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军 《中外医疗》2013,(22):167+169-167,169
目的探讨CT与MRI增强扫描在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的相关资料。结果 CT表现为骨质破坏30例,软组织肿块14例,所有病例的CT均显示有不同形态和不同数量的钙化。4例为周边与分隔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不均匀斑驳状强化2例,明显强化2例,增强有周边及分隔强化呈不规则花环状与蜂窝状9例。抑脂T2WI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边界、范围,冠状位(矢状位)可突出肿瘤分叶状轮廓与"花菜状"整体观。结论在软骨肉瘤的诊断中,CT和MRI均为诊断和界别诊断软骨肉瘤的重要影响检查方法,两者的增强扫描均可以增加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所有病例均行CT或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于这些病例都是回顾性分析,所以并不是每个病例都均有CT和MRI图像的完整资料。结果粘液型脂肪肉瘤13例,均表现为介于水与软组织之间的液体密度或信号,含有少量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絮状、网状明显强化;高分化脂肪肉瘤9例,均表现为以脂肪密度或信号为主的肿块,增强后仅见间隔或实性部分轻微强化;去分化脂肪肉瘤2例,表现为以实性肿块为主、含有或多或少量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小园细胞脂肪肉瘤1例,表现为仅有实性肿块,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本组无多形性脂肪肉瘤。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4.
豪二 《吉林医学》2014,(22):4870-4873
目的:观察CT、MRI检查在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临床价值。方法:临床选取21例术前进行CT、MRI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肾周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研究,分析患者CT、MRI相关征象。结果:21例患者中,肾周淋巴瘤7例,以肾周软组织出现肿块,同时伴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为主;肾周转移瘤6例,以肾脏周围出现巨大肿块,同时伴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周围大血管被包绕或侵犯,相邻肾脏受到侵害;肾周脂肪肉瘤4例,肾脏周围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同时伴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后可见实性部分强化;肾周脂肪瘤2例,肾脏周围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肿块表现为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后可见动脉期显著强化;肾周神经节细胞瘤1例,主要见肾周囊性肿块,内部能够见到分隔,同时包绕毗邻血管,增强扫描后可见分隔以及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具有定位准,准确度高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间的关系,在诊断腹膜后肾周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超声、螺旋CT、MRI的影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对早期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率.方法:肾脏透明细胞癌13例,均行超声、螺旋CT、CT增强检查,MRI检查9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3例透明细胞癌超声显示无回声肿物7例,厚壁型囊性肿物5例,多房囊状、分隔厚薄不一1例;螺旋CT均显示为低密度病灶,CT增强检查,病灶均呈不均匀性强化;MRI检查9例,信号强度不均,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性高信号.结论:超声及螺旋CT对早期肾脏透明细胞癌与单纯肾囊肿难以鉴别,CT增强可以发现病灶内不均匀性强化有助鉴别,MRI检查T2WI像上可以发现病灶内信号高低不均,二者结合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2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强化12例,不均匀散在强化7例.延迟后不均匀轻度强化14例,内部无明显增强6例,均匀强化4例.结论:边缘早期强化,内部不均匀延迟强化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局部肝萎缩、肝被膜回缩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肿瘤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肌细胞上皮瘤6例,基底细胞瘤5例,淋巴上皮囊肿3例,脉管瘤2例,腮腺脂肪瘤1例,软骨肉瘤1例。通过增强CT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进行评价。结果基底细胞瘤以浅叶下极为主,易见分布不均的液化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可见,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强化。肌细胞上皮瘤以腮腺浅叶上极为主,边界清晰可见,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强化。脉管瘤CT表现为椭圆形肿块,其内见散在小钙化灶,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淋巴上皮囊肿CT表现类圆形,病变边界清晰。腮腺脂肪瘤CT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病变内部可见分隔。软骨肉瘤CT表现为哑铃状,内部以囊变为主,边界不清晰,未见明显强化。结论腮腺少见肿瘤通过增强CT扫描表现出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利用增强CT可提高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synovialsarcoma,SS)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病理确诊为s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CT、MRI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1例中,发生在下肢16例,上肢9例,骶髂关节2例,臀部、腹股沟、颈椎、肺部各1例。其中16例行CT检查示,软组织肿块16例,斑点状钙化6例,斑片状出血2例,坏死、囊变4例,邻近骨质虫蚀状破坏4例;9例增强扫描,7例瘤体内见斑片状或结节状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明显均匀强化。23例MRI检查示,在T,wI肿瘤为高或稍高信号4例,等或稍低信号19例;肿瘤内部斑片状出血4例,坏死、囊变5例;在T:wI肿瘤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9例,较均匀低信号4例;瘤体内见低信号分隔16例;出现高、等、低“三重信号”征6例。19例行增强扫描,肿瘤结节状、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5例,均匀明显强化4例。结论:SS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肿瘤邻近关节时,内有钙化、瘤内分隔、“三重信号”征及增强特征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四肢肢体脂肪肉瘤的MRI和CT检测结果,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43例四肢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16例患者于手术治疗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另外9例患者术前行MRI及CT平扫及增强扫描辅助诊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将其按照分型方式(分别为高分化型脂肪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去分化型脂肪肉瘤及混合型脂肪肉瘤)评定其诊断结果。结果:43例患者中,发病部位在上肢者13例,在下肢者30例,病灶平均直径为(14.6±6.1) cm。所有患者病变组织均可见不同大小的脂肪细胞,病理学特征为脂肪细胞与脂母细胞混合存在,伴有可被深染的多形性细胞;CT检查,基本特征为病灶呈不规则低密度阴影但边界清晰,增强后显示病变部位分隔明显增强;MRI检查,基本特征为T1短信号、T2长信号及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成像等信号,肿块内存在条索状和线状阴影,病变组织周围神经与血管呈被挤压样,但骨质结构相对完整。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CT和MRI以脂肪信号为主,增强后轻度强化;黏液型脂肪肉瘤CT和MRI表现为囊性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可见云絮状、网格状轻中度强化;混合型脂肪肉瘤具有上述2种类型混合的影像学表现。结论:病理检查可为确诊脂肪肉瘤的类型提供确切依据,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为判断肿瘤大小提供依据,MRI造影增强后扫描对明确肿瘤边界有重要作用,3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为确诊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X、CT、MRI表现,其中髂骨翼4例,髋臼4例,耻骨5例,坐骨1例,骶骨1例。15例患者均行骨盆X线及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X线表现:13例可见低密度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7例瘤内含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灶。