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和比较联服川芎素(阿魏酸钠,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物质之一)、培哚普利与单服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EH)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压(BP)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BP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新方法.方法 60例EH随机单盲分为A、B组,A组30例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B组30例单服培哚普利,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BP和血浆ET-1、NO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 A、B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ET-1、NO及BP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A组(81.7±20.4)pg/mL比B组(108.6±28.5)pg/mL(P<0.01),NO A组(40.4±7.3)比B组(29.6±7.2)μmol/L(P<0.01)及收缩压(SBP)A组(138.9±8.1)mm Hg比B组(143.1±8.5)mm Hg,舒张压(DBP)A组(81.9±4.8)mm Hg比B组(86.2±4.3)mm Hg(P<0.01).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素口服可用于EH患者的辅助治疗,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4周后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亦有更优的BP控制,不失为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38例)和氯沙坦组(40例)。培哚普利组每日口服培哚普利4mg,氯沙坦组每日口服氯沙坦50mg,均连续用药8周。用药前和疗程结束后检测肾素、ATⅡ、醛固酮、ANF、t-PA、PAI、PGF1α、ET-1、NO等。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为73.68%,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总有效率为67.5%。2药均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的分泌功能。结论: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将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设为治疗组,给予福辛普利控制血压,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30名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完成上述指标的监测。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VEGF、ET-1、hs-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经福辛普利治疗3个月后,血浆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VEGF、ET-1、hs-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NO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VEGF、hs-CRP、IL-6、ET-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福辛普利具有良好降压效果,能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比较联服川芎素(阿魏酸钠,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物质之一)、培哚普利与单服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EH)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压(BP)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BP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新方法。方法60例EH随机单盲分为A、B组,A组30例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B组30例单服培哚普利,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BP和血浆ET-1、NO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A、B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ET-1、NO及BP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A组(81·7±20·4)pg/mL比B组(108·6±28·5)pg/mL(P<0·01),NOA组(40·4±7·3)比B组(29·6±7·2)μmol/L(P<0·01)及收缩压(SBP)A组(138·9±8·1)mmHg比B组(143·1±8·5)mmHg,舒张压(DBP)A组(81·9±4·8)mmHg比B组(86·2±4·3)mmHg(P<0·01)。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川芎素口服可用于EH患者的辅助治疗,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4周后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亦有更优的BP控制,不失为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培哚普利组(30例)。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2~4mg,qd。治疗2周后复测血浆AngⅡ、PAI-1水平。结果:治疗前CHF患者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2周后,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不仅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且可改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压与循环一氧化氮 ( NO) /内皮素 ( ET)的关系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应用 Griess、放免法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前、后 30例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循环 NO/ ET的变化 ,并与 2 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NO与 ET比值 ( NO/ ET) :EH组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 P <0 .0 5 )。平均血压 ( MBP) :EH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 <0 .0 1)。各组 MBP与 NO/ ET呈显著负相关(对照组 r =- 0 .5 81、 P <0 .0 1,EH组治疗前 r =- 0 .35、 P <0 .0 5 ,治疗后 r =- 0 .5 0 5、 P <0 .0 1)。结论 :EH患者循环 NO/ ET失衡 ,与血压呈负相关 ,可能参与高血压维持与发展。培哚普利改善 NO/ ET失衡 ,与血压下降平行 ,可能是培哚普利降压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培哚普利联合坎地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0例老年CH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培哚普利组、坎地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各4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抗CHF治疗,在此基础上,培哚普利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坎地沙坦组给予坎地沙坦治疗,联合用药组则联合应用上述2种药物,均治疗8周,检测各组治疗前后ET-1、IL-6、MMP-9浓度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清ET-1、IL-6、MMP-9浓度分别为(156.34±13.22)ng/ml、(131.20±10.76)ng/L、(256.45±18.21)μg/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与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IVST及LVPW分别为(47.74±4.21)mm、(38.89±3.49)mm、(7.55±0.58)mm、(7.35±0.71)mm,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LVEF为(50.43±6.55)%,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与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变化明显,但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培哚普利组(72.50%)和坎地沙坦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且血糖、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单用于治疗老年CHF均能取得显著疗效,2者疗效相当,但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血浆sICAM-1及ET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内皮素 (ET)浓度的变化及培哚普利对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对 63例轻至中度老年EH患者应用培哚普利治疗前后和正常老年对照组血浆sICAM 1、ET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老年EH患者血浆sICAM 1和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经培哚普利治疗 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老年EH病人中的sICAM 1和ET水平较正常老年人明显升高。