-3 mm2/s,黏液腺癌组ADC均值为(1.21±0.26)×10-3 mm2/s,两组病灶的ADC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宫颈腺癌分化程度越差,ADC均值越低。黏液腺癌的ADC均值高于子宫颈管腺癌(普通型)。  相似文献   

6.
侯绍章  张婷  贺茂涛  李媛 《西部医学》2017,29(12):1637-1640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提高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病理学认识。方法 对1例宫颈原位腺癌合并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7岁, 无阴道不规则流血, 月经量及经期无明显改变。宫颈部分腺体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原位腺癌和微小偏离型腺癌改变。肿瘤主要由呈浸润性生长的分化较好的粘液性腺体组成。腺体分布大多密集、紊乱, 呈多种形状。瘤细胞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微小偏离型腺癌CEA(灶性+)、P53(-)、Ki67 index5%、P16(-)、Calponin(平滑肌+)SMA(平滑肌+)、ER(+)、PR(-)、CA125(-)。结论 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粘液腺癌, 分化程度高, 容易漏诊。在病理学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1976年至1986年间宫颈腺癌68例,其中宫颈原发65例,继发3例。同期宫颈鳞癌600例,可见宫颈腺癌较少见。宫颈腺癌组织来源复杂,目前国内分类尚不统一,笔者认为既要根据组织来源又要适合临床,我们认为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宫颈腺癌及结合组织来源较适合,便于掌握。对手术病人应常规进行各组淋巴结检查,以便发现淋巴结内有无转移癌存在,尤其发现淋巴结内高分化腺癌时,对诊断高分化宫颈腺癌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背景:绒毛腺样乳头状腺癌(VP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颈腺癌亚型。保守手术方式具有可行性。仅有3例VPA和妊娠的报道。病例:1例34岁无症状妇女被诊断为高分化的VPA,且无宫颈外扩散。接受了冷刀宫颈锥切术。5年后,患者妊娠。孕期平顺,后因胎儿状态异常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分娩1例健康婴儿。随访8年,无疾病复发。结论:无脉管浸润的VPA患者保守治疗可成功妊娠。保守治疗尤其适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妇女。  相似文献   

9.
陈国群 《中外医疗》2011,30(20):5-6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8例宫颈微偏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MDAC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大量稀黏液性白带,宫颈肥大和糜烂。病理特征为腺体轻度增生,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轻度异型性,腺体侵入宫颈壁并有特殊间质反应。AB(pH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MDAC腺体上皮阳性表达CEA;CK7、CK19、CA-199表达均为阳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均为阳性。结论宫颈微偏腺癌早期诊断率非常低,临床上应警惕宫颈水样溢及宫颈肥大者,应争取多取材并尽量争取宫颈深活检,AB(pH2.5)/PAS特殊染色与CEA;CK7、CK19、CA-199免疫组化指标,对于宫颈微偏腺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QP1在20例慢性子宫颈炎、20例子宫颈原位腺癌和20例浸润性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结果AQP1表达于宫颈病变组织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采用微血管密度(MVD)表示AQel表达强度:AQP1在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原位腺癌和浸润性子宫颈腺癌组织MVD分别是12.15±0.63、44.46±1.23、73.82±2.4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1可能参与子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癌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E-Cadherin的表达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中和22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ILK与E-Cadherin的表达。结果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ILK的阳性表达率为86.8%,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P〈0.01) E-Cadherin蛋白表达率为58.5%,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81.8%(P〈0.05)。ILK在子宫颈腺癌病理分级,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E-Cadherin表达与子宫颈腺癌组织类型有关,透明细胞腺癌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颈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ILK阳性表达强度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ILK与E-Cadherin在子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E-Cadherin低表达与ILK增强表达在子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可能作为子宫颈腺癌恶性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的病理学认识。方法:对5例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0.4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水样白带或下腹痛。肿瘤主要由呈浸润性生长的分化较好的粘液性腺体组成。腺体分布大多密集、紊乱,呈多种形状。瘤细胞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结论: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粘液腺癌,分化程度高,容易漏诊。在病理学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20例原发性子宫颈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腺癌的粘液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前者AB染色阳性病例为18/20、PAS18/20、TB(ToLuidinBlue甲苯胺蓝)17/20;后者相应的阳性病例分别为AB/13/20、PAS14/20、TB9/2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EA在子宫颈腺癌14/20的病例,子宫内膜腺癌11/20的病例中呈阳性反应。