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水质对钩藤中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不同水质对钩藤中生物碱的煎出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用蒸馏水制备的钩藤煎液生物碱的煎出量最高,用冷沸水制备的煎液次之,用常水制备的煎液煎出量最低,仅占蒸馏水的49.3%。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HPLC方法测定采用不同煎煮方法后钩藤中异钩藤碱和钩藤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对钩藤饮片及钩藤最粗粉采用先煎30min,再煎20min和先煎10min,再煎20min的方法来模拟临床汤剂的直接煎煮和后下的方法,采用HPLC方法对煎煮液中异钩藤碱及钩藤碱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钩藤最粗粉采用先煎10min,再煎20min的方法异钩藤碱和钩藤碱煎出量最高。结论异钩藤碱和钩藤碱性质不稳定,加热时间过长容易破坏,煎煮时宜后下,而且粉碎有利于其煎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石菖蒲采用直接煎煮、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的方法,考察煎煮不同时间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的含量。结果:石菖蒲煎煮10min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以浸泡煎煮者为最高。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孙逢国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00-900
钩藤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该成分热稳定性差 ,久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理作用。所以 ,《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 部钩藤用法与用量项下注明 :入煎剂宜后下。但对其加工炮制方法未作规定。钩藤为茎木类药材 ,质地较坚硬 ,后下不宜煎出有效成分 ,且药材有钩刺 ,调剂时容易棘手。为了克服上述缺点 ,笔者将其碾制成绒 ,操作方法如下 :取原药材段 ,除去老梗、残叶及杂质 ,用少许清水喷淋 ,拌匀 ,以药材润透无多余水为宜 ,用自制电碾碾成绒状 ,取出晾晒。体会 :将钩藤碾制成绒 ,破坏了药材组织 ,增大了药材表面积 ,吸水性好 ,利于成分煎出 ,适于后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莪术制药工艺。方法:对莪术采用直接煎煮、浸泡煎煮、浸泡后下的方法,考察煎煮不同时间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的含量。结果:莪术煎煮15min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以直接煎煮者为最高,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钩藤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提取与含量测定在预后中的应用。方法:采取水煎液以及甲醇提取液的方式对钩藤中的钩藤碱及异钩藤碱进行提取,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别对其提取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2.5~80μg/m L的范围内钩藤碱的线性关系良好,此时的回归方程为Y=76.717 0X-0.072 7(r=0.999 8),RSD8.7%;在2.0~80μg/m L的范围内异钩藤碱的线性关系良好,此时的回归方程为Y=87.472 9X-0.366 6(r=0.999 7),RSD7.3%。甲醇提取液的方式所提取钩藤碱和异钩藤碱的含量高于水煎液的方式,并且使用二十倍质量的甲醇量,24 h的冷侵时间以及60 min的超声时间最合适。结论:使用甲醇进行提取在用于钩藤中钩藤碱及异钩藤碱中作用优异,对其质量的控制性好,重复性高,操作方法简单,可提高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甘松在汤剂中浸膏及挥发油的含量方法 通过对甘松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甘松煎煮5 min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以浸泡后下者为最高.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赵海峰  李雪宁 《陕西中医》1998,19(11):517-518
通过对柴胡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证明柴胡煎煮10min~20min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且以浸泡后下,回流煎煮者为最高,20min后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挥发油煎出率显著下降,而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当归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证明当归煎煮10min左右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且以浸泡后下者为最高,10min后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挥发油煎出率明显下降,而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牡丹皮煎煮液含牡丹酚的量受不同炮制品和煎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三次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煎煮工艺为A3B3C2D1。煎煮液的牡丹酚平均相对煎出率为54.7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传统煎煮与优选煎煮工艺对痔瘘熏洗剂中目标成分煎出量的不同,探讨优选煎煮工艺的合理性。方法:先进行正交优选和验证试验,以痔瘘熏洗剂中目标成分的煎出量为指标,对优选的工艺与传统煎煮工艺目标成分的煎出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优选的煎煮工艺目标成分的煎出量是传统煎煮工艺煎出量的1~3倍。结论:优选煎煮工艺与传统煎药工艺相比,煎煮液中目标成分煎出量有较大的差异,即提取液中的物质基础的比例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选的工艺方法并不完全符合按传统工艺制备制剂的内涵要求,或者说合理性不充分。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试银灵指示剂的硝酸银容量法测定生为 苦杏仁不同煎沸时间和后下煎煮时间制得的煎液中苦杏仁甙的煎出量,测定结果以 杏仁20~30分钟内煎沸所得的煎液出率最高。无论是生杏仁或 杏仁,如采用后下的方法煎煮,煎出率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法测定大鼠不同组织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去氢钩藤碱、异去氢钩藤碱、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与缝籽嗪甲醚的含量,并用于钩藤的组织分布研究。方法 大鼠ig钩藤水煎液后,分别于0.083、0.25、0.5、0.75、1、2、4、8、12 h取心、肝、脾、肺、肾、脑组织。以长春胺为内标,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后进行样本检测。结果 建立的UHPLC-MS/MS方法中,7个生物碱在不同的组织中最低定量限范围为0.05~1.00 ng,响应与浓度的相关性R~2≥0.991。方法学考察中的专属性、基质效应、回收率、精密度与准确度以及稳定性等方法学考察均满足要求。