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能降低老年EH患者血sICAM 1和ET浓度 ,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苯那普利组30例)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30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及缬沙坦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是否存在醛固酮逃逸。方法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培哚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疗程24周。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2周及24周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变化。对照组40例为健康查体者。结果120例慢性心衰患者血浆AngⅡ、醛固酮水平较对照组健康查体者升高(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AngⅡ水平治疗后12周升高(P<0.05);24周与12周比较醛固酮及Ang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培哚普利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24周较12周时又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周及24周醛固酮水平下降(P<0.01),而AngⅡ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后24周与12周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缬沙坦及培哚普利与缬沙坦联合长期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不产生明显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肱动脉内径变化;评估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此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OSAHS患者55例和健康对照组55例,分别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NO、ET-1、vWF水平,同时使用多普勒彩超测定肱动脉内径变化。对OSAHS患者使用CPAP治疗3月后再次测定以上指标。结果治疗前OSAHS患者血清NO水平和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ET-1和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NO水平和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呼吸紊乱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1,-0.581,P〈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正相关(r分别为0.516,0.613,P〈0.01);ET-1和vWF水平与呼吸紊乱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4,0.559,P均〈0.01),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9,-0.637,P均〈0.01)。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NO呈正相关,与ET-1和vWF水平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1,-0.541和-0.513,P均〈0.01)。结论OSAHS患者早期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与呼吸紊乱指数和低氧相关;CPAP能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正常血脂(NC组)和高血脂(HC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共8周,NC组,n=22;HC组,n=24)和未用药对照组(NC组n=21;HC组,n=24);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前NC、HC各组IMT值和血清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40)明显升高(P<0.01),FMD值和NO水平却显著下降(P<O.01),IMT、FMD、NO与LDI-C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治疗8周后,NC、HC各组IMT值和ET-1水平明显降低,FMD和NO水平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的IMT、ET-1降低更明显(P<O.05),FMD和NO升高更为显著(P<O.05)。两他汀治疗组的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O.05,P<O.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正常血脂和高血脂的高血压病患者,可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发挥其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及苯那普利治疗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H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方法:观察EH患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H)的水平及苯那普利干预前、后血压的变化,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EH患NO较对照组显下降(P<0.01),ACE显升高(P<0.01),苯那普利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都显下降(P<0.01),NO显升高(P<0.05),ACE显下降(P<0.05)。结论:EH患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良,苯那普利有显降压疗效,可显修复和改善EH患不良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冠脉重建术后患者康复运动对ET-1、NO和CG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建术后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降钙索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0例冠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按随机原则此66例患者被分配入康复运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3例。两组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运动治疗组还接受12周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疗程前后两组ET-1、NO及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康复运动治疗组12周疗程前、后ET-1、NO及CG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的ET-1、NO、CG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后ET-1、NO、CG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冠脉重建术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冠脉重建术后患者康复运动对ET—l、NO和CGRP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冠脉重建术后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0例冠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按随机原则此66例患者被分配入康复运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3例。