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雌激素对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的影响在国内外已有报道,雌激素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还正处于研究中。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探讨雌激素对帕金森病防治的可能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试验,选择一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干预: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假手术组,第3,4,5组为去卵巢组:第3组术后给予10μg(2次/d)的苯甲酸雌二醇,第4组给予雌激素的同时给予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5μg(2次/d)。第5组不给药物。每组10只。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羟基多巴胺于大鼠中脑黑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黑质TH阳性神经元进行标记、记数。同时,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观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在阿朴吗啡诱导下的旋转圈数。②各组大鼠手术后30d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与应用雌激素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手术后苯甲酸雌二醇组与无药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应用雌激素同时应用三苯氧胺组与苯甲酸雌二醇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与无药组之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意义(P&;lt;0.05)。大鼠中脑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与其他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雌激素对雌性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除了经过雌激素受体途径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选取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作单侧黑质损毁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黑质酪胺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DA能神经元凋亡数及纹状体DA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毁侧DA能神经元凋亡数增加,TH阳性神经元数和纹状体DA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损毁侧DA能神经元凋亡数减少,TH阳性神经元数和纹状体DA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多种,多巴胺替代疗法、外科靶点永久毁损、脑深部核团高频电刺激术、脑移植和基因治疗.这些外科及药物治疗都有一些不足及难以弥补的缺陷,国内外学者将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剂的研究和应用提到了重要位置.目的观察评价预先应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传导纤维损伤的保护性作用.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实验动物选取雌性SD大鼠(取自解放军总医院动物饲养室,40只,体质量210~240 g,平均228 g).干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应用江湾Ⅰ型C立体定向仪,在单侧黑质致密部及中脑被盖腹侧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犬尿烯酸,犬尿烯酸加6-羟多巴胺,6-羟多巴胺.注射药物3 d后,进行症状观察,2周后处死大鼠.切片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冷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观察TH阳性细胞及TH阳性纤维着色情况,实验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切片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冷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观察TH阳性细胞数及TH阳性纤维着色等级.结果正常黑质细胞体形较大,富含黑色素颗粒,可见尼氏体.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犬尿烯酸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犬尿烯酸加6-羟多巴胺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kynurenic acid,KYNA)通过阻滞Glu受体能减轻6-羟多巴胺诱导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背景: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多种,多巴胺替代疗法、外科靶点永久毁损、脑深部核团高频电刺激术、脑移植和基因治疗。这些外科及药物治疗都有一些不足及难以弥补的缺陷,国内外学者将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剂的研究和应用提到了重要位置。目的:观察评价预先应用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传导纤维损伤的保护性作用。设计: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为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实验动物选取雌性SD大鼠(取自解放军总医院动物饲养室,40只,体质量210~240g,平均228g)。干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应用江湾Ⅰ型C立体定向仪,在单侧黑质致密部及中脑被盖腹侧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犬尿烯酸,犬尿烯酸加6-羟多巴胺,6-羟多巴胺。注射药物3d后,进行症状观察,2周后处死大鼠。切片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冷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观察TH阳性细胞及TH阳性纤维着色情况,实验数据分别采用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切片HE染色观察黑质细胞的形态特点,冷冻切片免疫组化特殊染色观察TH阳性细胞数及TH阳性纤维着色等级。结果:正常黑质细胞体形较大,富含黑色素颗粒,可见尼氏体。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犬尿烯酸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犬尿烯酸加6-羟多巴胺组与其他3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犬尿烯酸(kynurenic acid,KYNA)通过阻滞Glu受体能减轻6-羟多巴胺诱导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去卵巢及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S)治疗后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变化,探讨GS改善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使用GS防治绝经后老年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脑研究室进行。将3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及金雀异黄酮组,每组9只,分别进行干预。术后8周取脑切片,进行NADPH-d组化方法染色,计数分析基底前脑各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各组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去卵巢对照组斜角带核垂直支及水平支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分别为(33.13±9.80)个和(48.55±6.60)个,均高于假手术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及金雀异黄酮组(P<0.01),金雀异黄酮组斜角带核垂直支及水平支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假手术组、苯甲酸雌二醇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去卵巢之后大鼠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增加,产生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导致大鼠学习记能力下降;GS能减少基底前脑一氧化氮水平,有望替代雌激素用于防治疗女性绝经期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中药益肾疏肝方对去卵巢惊恐大鼠海马Glu/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雌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10只行假手术(A组),其余50只去卵巢大鼠随机分为5组:去卵巢组(B组)、模型组(C组)、戊酸雌二醇组(D组)、阿普唑仑组(E组)、中药组(F组),每组各10只.