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包括病灶形态、回声表现、血流信号、病变直径;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血流状况。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10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恶性61例,良性46例;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恶性54例,良性53例;高频超声检出恶性51例,良性56例;联合诊断检出恶性63例,恶性44例;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高于两者单独检测,漏诊率低于两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范宁  苏锐 《浙江临床医学》2012,(9):1151-1152
本文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变的49例患者外科手术病理检查和58例非手术患者随访监测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胆囊息肉病变声像特点,以探讨其在诊断胆囊息肉病变及选择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效能。结果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 68%、60. 00%、92. 00%;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团状、乳头状或桑葚状占比高于基底较宽、带蒂或基底狭窄息肉(P 0. 05);高回声占比高于稍高回声、等回声、强回声(P 0. 05);单发占比高于多发(P 0. 05)。结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应用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意义。方法:分析10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结果。结果: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5.9%。以阻力指数大于0.60为恶性病变为标准,阻力指数在鉴别良恶性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定性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57例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胆囊癌病灶内探及彩色血流信号75%(3/4),46例胆囊息肉探及彩色血流信号26.1%(12/46),2例胆囊腺瘤和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均未探及彩色血流信号。良性病灶的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恶性病灶。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准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最终手术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12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病理学检查确诊属于胆固醇息肉者79例,炎性息肉者25例,腺肌增生者17例,胆囊腺瘤者7例。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超声检查漏诊3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9%。通过应用彩超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回声、大小、部位、基底宽、单发、血流信号等特征,可以较为准确的帮助临床诊断分型,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早期分型。  相似文献   

7.
李楠 《华西医学》2012,(1):54-57
目的探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1月121例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提示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且有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患者资料进行对照,以此评价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121例术前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息肉62例(51.24%),炎性息肉27例(22.31%),腺瘤6例(4.96%),腺癌3例(2.48%),胆囊结石14例(11.57%),腺肌症3例(2.48%),囊壁腺体结构紊乱3例(2.48%),黏膜下层软结节3例(2.48%)。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与手术后病理对比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78.51%(95/121),误诊率为21.49%(26/121)。结论经腹部超声联合高频超声检查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预防胆囊癌前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10例良性胆囊息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学进行检查。对比病理结果观察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术前对所有患者采用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胆囊息肉的患者共计110例,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胆固醇息肉有56例(50.9%),炎性息肉有25例(22.7%),胆囊结石有13例(11.8%),腺瘤有4例(3.6%),腺癌有3例(2.7%),囊壁腺体结构紊乱有3例(2.7%),腺肌症有3例(2.7%),黏膜下层软结节有3例(2.7%)。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肉样病变的准确率为96.4%(106/110),与传统的手术病理学检查方法经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误诊率为3.6%(4/110)。结论高频超声联合腹部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的临床诊断,具有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信度较强等优点,可作为胆囊癌前病变的预防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天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65-826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癌5例,其中3例瘤体内探及到血流信号;胆囊息肉39例,其中有10例探及血流信号;胆囊良性腺瘤1例,瘤体内部未探及血流信号;良性病灶的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恶性病灶。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和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超声和CT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90例 ,对其超声和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和CT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 94.4%和 41.1%。结论 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超声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内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胆囊息内样病变(胆固醇性息内3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7例、腺瘤5例、早期胆囊癌6例)的最大直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胆固醇性息内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小于10m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大于10mm。若以阻力指数(RI)〉0.60为恶性病变作为标准,则RI在鉴别良恶性息内样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病灶内血流形态在两组问无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灶的直径大小在胆囊息内样病变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6例超声首诊经病检证实的胆囊隆起性病变结果进行了分析。在46例中:胆固醇性息肉44例,其中1例因伴有模糊声影误诊为胆囊结石;胆囊腺癌伴结石1例;胆汁淤滞1例。分析结果表430022  相似文献   

13.
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胆囊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所选患者胆囊进行多切面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记录并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及声像图特征。结果16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肿瘤性病变17例占10.18%,非肿瘤性病变150例占89.82%。结论实时超声显像有助于从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及早发现肿瘤性病变。对于5-10mm胆囊腺瘤恶性变和胆囊癌声像图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超声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M值协助临床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80例,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观察并记录超声下息肉样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及胆囊壁厚度等指标,运用胆囊息肉M值进行测定并对所得数据及术后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非肿瘤性息肉250例,肿瘤性息肉30例,M〈0者212例均为良性病变,0≤M〈2.5者43例,恶性病变11例,良性病变32例;M≥2.5者25例,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病率与M值评分呈正相关关系,M值越高其发病率越高(r=1.224,P〈O.01)。结论超声下M值测定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尽早识别胆囊癌及有恶变可能性的息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与常规超声图像。结果 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结果为胆囊癌7例,胆囊息肉20例,腺瘤4例,胆泥1例。超声造影提示胆囊癌8例,胆囊息肉23例,胆泥1例。常规超声提示胆囊癌9例,胆囊息肉21例,胆泥2例。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90.6%)高于常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6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报道采用彩阶B超与超声内镜联机,对156例胃胆病变(胃癌64例,胃溃疡40例,胆囊结石28例,胆囊息肉20例,胆囊肌腺瘤4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及黑白灰阶图像的彩色显示,全部病例均有手术与病理对照,结果显示:良性胃溃疡的平均色量级高于胃癌(P<0.01);胆囊结石比胆囊息肉提高近2个色量级(P<0.01);B彩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病灶的清晰度;B彩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与黑白灰阶显示的结果相近,统计学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与X线,手术,病理对照(附71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B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185例,其中行手术切除者71例。将B超与X线口服胆囊造影(简称胆囊造影)以及手术标本与病理进行比较,结果:B超检出率达100%,胆囊造影仅18.3%;手术中触及胆囊内有块物的仅2例,B超直径分别为12及16mm,病理检查皆呈腺瘤型改变,其余69例较小或多发的息肉,手术中均未及肿块,病理检查均为胆固醇沉积,本组71例皆未发现癌变征象,但直径>10mm的2例腺瘤型息肉则有不规则的腺上皮增生。作者认为:对息肉一般不须特殊处理,但B超定期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胆道疾病的影像检查(附48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复习48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道疾病影像资料,分析各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结果 26例胆囊内阴性结石在传统造影中显示清楚。胆道直接造影能清楚显示胆道解剖形态及病因。B超和CT对胆道结石诊断阳性准确率为91.3%和90.3%,13例泥沙样胆石CT漏诊。超声诊断慢性胆囊炎和胆囊息肉符合率达100%和93.3%。MRCP的“胆管树”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确诊。结论 传统造影法能较好显示胆囊阴性结石,胆道直接造影为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B超和CT显示胆道结石优于其他方法。超声是慢性胆囊炎和息肉样病变最好检查方法。MRCP是诊断重度胆道梗阻的理想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实时超声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42例胆固醇性息肉中,36例表现为多发病灶,平均直径7.6mm,蒂窄。2例胆囊腺瘤表现为1例单发,1例多发,平均直径1.1mm,基底较宽。3例腺瘤恶变者声像图上均为单发,平均直径19mm,基底较宽。结论: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高,根据息肉大小、数目、蒂宽窄等情况,在定性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