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块化清扫法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对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3~12月间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3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140例,平均年龄(59.4±5.1)岁。单孔手术(单孔组)208例,男110例、女98例,平均年龄(59.2±5.3)岁;三孔手术(三孔组)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9.7±5.1)岁。所有患者进行模块化纵隔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尤其N2站淋巴结清扫效果)与术后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单孔组人均清扫淋巴结(7.3±1.0)组,共(17.5±3.0)枚,其中N2站淋巴结(4.3±0.7)组,共(8.6±1.1)枚,三孔组人均清扫淋巴结(7.2±1.0)组,共(17.7±2.7)枚,其中N2站淋巴结(4.3±0.6)组,共(8.5±1.1)枚,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对左、右两侧N2站各组淋巴结的清扫率及清扫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4±1.3)d和(9.2±0.9)d,均较三孔组[(5.0±1.3)d,(9.8±2.0)d]显著缩短(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隔淋巴结模块化清扫能够达到肺癌根治对淋巴结的清扫要求,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10月我科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并在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应用控制性降压的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3~68(53.20±8.80)岁。另选择2016年1~8月我科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但在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未应用控制性降压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39~73(54.32±7.8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177.6±39.4)min vs.(194.3±47.8)min,(317.9±33.6)ml vs.(331.2±38.7)ml,P0.05];治疗组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总时间短于对照组[(10.5±4.3)min vs.(13.6±5.2)min,(37.7±7.5)min vs.(48.7±6.4)min,P0.001];治疗组术后第1、2、3 d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总量、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行控制性降压有利于降低清扫难度,减少清扫隆突淋巴结时的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孔及多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效果,进而评价单孔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同一诊疗组就诊的324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其中单孔组68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54~62(59.3±10.3)岁;多孔组(两孔、三孔)256例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获得与单孔组相同的例数,即多孔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50~66(61.5±9.4)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中转开胸。单孔组、多孔组在术中出血量[(136.3±22.7)ml vs.(142.2±20.3)ml]、术中中转率(4.4%vs.7.4%)、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9.9±3.5 vs.20.0±3.0)、站数(7.9±2.3 vs.8.3±2.1)、术后胸腔引流量[(761.4±182.3)ml vs.(736.9±176.4)ml]、胸腔引流时间[(5.2±1.5)d vs.(5.8±1.8)d]、术后住院时间[(5.5±2.0)d vs.(5.0±2.5)d]及并发症(2.9%vs.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138.2±20.3)min vs.(126.4±22.4)min]、患者满意评分[8.8±1.4 vs.7.3±2.3]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变化(P=0.03)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法胸腔镜在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并不劣于多孔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操作孔完全胸腔镜与传统三孔胸腔镜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62例肺癌在我院接受肺叶切除术,按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孔组(n=31)与三孔组(n=31)。单孔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三孔组以传统三孔操作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比较2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2.3±77.9)min vs.(177.6±69.2)min,t=0.251,P=0.803]、术中出血量[(207.3±48.4)ml vs.(226.5±52.3)ml,t=-1.500,P=0.139]、胸管留置时间[(5.5±1.6)d vs.(5.7±2.0)d,t=0.435,P=0.665]、术后住院时间[(8.7±2.7)d vs.(9.0±2.8)d,t=0.925,P=0.0.372]、淋巴结清扫数目[(11.2±2.8)枚vs.(11.7±3.1)枚,t=-0.666,P=0.50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3/31)vs.12.9%(4/31),χ2=0.000,P=1.000]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孔组术后第1、5天VAS评分分别为(3.1±1.1)、(1.0±0.7)分,分别显著低于三孔组(3.9±1.4)分(t=-2.502,P=0.015)和(1.5±0.7)分(t=-2.812,P=0.007)。