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现有DKD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DKD动物模型的特点与造模方法主要有:(1)化学诱导法简单易行,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备DKD模型的方法,在实验动物选择、STZ和四氧嘧啶的注射用量、模型评价标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动物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DKD有较大的差异,只是单纯的病症模仿,有待进一步研究;(2)自发性DKD动物模型,与人类DKD的部分发病机制较相似,常用于DKD发病机制方面研究,但来源较少且价格昂贵,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国家科研经费支持,自发性DKD动物模型的应用也越来越多;(3)基因工程DKD动物模型,虽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上与人类DKD较相似,但其要求技术高且成本大,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Ⅱ型)为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并受环境影响。研究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研究并应用动物模型:Ⅱ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包括肥胖糖尿病,影响能量代谢的动物模型以及其他与肥胖糖尿病相关的动物模型,它们为人类Ⅱ型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由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工作不可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动物模型便成为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帮手,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最终实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建立从病因上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人们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由于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原理明确,重复性好,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最常用,因此,本文按不同造模原理分类,对几种常见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进行综述,望能为糖尿病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动物模型建立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按动物模型的形成方法,胰岛素抵抗(IR)模型分为三种:转基因动物、自发性模型和诱发性模型,此三种动物模型有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转基因IR动物模型适用于探讨IR的分子机制,但要求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和昂贵精密的仪器,使其目前在国内尚不能得到普遍推广;自发性IR动物模型适用于IR发生机制的研究,但复制周期长、饲养条件严格、动物来源有限、价格昂贵等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诱发性IR动物模型包括食物诱发、药物诱发及药物加食物诱发,尤其是链脲霉素(STZ)加高热量饮食诱发的IR动物模型具有成功率高、可靠、稳定、复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周期短等特点,接近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被广泛用于IR干预措施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人类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而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则是糖尿病研究的重要基础,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分为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和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等。文章主要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出发,对各种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动物模型的形成方法,胰岛素抵抗(IR)模型分为三种:转基因动物、自发性模型和诱发性模型,此三种动物模型有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转基因IR动物模型适用于探讨IR的分子机制,但要求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和昂贵精密的仪器,使其目前在国内尚不能得到普遍推广;自发性IR动物模型适用于IR发生机制的研究,但复制周期长、饲养条件严格、动物来源有限、价格昂贵等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诱发性IR动物模型包括食物诱发、药物诱发及药物加食物诱发,尤其是链脲霉素(STZ)加高热量饮食诱发的IR动物模型具有成功率高、可靠、稳定、复制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周期短等特点,接近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被广泛用于IR干预措施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VEGF、VEGF-R2在糖尿病动物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选择叙利亚金黄地鼠作为实验动物,腹腔内注射2%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其视网膜中VEGF、VEGF-R2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视网膜中VEGF、VEGF-R2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2%链脲佐菌素致高血糖动物模型视网膜中VEGF、VEGF-R2阳性表达与人类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十分相似,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1型或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是目前糖尿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文献报道较多,但均未对模型建立的一些细节进行报道.在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体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够明确,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需要利用动物实验进行深入研究。造模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和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方法是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实验的关键,但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评价方法的整理分析较缺乏。因此笔者查阅近年资料,从小神经纤维和大神经纤维两方面总结分析了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并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动物模型包括啮齿类及非人灵长类等多种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各种病理学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应用这些疾病模型可以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发病机理、糖尿病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开展多方面的研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并为人类最终克服糖尿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虽然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其危害并没有明显降低,反而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更深入、全面地揭示糖尿病机制,研发更有效、可靠、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必须清楚了解相应的疾病模型。该文就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种类,建模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进行综合评述,旨在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综述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科研中常用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机制进行综述,并简略评价其优缺点。目前国内外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很多,各有其特点,大体可以分为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糖尿病模型等。其研究的不断进展,为深入探讨糖尿病病因、病机及其药物治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动物模型在II型糖尿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深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概述,对发展新型构建糖尿病模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急、慢性高血糖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两亿多人受到此病困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建立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既往的糖尿病模型主要包括自发性模型及采用化学、手术、饮食单独或共同诱导型模型.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转基因动物、基因敲除动物及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研究.本文对目前若干啮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的来源、主要特点和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型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CCD)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对于分析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早期诊断以及改进和优化治疗,心脏功能评估起到重要桥梁作用,而糖尿病动物模型直接或间接反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良好的研究载体。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糖尿病动物模型心脏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型猪糖尿病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型猪的生理解剖结构、糖脂代谢、血液生化指标和疾病发生机制与人类都很相似,而且价格也相对适中,所以小型猪是诱导糖尿病模型的理想动物,本文就近年来用小型猪来诱导糖尿病模型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对糖尿病病因、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糖尿病鼠模型的制备方法 可以分为自发性、实验性诱发模型、转基因模型等,各有其特点.对1、2型糖尿病鼠模型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命的重要原因。但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无疑可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转基因等多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肾病具有相似的特征。应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展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