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药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黄作为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目前,3种大黄均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兽药等领域,年需求量达5 500余吨(1吨=1 000 kg)。然而,在生产及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非药用部位和药渣等废弃物,因无有效利用途径而废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黄非药用部位有类似于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常规营养成分,且使用历史悠久,某些资源性成分含量较根及根茎高,尤其是大黄茎叶安全性高、药食用价值潜力巨大;大黄药渣蒽醌类成分含量较高,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可见,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鉴于此,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产地应用调研的基础上,对大黄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的利用状况进行总结,对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资源性物质和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提出大黄废弃物多层次和多途径的资源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大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大黄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飞亚  陶爱恩  管鑫  钱金栿  夏从龙 《中草药》2021,52(8):2449-2457
重楼生长缓慢,野生资源枯竭,价格昂贵。长期以来,在政府扶持和企业带动下,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仅以根茎作为药用部位,地上部分(茎、叶)资源被丢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地上部分含有多糖、皂苷、黄酮等成分,具有抗癌、止血、抗炎、抗菌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通过对重楼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葛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极广,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已有近两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由于葛药食两用的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据统计,我国葛资源(栽培和野生)约40 hm~2左右,年产量在150万t以上,同时,在葛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藤茎、叶、花等)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药渣等均未被有效利用而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于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针对我国葛资源种类及分布,以及采收加工过程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藤茎、叶、花和药渣等废弃物的研究与综合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构建葛资源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陶爱恩  赵飞亚  李若师  钱金栿  夏从龙 《中草药》2020,51(18):4809-4815
重楼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疗效确切,具有镇痛、止血、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目前为我国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等262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在中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主要从重楼的药用历史及产地变迁、产业发展历史、少数民族和民间应用现状、中成药开发与应用现状和资源生态与繁育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提出实施重楼产业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重楼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玉梅 《中草药》2019,50(21):5380-5388
核桃Juglans regia主要含有多糖、黄酮、酚酸、皂苷、酯和醌类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抑菌、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不仅可用于药物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在食品行业等领域也具有良好应用基础和市场前景,这些活性物质是核桃中极具开发潜能的资源性物质。本文针对核桃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业应用与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核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2〇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等开展基础与循环利用利用研究,针对银杏、黄蜀葵、芡、丹参等20余种药材非药用部位,甘草、黄芪等1〇余个大宗品种配方颗粒废弃药渣,以及多个  相似文献   

7.
枇杷作为蔷薇科枇杷属的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品种,享有“全身是宝”的美誉,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性成分、三萜酸、黄酮和多糖4大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止咳平喘、降脂降糖等作用。然在其栽培和采收过程中,大量的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合理利用,不仅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增加了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对枇杷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枇杷的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资源价值发现与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药生态农业的生态功能提升及通过生态功能助力经济功能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菊资源丰富,花序为其主要药用部位,其种植、采收过程的茎叶及根等非药用部位常被废弃。菊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菊资源国内外专利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从发展趋势、全球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领域、技术生命曲线、技术生长率及专利质量等多个角度阐述菊资源当前专利的活动特征,揭示菊资源产业发展态势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菊花及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特点及其潜在资源价值,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精细高值化、转化增效、粗放低值化及文旅融合特色化的菊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策略与途径,为提升菊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菊资源经济产业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倪雅迪  徐羚欣  朱钰雅  肖平  段金廒 《中草药》2024,55(8):2828-2842
蛋白在中药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具有多重资源利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保健价值、饲用价值等,故中药蛋白开发潜力巨大。蛋白的提取分离是其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亟需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因此,需要剖析当前中药蛋白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优劣势,整合各技术的优势为中药蛋白资源产业化服务。鉴于中药材具有来源天然、储量可观、生物活性好等特点,中药蛋白实际应用的前景乐观。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蛋白资源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考验。通过对中药蛋白的资源分布情况、利用现状、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进行概述。此外,还总结了中药蛋白资源产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策略和展望,为中药蛋白资源科学开发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党参是大宗药材,传统药用部位为根,地上部分研究较少,而地上部分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但其利用和研究仅处于初级阶段,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还未开展,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党参地上部分综合开发能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党参产业链、提高其经济价值和药农经济收入并推动地方药材支柱产业发展,因此,地上部分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党参地上部分(茎、叶、花)的现有研究和综合利用现状,对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在畜牧业和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党参地上部分综合利用和党参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黄涵签  王潇晗  付航  王妍  杨世海 《中草药》2017,48(14):2989-2996
柴胡作为传统大宗药材,使用量巨大,现有野生资源量不足以提供市场需求。为保护柴胡野生资源,扩大药材来源,目前对柴胡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从柴胡属药用植物的生境分布及种类、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为柴胡资源开发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麋鹿为我国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其茸、角、骨、肉、血等入药已逾千年,均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由于麋鹿在我国的灭绝而无药可用.随着麋鹿种群重引入并快速扩大,围绕麋鹿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广泛的现代研究.系统分析了麋鹿药用资源的保护现状,提出了应明确麋鹿作为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展麋鹿野化驯养与人工规范化养殖相结合的资源发展模式,通过开展以麋鹿药用资源科学合理利用为目的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并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麋鹿系列产品,促进麋鹿生物资源在中药农业、工业、商业、保健品业、食品业、化妆品业以及加工设备技术等产业化的构想,以期引导和推动麋鹿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茱萸为木本药用植物山茱萸成熟果实的果肉干燥品。其果实成熟及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叶片、果核等传统非药用部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为提高山茱萸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其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在前期资源价值挖掘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山茱萸叶及果核等非药用部位含有的化学成分,结合其可能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提出山茱萸资源提质增效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山茱萸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药材生产-饮片加工-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化过程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中药资源产业链和产品集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在药材生产与饮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在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大量的废弃物,既导致了中药资源的极大浪费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前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废弃物所含资源性物质的不同理化性质与资源化潜力、不同利用价值等,构建了“三大利用策略”和“三类资源化模式”。该文在资源循环经济理论和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的指导下,针对中药废弃物转化增效的资源化模式,从转化增效的实现途径、适宜技术体系、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推动和有效解决这一长期制约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李巧  何沛煜  张定堃  裴照卿  陈依培  黎智  郑川 《中草药》2024,55(8):2771-2783
川芎Chuanxiong Rhizoma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为"血中之气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重金属镉超标、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不健全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川芎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川芎产业发展现状,概述了川芎资源、生产关键技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与临床、新药研发与大健康产品、专利申请等研究进展,从全产业链分析探讨川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与方法,为川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