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收集的96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感染药占首位,占总例数的44.8%(涉及23种抗感染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51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上报的15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时间、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组均可引发ADR;药品以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91.03%);大多数ADR在初次用药出现;涉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发生ADR最为常见。结论做好ADR监控,及时有效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沧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临沧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上报单位分布情况、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5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的ADR比例最高(63.3%);女性(55.8%)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44.2%),年龄在15-44岁发生率最高(47.9%);ADR严重程度分级多为一般(97.6%),结果多为痊愈或好转;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81.6)%;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79.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恩施州直涉药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恩施州直涉药单位2010年度上报的35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9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8类92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58例(44.O%),其次为中药制剂66例(18.4%);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13例,占87.1%);严重及新的ADR为17例,所占比例为5.9%。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5—2007年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不良反应(ADR)发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7年10月发生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数理统计学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报告的17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种类29个,以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65例);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122例)。其中男性的发生率为56.23%,女性发生率为43.77%。结论:临床各科室应严格重视ADR的发生和监测,一经发现及时上报,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的泛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集到的66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69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58,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药为主,分别为457例(占68.31%)、180例(占26.91%)。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68例(占55.0l%),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49例(占40.49%)、77例(占20.92%)、60例(占16.30%);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133例(占19.8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7.20%、23.3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某院2009~2010年住院患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2010年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系统向福建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2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80例(38.83%),其中中药制剂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69例(33.49%)。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20D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232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数量、报告来源、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中西药比例、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师呈报占94.40%,药师呈报占1.29%,护士呈报占4.31%;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0.34%;西药静脉滴注占西药总数的72.86%,中药静脉滴注占中药总数的95.4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53%.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分析,为老年人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DR报告表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导致ADR的药物、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结果:ADR事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占首位(48.74%),其次是中药注射剂(8.48%);合并用药引起高于单一用药;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7.23%。结论: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强调合理用药,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S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183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9.56%)高于女性(40.44%),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45.90%):127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69.40%),1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78.14%);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174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5.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152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涉及的药品有107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47种(43.93%),其次是中药制剂24种(22.4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4.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5.96%);严重的ADR有10例;对症治疗9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损害表现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分析,年龄较大人群有170例(48.71%),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分别有161例(46.13%)、177例(50.72%),中药制剂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5%。结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完善防范处理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1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ADR报告中,以儿童及中老年人群占比例较大。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涉及药品45种,引起ADR例次最多的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医院合理Ⅲ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及省ADR中心报告的330份ADR报表。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3.33%。结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提示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市56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上报单位分布情况、用药途径、药品类别、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66例ADR中,男性比女性多,19~39岁患者发生的ADR多于其他年龄段;药店比其他药品生产和使用单位上报的ADR多,注射剂、片剂引起的ADR比其他药品高;ADR的临床表现上,消化系统症状最多,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次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概况,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度上报的16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66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8.8%;心血管系统药物次之,占13.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5%。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伤,占43.6%;严重ADR有4例,其中1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另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局部麻木、腹痛、胸痛。ADR报告人以护士呈报的例数最多,占58%,医生呈报42%。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为ADR总例数的95.1%(156/164)。反映了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醒医生和患者要慎重使用注射剂,对能用口服和外用制剂治疗的疾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适宜的用药途径,减少ADR的发生。防止患病的机体再受到药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院14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146例中药制剂ADR报告按照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报告中涉及8类85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18例(12.33%),多发于中药注射剂,新的ADR有92例(63.01%);年龄阶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以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临床多表现为胃肠道系统病变,为79例(54.11%)。结论:中药制剂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中,要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控,加强对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医院临床药学室2005年~2008年收集并上报的780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者ADR发生率最高(35.51%),以抗感染药居多(68.97%),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86.28%),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2.18%)。结论:应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