62例随访12~36个月,(18.4±6.4)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与传统三孔胸腔镜相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治疗的2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其中80例患者(机器人组)行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122例患者(胸腔镜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清扫数[(16.93±8.00)枚vs(13.98±8.67)枚]及淋巴结清扫组数[(4.89±1.57)组vs(4.25±1.23)组]、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71.2%vs 57.4%),Ⅰ期淋巴结清扫数[(16.59±8.57)枚vs(11.86±6.61)枚]、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84.3%vs 57.8%)及生存率(96.1%vs84.4%)比较,机器人组均优于胸腔镜组(P0.05);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57±49)ml vs(211±180)ml]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 d为(255±116)ml vs(332±175)ml、术后2 d为(259±114)ml vs(321±172)ml]比较,机器人组均少于胸腔镜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中期术后疗效上略优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手术(complet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c-VATS)与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的疗效,探讨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科行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胸腔镜组)31例,选择同期传统开胸肺癌切除术38例作对照研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引流时间较开胸组明显缩短[(3.7±0.9)d vs.(4.9±0.8)d,t=-5.859,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178.4±54.5)ml vs.(297.4±73.5)ml,t=-7.487,P=0.000];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胸组[(417.0±218.9)ml vs.(520.3±235.0)ml,t=-2.295,P=0.023];胸腔镜组清扫淋巴结(16.3±9.2)枚,明显多于开胸组(12.0±6.7)枚(t=2.244,P=0.028)。2组患者围术期CRP术后12、72 h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1 d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0.8)分vs.(7.3±1.0)分,t=0.902,P=0.370],但术后3、7、30 d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5.2±1.1)分vs.(5.8±1.3)分,t=-2.041,P=0.045;(3.7±0.8)分vs.(6.2±1.1),t=-10.572,P=0.000;(1.7±0.9)分vs.(2.6±0.8)分,t=-4.394,P=0.000]。胸腔镜组患者日常活动评分术后7、30 d均明显优于开胸组[(23.2±3.4)分vs.(20.1±2.7)分,t=4.223,P=0.000;(27.3±3.1)分vs.(24.8±2.9)分,t=3.453,P=0.000]。胸腔镜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开胸组(log-rank检验,χ~2=4.042,P=0.044)。结论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围术期对患者影响小,具有安全、淋巴结清扫彻底和微创的优点,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孔与三孔单向式胸腔镜(single-direction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VA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我院同一术者连续开展的60例S-VATS肺叶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2±9.0)岁。依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孔S-VATS组与三孔S-VATS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中转开胸、增加手术切口或死亡病例,气管切缘均阴性。单孔S-VATS组与三孔S-VATS组相比,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8±16.4)min vs.(73.7±14.3)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站数及枚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S-VATS组患者术后3~14 d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三孔S-VATS组(P0.05)。平均随访10个月,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由三孔S-VATS过渡到单孔S-VATS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是可行的。此外,最优化的血管切除顺序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纳米碳微粒作为淋巴结示踪剂,评价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规范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个月内实施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将手术中注射纳米碳混悬液后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5例设为观察组,其余25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15例中,小弯侧淋巴结显色12例(80.00%);8a组和6组淋巴结色染各8例(53.33%);脾门和大弯侧淋巴结色染各3例(20.00%).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主要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切口长度[(6.90±0.28) cm vs.(6.82±0.38)cm],术中出血量[(286±168) mL vs.(235±98)mL],手术时间[(182±31)min vs.( 176±21)min],淋巴结检出数[(16.8±6.71)枚vs.( 14.9±3.90)枚],术后住院时间[( 10.1±3.8) d vs.(11.6±6.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淋巴结示踪剂的应用,对完善术中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更能体现出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single utility port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采用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162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单操作孔组),用同期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肺叶切除术221例早期肺癌患者做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下床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2.8±75.6)ml vs.(231.4±62.8)ml、术后下床时间(2.2±0.3)d vs.(3.7±0.5)d、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3.5±0.2)d vs.(4.6±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操作孔组与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33.7±22.0)min vs.(124.9±25.7)min、淋巴结清扫数(11.7±1.9)枚vs.(12.5±2.7)枚、并发症发生率7.4%vs.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靠,较VAMT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为70例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3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37例行常规开腹手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50.97±51.21)min vs.