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严重颅脑外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7例,植物人1例,死亡2例。结论护理人员认真、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严密生命体征的观察,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0例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0例,好转7例,死亡3例。结论:熟练的护理技术及操作技能、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消毒隔离措施、全面系统的基础护理,是护理人员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周雪芬 《全科护理》2016,(9):929-93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狭窄及多发性息肉病人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狭窄及多发性息肉病人,通过对病人环境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气管切口护理、气道湿化护理、气管切开护理及吸痰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后,缩短其留置气管套管时间,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6例气管切开病人均成功拔管,其中1例再次出现息肉行第二次行气管息肉切除及气管重建术,余均可在3周内成功拔管。拔管后3 d~5 d切口基本愈合。[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狭窄及多发性息肉病人实施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病人的复发率,改善病人的不良心理情绪,缩短气管切开套管留置时间,降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取得良好预后,提高病人的临床护理满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54例气管切开呼吸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脑缺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54例气管切开呼吸道患者的护理.结果:无呼吸道并发症,改善缺氧症状.结论:加强呼吸道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89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结果 本组治愈64例,好转17例,发生肺部感染8例,死亡5例.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计划的、精心的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可大大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5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实施严格套管护理、吸痰的护理、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55例患者,5例因病情转重死亡.仅6例发生肺部感染,且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后治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采用上述护理措施得当、有效。  相似文献   

7.
颅脑外伤病人气管插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病人气管插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87例颅脑外伤病人气管插管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取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颅脑外伤病人气管插管时采用综合护理,可以减少并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相似文献   

8.
总结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微创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气管切开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痰痂堵塞、气道黏膜损伤、气切套管脱出、肺部感染等。气管切开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规范实施切口、气切套管、吸痰的护理,并加强呼吸道湿化,控制医源性感染,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病人,5例因病情转重死亡,仅5例发生肺部感染,且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后治愈,其余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建立人工气道后行有效的气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措施之一,保持气道通畅是生命支持的基础。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ICU护理特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123例,经过科学规范护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明显减少,提高了颅脑外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环境消毒、气管切开后及时有效的气管套管及切口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正确的吸痰,防止误吸等.认为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气道切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昏迷、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气管切开患者感染出现时间高峰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和第7天,预防重在做好呼吸道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加强营养支持等[1].现将37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夏君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4940-494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留置气管插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60例颅脑外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均带气管导管回ICU行呼吸机支持呼吸,术后留置导管时间6~72 h,对留管期间进行有效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护理期间无一例气管导管脱出,经治疗和护理后均安全拔除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结论针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有效护理,可安全、有效拔除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鼻饲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分析78例重型颅脑损伤(GSC≤8分)气管切开后鼻饲情况,改进胃管置入方法,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发症。认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金秀明  曹英 《家庭护士》2009,7(9):759-760
[目的]总结4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护理.[方法]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后,观察病人下呼吸道内是否有痰液潴留,适时正确地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指导病人有效深呼吸及咳嗽,鼓励咳嗽排痰.[结果]减少不必要气道刺激,见效快,治愈率高,可缩短病程、促进病人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等优点,为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救治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结论]保证气道通畅,预防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00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分组对比,观察组的堵管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人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3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抢救与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梗阻,保证充分供氧,减轻脑水肿,降低肺部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通过对34例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5例于手术后4~15d内死亡,29例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对气管切开患者,在术后的护理中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好吸痰的指征及方法 ,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结论防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朱冬敏 《家庭护士》2009,7(2):130-131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病人进行鼻饲肠内营养是较好的营养途径,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护理,护理内容包括鼻饲管护理、病人护理及并发症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5例重型颅脑外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脑外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4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经过综合治疗及护理,未发生坏疽、肺栓塞等护理并发症。结论:针对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的经验。方法对解放军第107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6例重度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果56例患者中,9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47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支持呼吸,做好基础护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