10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肿块内含有钙化灶,1例表现为含钙化的骨盆软组织肿块。CT表现:13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瘤内可见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1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4例含有钙化灶,12例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1例由骨软骨瘤继发的软骨肉瘤,伴有明显增大软骨帽。增强扫描后12例显示病灶边缘及软骨小叶分隔明显强化,3例高级别软骨肉瘤呈结节状及弥漫性明显强化。MRI表现:T2加权成像及压脂像呈高信号影,其内伴有少许低信号钙化灶和纤维间隔。T1加权成像呈低或等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后8例出现特征性的弧形或环形强化。3例边缘可见"树芽征"样由周边向中央强化。结论正确认识和理解骨盆软骨肉瘤不同影像表现及其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对临床处理包括诊断、活检、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8例行螺旋CT与MRI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多表现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1例无强化外,其余7例均表现渐进性不均匀轻度强化。MRI扫描TIWI呈不均匀低信号6例,均匀低信号2例,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4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至延迟期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CT及MRI有助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辨别,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agne 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透明细胞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CCCS)的准确性及影像特点。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 5例疑似CCCS患者,予以M RI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MRI检查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分析其MRI影像特点。结果手术病理诊断显示,65例患者中,56为CCCS,MRI诊断灵敏度92.86%(52/56),特异度77.78%(7/9),准确性90.77%(59/65),Kappa值0.65;MRI确诊的CCCS中,溶骨性破坏与侵蚀性破坏分别占78.85%、21.15%;点状钙化占1 00.00%,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占1 00.00%,混杂信号占80.77%。结论 MRI诊断CCCS具有较高准确性,其MRI影像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不均匀分隔状强化、点状钙化以及混杂信号(主要是高强度T1、T2)为主。  相似文献   

14.
雷友华  肖智博 《重庆医学》2013,42(8):936-939
目的 探讨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IHPCC患者24例的CT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1)24例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未见强化,周边轻度不完全强化7例,边缘呈连续薄环状强化11例,6例中央呈网格状或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环形强化18例,呈渐进性填充中度强化,6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不均匀,16例持续强化高于肝实质,8例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13例病灶中心填充强化呈片状、网格状及结节状,11例中心未强化.肝内胆管扩张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3例.结论 IHPCC由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不同,CT和MRI表现不同,其动态增强表现仍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u R  Wei J  Li R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41-545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肉瘤的CT表现,包括 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2例,血管肉瘤、癌肉瘤、囊腺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结果:121例原发性肝肉瘤中仅2例脂肪肉瘤术前CT诊断正确。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肝肉瘤的CT表现可概括为实质性肿块型和囊性肿块型两种类型。实质性肿块型8例,包括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血管肉瘤、癌肉瘤、间皮肉瘤、纤维肉瘤、恶性淋巴瘤各1例。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者呈不均强化、环形边缘强化或边缘结节状强化。边缘强化是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共有的特点。以脂肪密度为主、内含多发条索状结构的肿块是脂肪肉瘤的特征性表现。囊性肿块型4例,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及囊腺癌肉瘤各1例。均为单发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者为单房囊性肿块,其他3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或)分隔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有明显强化。囊腺癌肉瘤的囊性肿块内可见明显实质成分,并可见壁结节。结论:肝肉瘤的 CT表现与病理类型有关,部分病理类型如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有一定特征性CT表现,大部分肝肉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93-96+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各肾癌亚型CT分期和病理分期的区别,平扫及各期增强的CT值、强化程度、方式,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肾癌分期Ⅰ期77例,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不同。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强化形式较混合。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具有各自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癌诊断分期及分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由2位腹部放射诊断医生共同阅片观察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肝血管肉瘤中1例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4例病灶形态不规则,呈较大团块状伴分叶;平扫5例病灶均信号不均匀,T1WI为等低信号伴混杂高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MRI显示出血病灶4例,囊变坏死4例。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为富血供病变;2例病灶动脉期呈中心斑片状、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3例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迂曲走行小动脉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总体信号混杂且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结论 MRI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对于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医学》2017,(6):548-552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CT、MRI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其中20例同时行MRI检查,比较各肾癌亚型的CT、MRI平扫表现及强化程度、方式。结果透明细胞癌6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CT平扫显示直径<3 cm肿瘤呈均匀的等、稍低密度影,直径>3 cm的肿瘤以等/稍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MRI显示为T1WI低、等信号影,T2FS高或混杂高信号影,DWI呈混杂高信号影。CT、MRI增强扫描显示透明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的实性部分和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呈"速生速降型"明显强化;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多房囊性肾癌间隔呈"延迟持续性"轻中度强化。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行螺旋CT、MRI平扫、增强扫描对诊断、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