(226.57±44.61)min]、术中出血量[(203.94±99.06)ml vs.(276.22±148.6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4.64±1.11)d vs.(5.35±1.46)d]、术后住院时间[(12.09±2.65)d vs.(13.95±3.7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脾门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2±1.2)枚与(1.2±1.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9%与1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且具有安全、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因非恶性妇科疾病行LAVH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患者意愿分为单孔和三孔组各30例。单孔组使用一次性单孔套管穿刺系统。比较2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结果2组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无肠管、输尿管、膀胱或大血管损伤。单孔组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少[(17.1±6.5)vs.(20.9±8.1)g/L,P=0.045];2组手术时间[(73.1±24.3)vs.(70.3±22.1)min,P=0.639],子宫重量[(311.2±185.3)vs.(339.4±234.3)g,P=0.607],排气时间[(34.1±5.8)vs.(34.2±4.7)h,P=0.961],总住院时间[(4.1±1.1)vs.(4.3±1.0)d,P=0.54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例vs.3例,P=1.000)差异无显著性。2组术后短暂性麻痹性肠梗阻3例(单孔组2例,三孔组1例),盆腔血肿2例(2组各1例),败血症1例(三孔组),未出现与穿刺器相关的并发症(如脐疝)。结论单孔LAVH显示术中出血较少及几乎无瘢痕的优势,与三孔手术结局及并发症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功能型助手与支架型助手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为支架型助手组(对照组),62例为功能型助手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近期随访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支架型助手组相比,功能型助手组手术时间短[(208.1±34.8)min vs.(259.4±37.9)min,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30.2±7.4)枚vs.(26.0±6.4)枚,P=0.001],术中出血量少[(115.0±61.9)mL vs.(200.5±71.5)mL,P<0.001],切口短[(6.7±0.8)cm vs.(8.1±0.6)cm,P<0.001],首次进食流质早[(4.7±1.1)d vs.(5.2±1.3)d,P=0.033];两组首次排气时间[(3.8±0.9)d vs.(4.1±1.2)d,P=0.116]、引流管拔除时间[(9.0±2.5)d vs.(8.2±2.8)d,P=0.096]及术后住院时间[(10.7±2.8)d vs.(9.9±2.5)d,P=0.1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型助手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优势明显,与支架型助手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等优势,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VATS组),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42~76(60.26±4.38)岁。同期58例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常规开胸组),其中男47例、女11例,年龄44~73(61.42±3.67)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VATS组术中出血量[(126.10±48.56)ml vs.(260.84±69.70)ml、术后胸腔引流量[(230.52±50.22)ml vs.(380.16±96.24)ml、术后住院时间[(6.42±1.40)ml vs.(9.64±2.08)ml],明显优于常规开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146.25±19.68)min vs.(139.26±25.39min)]、淋巴结清扫个数(13.56±2.31 vs.14.12±3.06)、术后并发症(13.0%vs.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且能达到常规开胸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科达芬奇机器人左肺上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行达芬奇机器人左肺上叶切除术的33例肺癌患者(达芬奇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97±9.16)岁;选取同一时期同一术者行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的41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24±8.96)岁。手术流程按照后下至前上的顺序进行,随后依次清除纵隔内第4~9组淋巴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胸腔镜手术相比较,达芬奇组左肺上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更长[(191.21±61.77)min vs.(154.51±38.81)min,P=0.003],住院费用更多[(82 307.75±11 859.03)元vs.(58 966.57±5 640.07)元,P=0.000],术后带管时间更短[(4.58±1.77)d vs.(5.41±1.52)d,P=0.03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6.48±1.82)d vs.(7.66±2.12)d,P=0.014];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疼痛评分、胸腔引流总量、平均每天引流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左肺上叶切除手术治疗肺癌安全可行、更加微创,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孔与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同一术者同期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79例,单孔组86例,两孔组93例。回顾性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前3天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站数、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术后第3天及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增加操作孔或中转开胸病例。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站数,N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站数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孔组术后第3天及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低于两孔组[术后3天(24.9±10.7)分vs.(32.9±17.6)分,t=-3.696,P=0.000;术后1个月(12.0±8.5)分vs.