两组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运动治疗组还接受12周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疗程前后两组ET-1、NO及CGRP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变化。结果:康复运动治疗组12周疗程前、后ET-1、NO及CG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运动组与常规治疗组的ET-1、NO、CG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后ET-1、NO、CG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治疗可以改善冠心病冠脉重建术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8例AMI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术后分为对照组40例和普罗布考组38例.两组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和他汀类药物,普罗布考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500 mg/次,每日2次.记录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检测血脂、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出院后6个月内普罗布考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普罗布考组血脂、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内皮素-1(ET-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普罗布考组血一氧化氮(N0)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NO、ET-1、ox-LDL及FM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普罗布考可减轻AMI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与T2DM患者、与OSAS患者相比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选取OSAS患者50例,其中合并T2DM组24例,单纯OSAS组26例,另选18例T2DM组,同时选取健康成年人24名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的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栓素A2 (TX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NO、ET-1、TXA2、hs-CRP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将上述指标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做相关分析。结果 四组间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单纯OSAS组与对照组相比、OSAS合并T2DM组与T2DM组比较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四组间多导睡眠监测结果的比较:OSAS组与OSAS合并T2DM组AHI明显升高,最低血氧下降,且OSAS合并T2DM组夜间血氧下降更明显。各组间血管活性物质的比较:OSAS两组及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NO水平降低,ET-1、TXA2、hs-CRP水平升高,NO/ET-1比值下降(P值均<0.01),OSAS合并T2DM组与单纯OSAS组比较NO水平降低、ET-1、TXA2水平升高,NO/ET-1比值下降(P值均<0.01);OSAS合并T2DM组与T2DM组比较:NO水平降低、ET-1、TXA2水平升高,NO/ET-1比值下降(P值均<0.01)。且OSAS合并T2DM患者NO水平降低、ET-1、TXA2水平升高,NO/ET-1比值下降更明显。单纯OSAS患者与单纯T2DM组比较,NO、ET-1、TXA2、hs-CRP水平及NO/ET-1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S两组组内相关分析结果:AHI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760,P<0.01)、与ET-1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1)、与TXA2水平呈正相关(r=0.636,P<0.01)、与NO/ET-1比值呈负相关(r=-0.769,P<0.01)、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73,P<0.01)。结论OSAS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合并T2DM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宁心汤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AMI伴HF病人113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联合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hBNP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宁心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A)比值]、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栓素B2(TXB2)]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脂联素(APN)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3%(P<0.05)。治疗后,两组LVEF、E/A比值、NO、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LVEDV、LVESV、ET-1、hs-CRP、TXB2、CK-MB和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LVEF、E/A比值、NO、AP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DV、LVESV、ET-1、hs-CRP、TXB2、CK-MB和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宁心汤联合rhBNP治疗AMI伴HF病人,可明显提高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清CK-MB、APN和cTnI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08例首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50~100 mg,qd,共12周;另人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0例).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ET-1和NO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FMD提高,NO上升,ET-1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校正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ET-1和NO是FM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氯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减少内皮素分泌,增加一氧化氮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方法 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36例和健康老年人(对照组)20例进行6 h脂肪餐负荷试验.糖尿病组根据空腹和脂肪餐后4 h三酰甘油(TG)水平分为空腹TG增高组、餐后TG增高组和餐后TG正常组3个亚组.各组均测定脂肪餐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浓度,并分析与TG的相关性. 结果 (1)NO、ET-1及NO/ET-1的变化:对照组脂肪餐后2 h NO浓度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6 h均恢复至餐前水平;而糖尿病各亚组脂肪餐后NO逐渐降低、ET-1逐渐升高,餐后6 h变化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各亚组脂肪餐后各点NO/ET-1均显著降低(P<0.01),而餐后TG增高组和空腹TG增高组与餐后TG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t-PA、PAl-1及PAl-1/t-PA的变化:各组脂肪餐后4 h PAl-1水平轻度升高、t-PA水平轻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PAI-1/t-PA显著升高,糖尿病各亚组比较,餐后TG增高组和空腹TG增高组显著高于餐后TG正常组(P<0.05或P<0.01).(3)与TG的相关性分析: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组TG与NO、t-PA显著负相关(r=-0.360,P<0.05;r=-0.649,P<0.01),与ET-1、PAI-1显著正相关(r=0.421,P<0.01;r=0.520,P<0.01). 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平衡失调,血脂异常可加重这一改变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