术后第10天起,C、D、E、F组大鼠每日接受"猫吓鼠"1h.同时,各组大鼠连续灌胃28d.末次给药后2h行旷场实验,末次给药后24h逐只取静脉血测定血清E2水平,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行心脏灌注,取脑组织,测定海马区Glu、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①各组大鼠旷场实验得分: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大鼠水平、垂直活动得分均明显低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余四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垂直活动得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各组大鼠血清E2比较:与A组比较,E组E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E2明显低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组E2明显高于B、C、E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海马Glu阳性表达:CA1区:F组显著低于C、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3区:Glu阳性神经元表达:F组显著低于C、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CA1区:F组显著高于C、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JP<0.01).CA3区:F组显著高于C、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肾疏肝方有助于调节去卵巢惊恐大鼠心理异常状态,改善其活动度、探究性;能够参与调节去卵巢惊恐大鼠体内雌激素合成与转化,提高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能够显著降低Glu阳性神经元表达,提高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有助于改善惊恐情绪影响下去势大鼠海马CA1、CA3区域的Glu/GABA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工绝经期模型,在降低雌激素水平的状态下,观察卵巢切除对睑板腺腺泡上皮细胞脂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56-60 d SD雌性大鼠72只,体质量200~240g:苏丹Ⅲ为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厂产品.②实验分组及过程:随机对72只青春期SD雌性大鼠分为3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每组24只.分别饲养2,4,6,8周后,用2%荧光索钠滴入大鼠结膜囊内,瞬目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钴蓝光扫描照射观测大鼠的泪膜破裂时间,然后麻醉下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③实验评估: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组织化学苏丹Ⅲ染色方法对睑板腺腺泡上皮做脂质染色阳性和强度检测.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①手术组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血清雌二醇水平逐渐降低,术后第4,6,8周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分别P<0.05,P<0.01,P<0.01).②手术组泪膜破裂时间于术后第4,6,8周明显缩短,与正常组、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③手术组苏丹Ⅲ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术后第6周、第8周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④血清雌二醇水平与泪膜破裂时间、苏丹Ⅲ染色强度有显著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57,P=0.004 3:r=0.972 3,P=0.0036).结论:卵巢切除后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可造成睑板腺腺泡上皮细胞脂质减少,是导致睑板腺机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去卵巢及金雀异黄酮(genistein,GS)治疗后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变化,探讨GS改善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使用GS防治绝经后老年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脑研究室进行。将3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及金雀异黄酮组,每组9只,分别进行干预。术后8周取脑切片,进行NADPH-d组化方法染色,计数分析基底前脑各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各组大鼠基底前脑内侧隔核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去卵巢对照组斜角带核垂直支及水平支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分别为(33.13&;#177;9.80)个和(48.55&;#177;6.60)个,均高于假手术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及金雀异黄酮组(P&;lt;0.01),金雀异黄酮组斜角带核垂直支及水平支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与假手术组、苯甲酸雌二醇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去卵巢之后大鼠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增加,产生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导致大鼠学习记能力下降;GS能减少基底前脑一氧化氮水平,有望替代雌激素用于防治疗女性绝经期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6-羟基多巴(6-OHDA)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以及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组,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中脑活性氧水平,并观察大鼠中脑黑质部位TH阳性细胞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6-OHDA注入黑质区后,活性氧升高至129.82±16.79(u/mgprot);外源性SOD有效降低活性氧水平,大鼠右侧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凋亡细胞有所减少,大鼠的旋转圈数也明显降低.结论氧化应激在6-OHDA致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而外源性SOD增强了对活性氧的灭活能力,减弱了6-OHDA的神经毒作用,提高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改善了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活化转录因子6(ATF6)、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7d组、电针治疗14d组、电针治疗21d组、电针治疗28d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各电针治疗组取穴"风府"、"太冲",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分别治疗7d、14d、21d、28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黑质区ATF6、CHOP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大鼠黑质区ATF6 mRNA、CHOP 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大鼠黑质区ATF6、CHOP表达显著提高(P0.01),大鼠黑质区ATF6mRNA、CHOP m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鼠黑质区TH的阳性表达提高(P0.05),ATF6、CHO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大鼠黑质区ATF6 mRNA、CHOP mRNA表达减少(P0.05)。结论:电针"风府、太冲"穴能有效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治疗能抑制内质网应激途径下游的细胞凋亡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其行为学的变化。采用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细胞制成PD样大鼠模型。在右侧纹状体内分别移植入胚胎黑质和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块。在移植后2、4、8和12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步分析存活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在12周时与胚胎中脑组织移植相比较,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大鼠旋转行为改善更为明显。存活TH^+细胞显著增多(分别P〈0.05),但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PD大鼠行为学显著改善。效果优于胚胎中脑组织块的移植。  相似文献   

12.