(17.3±12.3)分,t=-3.395,P=0.001]。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很好地保护胸壁肌肉、肋间神经及血管,降低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接受CME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同一手术组施行的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2.1±7.8)枚,明显多于开腹组(18.6±4.3)枚(t=2.436,P=0.017),其中Ⅱ期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t=0.758,P=0.454),Ⅲ期腹腔镜组明显多于开腹组[(23.0±6.0)枚vs.(18.2±5.1)枚,t=2.699,P=0.000]。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476;t=-1.547,P=0.126)。腹腔镜组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9.0±1.3)d vs.(10.3±2.2)d,t=-2.950,P=0.004],术后排气时间[(3.1±1.2)vs.(4.8±1.4)d,t=-5.767,P=0.000],术后进食时间[(4.3±0.8)d vs.(6.2±1.3)d,t=-7.817,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6±2.8)d vs.(15.8±4.6)d,t=-6.065,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vs.28.9%,χ2=4.504,P=0.034)均显著短于/低于开腹组。结论 CME在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可保证切除系膜的完整性和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43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対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188.37±9.50)min vs.(167.33±6.76)min]、术中失血量[(65.54±6.34)ml vs.(111.05±14.74)ml]、术后排气时间[(59.74±14.86)h vs.(82.88±15.45)h]、术后进食时间[(61.93±14.90)h vs.(84.91±15.42)h]、术后镇痛药应用次数[(2.87±1.15)vs.(4.12±1.07)]及术后住院时间[(12.28±1.63)d vs.(15.28±0.77)d]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35%)vs.5(11.63%)]、清扫淋巴结数量[(25.87±1.22)枚vS.(25.91±1.11)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相较传统开腹手术存在多方面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拟行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个数、淋巴结清扫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总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2±2.6)个和9.1%,观察组分别为(12.4±2.2)个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扫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4.8)min vs(22.7±3.3)min,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6)d vs(8.4±2.8)d,P0.05]。结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的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60例(全胸腔镜手术组,其中男83例,女77例;平均年龄60.8岁)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并与同期357例(开放手术组,其中男222例,女135例;平均年龄59.5岁)接受常规开放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全胸腔镜手术组患者中转开胸率为5.0%(8/160)。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放手术组(113.0 min vs.125.0 min,P=0.039);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3)d vs.(9.1±4.6)d,P=0.425]。全胸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15/160)和10.1%(36/357),围术期死亡率为0.6%(1/160)和2.0%(7/357)。两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组数[(2.4±1.5)组vs.(2.4±1.7)组,P=0.743]和平均淋巴结清扫数[(9.8±6.3)枚vs.(10.1±6.4)枚,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手术组总体5年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81.5%vs.67.8%,P=0.001)。进一步按不同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全胸腔镜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86.0%,pⅠb期84.5%,pⅢa期58.8%;开放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pⅠa期92.9%,pⅠb期76.4%,pⅢa期25.3%。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肺癌在技术上安全可行,其淋巴结清扫可达到开放手术的范围,远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但亟待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孔法与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109例单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组59例,双孔组5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及围手术期死亡。2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57.7±21.5)min vs.(60.3±26.8)min,t=-0.562,P=0.575];单孔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明显少于双孔组(10 ml vs.20 ml,Z=-2.411,P=0.016);单孔组术后总胸腔引流量中位数明显少于双孔组(110 ml vs.312 ml,Z=-5.168,P=0.000);单孔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双孔组[(2.8±0.9)d vs.(4.2±2.8)d(t=-3.628,P=0.000];单孔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双孔组[(3.7±1.1)d vs.(4.7±3.0)d,t=-2.380,P=0.019];单孔组术后NRS法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双孔组[(3.3±1.5)分vs.(4.8±1.6)分,t=-5.046,P=0.000]。2组各发生肺部漏气1例。2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随访12个月,无气胸复发。结论单孔法与常规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相当,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单孔法疼痛更轻,恢复更快,更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