各个组织中均为异钩藤碱含量最高,其次为去氢钩藤碱;异钩藤碱与去氢钩藤碱含量均远高于其对应的异构体钩藤碱与异去氢钩藤碱;而3个四环单萜吲哚生物碱(毛钩藤碱、去氢毛钩藤碱、缝籽嗪甲醚)在各组织中均含量最低。比较不同组织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可以发现,7个生物碱均在肝脏中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117-120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对多发性脑梗塞痴呆大鼠(MID)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不同剂量的天麻钩藤煎煮液(天麻:钩藤=3:4)对MI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脑组织过氧化物酶、能量代谢及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以及对Na_2S_2O_4和H_2O_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天麻钩藤煎煮液在40g、20g(生药量)/kg/d剂量下,改善脑梗塞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脑组织MDA和LA含量,提高GSH-Px、SOD、CAT、LDH及ACh E活性,促进NGF、BDNF的表达,细胞实验显示天麻钩藤水提物对Na_2S_2O_4和H_2O_2诱导的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天麻钩藤具有改善智力和脑保护功效,其机制与抗氧化、神经保护、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及能量代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野菊花制汤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建朝  薛泉 《陕西中医》1999,20(3):135-136
通过对野菊花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证明野菊花煎煮5min左右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且以浸泡后下煮最高,10min后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挥发油煎出率明显下降,而非挥发性水溶性成分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钩藤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和探讨钩藤药材中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最佳提取与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8柱(4.6 mm×150 mm,5μm),以甲醇-0.01 mmol·L-1三乙胺水溶液(70:30,冰醋酸调pH 7.0)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1;柱温:30℃;进样器温度:5℃;检测波长为245 nm,测定和考察钩藤不同时间的水煎液和不同条件下甲醇冷浸超声提取液中主要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含量的变化.结果 钩藤碱回归方程Y=76.7170X-0.0727(r=0.999 8),在2.5~8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99.84%~116.91%,RSD小于8.8%;异钩藤碱回归方程Y=87.4729X-0.3666(r=0.999 7),在2.0~8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87.08~104.97%,RSD小于7.3%;甲醇冷浸超声提取液中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提取率大约是水煎液中的十倍.在甲醇提取工艺中,影响提取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时间、甲醇用量、冷浸时间,经正交实验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20倍质量的甲醇,冷浸24h,超声60min.结论 钩藤药材中有效成分钩藤碱与异钩藤碱的提取,采用甲醇冷浸超声法优于水煎法.该含量测定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为评价钩藤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肉桂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将其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证明肉桂煎煮以浸泡后下者为最高,且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挥发油煎出率呈高-低-高变化,而非挥发性水溶性成份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6,(9)
目的优化葛根芩连汤煮散的煎煮工艺。方法以煎煮液中浸膏得率和化学成分(葛根素、大豆苷、甘草酸铵、甘草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连碱、药根碱、小檗碱、巴马汀)含有量为指标,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优选最佳煎煮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加20倍水,煎煮10 min,煎煮1次。煮散的浸膏得率及成分煎出率均高于传统饮片,煎出速率更快。结论该工艺简单快速,煎煮效果更理想,并可节省药材。  相似文献   

19.
建立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并测定5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探索银翘散水煎液煎煮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为阐明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依据。制备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学特征图谱及绿原酸、连翘苷、牛蒡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考察不同煎煮时间对银翘散水煎液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较大,表明所含化学成分组成类似;浸泡20 min后,银翘散5种指标成分溶出均达到2 h最大煎出量的39.7%;刚煮沸时,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的69.5%;煮沸5 min时,香气大出,提示水煎液中挥发性成分浓度达到较大值,而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的79.1%;煮沸10 min时,5种成分溶出均达到最大煎出量85.7%;煮沸15 min后,5种成分浓度变化均不明显(RSD4.3%),且香气变淡,提示挥发性成分已大量蒸发散失。结果表明,煎煮时间对银翘散化学成分含量影响较大,煮沸约5 min时,香气大出,水煎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浓度均较大,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传统煎煮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微波煎煮中药方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使用微波技术煎煮中药方剂的可行性。方法以煎出液的相对密度、pH值和紫外吸收度作为评价煎出效果的指标,用一般线性模型考察煎煮火力(文火、武火)、煎煮时间(10 m in,20 m in)和煎煮用具(电火锅,微波炉)等因素对方剂煎出效果的影响。结果以UV吸收度作为评价煎出效果的指标,GLM显示有较好煎出效果的因素是:文火(P=0.001),20 m in(P=0.018),微波炉(P=0.006)。结论微波技术适用于中药汤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