小胶质细胞介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炎症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蛋白表达。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设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整合素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竖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0.05),整合素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帕金森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对感觉、认知也有严重影响。采用多巴胺类药物替代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中药经验方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观察抑颤汤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特征、脑组织儿茶酚胺类物质以及黑质神经细胞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检测者单盲评估。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材料:雌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180~200g,将造模成功的70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生理盐水组30只和抑颤汤组40只,另取未经造模的大鼠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抑颤汤由山萸肉15g,石菖蒲15g,仙灵脾10g,肉从蓉10g,枸杞子15g,丹参15g,蜈蚣8g等组成,由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提供。按传统煎药法文火煎30min滤取药液,以恒温水浴锅浓缩成含生药1.0g/mL汤剂。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室(洁净级)完成。运用6-羟基多巴诱发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帕金森病大鼠行为特征。抑颤汤组帕金森病大鼠每千克体质量给药量按成人(60kg)每千克体质量剂量(5mL/kg)的10倍计算,灌胃给药,1次/d。每周称体质量1次,按体质量调整给药量,连续给药8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日按体质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给药前、给药第5,6,7,8周,观察正常组、生理盐水组(用药前称模型组)和抑颤汤组大鼠的旋转行为。采用微透析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光学显微镜20倍、40倍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双侧纹状体黑质神经细胞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抑颤汤疗效及其对帕金森病大鼠脑神经介质的影响;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双侧纹状体黑质神经细胞的改变,评价抑颤汤的作用。结果:各组实验大鼠共100只,由于灌胃操作失当,抑颤汤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死亡6,5,2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87只。①治疗第5,6,7,8周后抑颤汤组大鼠40min旋转次数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112.34±33.36),(91.16±73.06),(72.05±20.77),(61.63±17.93),(340.90±52.97)次,P<0.01]。②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脑组织透析液中3,4-二羟基苯酸、高香草酸、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P<0.05~0.01),治疗后抑颤汤组上述介质含量则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0.01),而未损毁侧各介质的含量3组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病理学观察,抑颤汤组大鼠受损侧脑黑质神经细胞计数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且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氏体、线粒体等接近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受损程度,促进其修复,提高脑组织中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释放炎症因子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所释放的两种炎症因子整合素a及肿瘤坏死因子a在小鼠黑质部位的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的礞白表达。方法:将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设为巾f{金森病模型组,并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小鼠行为活动。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部位酪氰酸羟化酶、整合索a及肿瘤坏死因子a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百草枯可造成帕金森病模型组小鼠运动减少,并伴有运动迟缓、震颤、探嗅、峰毛及尾巴硬类似于帕金森病样的行为表现,并且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P〈0.05),酪氨酸羟化酶蛋白表达降低(P〈0.05),整合索a和肿瘤坏死因子a蛋白表达增N(P〈O.05),肿瘤坏死因子a在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有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小胶质细胞上。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参与了帕金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鱼藤酮持续灌胃致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老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5只,2组均给予连续灌胃12周,模型组灌注0.01 mL/g鱼藤酮氯仿溶液,对照组灌注0.01 mL/g氯仿溶液。在灌胃前、灌胃6周、12周时对肠、胸段脊髓、中脑行α-突触核蛋白(α-Syn)、硫磺素S(ThS)、酪氨酸羟化酶(TH)等免疫组化染色。灌胃12周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2组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灌胃6周时模型组小肠内、胸段脊髓处α-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ThS表达比例增多,中脑处α-Syn及TH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灌胃12周时,模型组中脑α-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TH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1)。灌胃12周后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小鼠黑质部可见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不规则肿胀,细胞核形态各异,部分神经元溶解坏死,数目减少,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持续鱼藤酮灌胃可能首先在小肠神经丛局部形成α-Syn多聚体,再通过类朊蛋白途径沿着神经传导通路播散至脑内而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6.
烟草成份保护多巴胺神经元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烟草成份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对抗6-羟基多巴胺(6-OHDA)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脑内立体注射6-OHDA建立帕金森病模型,连续观察术前4周开始分别给予被动吸烟和腹腔注射尼古丁(每次0.1mg/kg或0.4mg/kg,bid,持续6周)对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的含量和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被动吸烟和腹腔注射尼古丁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减少,受损侧纹状体DA含量和黑质TH阳性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增高(P<0.01),高剂量尼古丁作为更为显著。结论:烟草成份可减轻6-OHDA对黑质DA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规律以及尼古丁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取28只小鼠(PD组)腹腔注射MPTP 30 mg/(kg·d),共7 d,建立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取4只小鼠(Nic组)腹腔注射尼古丁(2 mg/kg,每天5次,共17 d);取4只小鼠(Nic+MPTP组)给予尼古丁预处理和MPTP;取4只小鼠(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改变和凋亡细胞的变化规律。结果:慢性MPTP处理过程中,小鼠黑质TH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于MPTP注射第3天开始出现TUNEL阳性细胞,并于第8天达到高峰。与PD组相比,Nic+MPTP组TH阳性细胞丢失和TUNEL阳性细胞增多的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慢性MPTP处理的模式,可诱导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尼古丁对这类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实,小胶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对百草枯的摄取。造成百草枯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帕金森病的黑质纹状体存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其产生氧化应激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建立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观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帕金森病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以腹腔注射百草枯10mg/kg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小鼠行为活动改变。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小鼠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mac-1蛋白表达,同时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两组小鼠黑质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小鼠自发行为活动较对照组减少(P〈0.05)。高效液相法检测模型组小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酪氨酸羟化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c-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性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提示中脑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致使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及抗氧化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引起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Q(paraquat)联合Mn(maneb)暴露对C57BL/6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与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方法运用PQ联合Mn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检测小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Q联合Mn腹腔注射组小鼠的运动能力显著降低,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降低,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PQ联合Mn能够建立稳定可靠的PD模型,可能是通过增加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引起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