Vimentin在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分布分别为0/20、11/20,提示Vimentin在这两者鉴别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对87例子宫颈鳞状土皮癌、20例子宫颈腺癌及5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了癌胚抗原(CEA)的研究.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统计学处理,探讨CEA与癌组织学变化、细胞学分化、临床分期等因素的关系.对癌组织内的CEA检测可应用于子宫颈鳞状上皮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上皮,以及子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对正常子宫颈鳞状上皮进行CEA检测,可用于筛选随访,观察早期子宫颈癌病例.提出癌细胞内CEA的表达(expression)程度可能与癌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颈残端癌临床资料,为宫颈残端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16例子宫颈残端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10例为分化鳞癌,1例为宫颈高分化腺癌,1例高中分化黏液腺癌,1例宫颈611点鳞状原位癌累及腺体,1例为宫颈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为子宫颈苗勒氏管混合瘤,1例转至上级医院治疗。结论:宫颈残端癌的预防关键在于子宫切除前不漏诊宫颈癌前病变和癌,对保留宫颈者应严密随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肺腺癌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肺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48例病理确诊的肺腺癌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77.08%(37/48)。其中低分化癌16例,阳性率88.89%(16/18),中分化癌21例,阳性率80.10%(17/21);高分化癌9例,阳性率44.44%(4/9)。同时以48例癌旁组织为对照,共检出4例阳性,阳性率为8.33%(4/48)。结论肺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微偏离腺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离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复习2例MDA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MDA患者白带增多呈水样。颈管粗大外观正常,无特异性,子宫颈活检易漏诊。子宫颈肥大呈桶状,切面见子宫颈纤维肌层增厚,质地硬,有多个不规则微小囊腔形成。大部分肿瘤细胞异型性小,接近正常子宫颈黏液性腺上皮,但腺体大多呈不规则的囊状扩张、扭曲,有鸡爪样触角形成,腺体呈浸润性生长,并有纤维间质反应,肿瘤组织易侵犯脉管和神经组织。2例预后均很差。结论:MDA是一种较罕见的、细胞学异型性极轻微、宫颈刮片及活检不易明确诊断的、易被诊断为潜在恶性而生物学行为为恶性的子宫颈腺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学对腺上皮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普查人群中液基细胞学诊断为腺上皮病变[腺癌、原位腺癌和非典型腺细胞],并随访追踪与其组织学诊断对照。结果共31250例细胞学诊断中发现66例腺上皮病变(腺癌9例、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7例和非典型腺细胞不明意义50例),其中病理对照异常37例(50.61%),腺上皮病变16例(24.24%),包括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宫颈原位腺癌4例,宫颈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2例,输卵管癌1例,宫颈腺鳞癌1例。结论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有助于提高对女性生殖系统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但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GFR-α与EGFR在60例肺腺癌原发灶和24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DGFR-α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表达,少数在细胞核表达;EGFR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细胞浆中也有表达。二者均在肺腺癌细胞中过度表达(P<0.05)。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高分化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而EGFR在肺腺癌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相仿(P>0.05)。结论 PDGFR-α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GFR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269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1980至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及我院建院以来诊治的子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分别以子宫颈微偏腺癌和子宫颈恶性腺瘤的中、英文作为检索词,检索1980至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并结合我院诊治4例子宫颈MDA,进行meta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44.66岁,中位数年龄43岁;临床表现以大量阴道排液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接触性出血为主,约占报道病例的88.83%;病理检查见浸润子宫颈深部肌层的大量黏液腺体,腺体浸润深部血管及神经组织;治疗方式上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在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在临床上,应高度警惕子宫颈MDA,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免疫组织化学以及MRI检查,以便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子宫颈MDA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