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术中对Ⅲ型腹股沟斜疝疝囊采用完全剥离与横断处理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为128例成年男性单侧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行腹腔镜TAPP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中横断疝囊(横断组),60例剥离疝囊(剥离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横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剥离组(P0.05);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低于剥离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囊剥离与疝囊横断两种处理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TAPP治疗Ⅲ型腹股沟斜疝术中横断疝囊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创伤更小,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斜疝疝囊横断与完全剥离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166例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疝囊横断组(86例)与完整剥离组(8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复发及血清肿等指标。 结果2组之间的术后急性、慢性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疝囊离断组术后2 d和7 d的血清肿发生率(18.6%和27.8%)高于疝囊完整剥离组(7.5%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血清肿自行消失。术后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TAPP术中,疝囊完整剥离与疝囊横断术疗效相当,医师可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选择横断或者剥离。尽管疝囊横断术后血清肿会增加,但是在3个月内会自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完全剥离或横断腹股沟疝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行TAPP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完全剥离组(n=100)与横断组(n=108),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尿潴留、血清肿、睾丸萎缩、慢性疼痛、麻木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尿潴留、睾丸萎缩、慢性疼痛、术区麻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剥离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低于横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P术中对疝囊进行完全剥离相较横断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腹股沟斜疝男性患者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行TAPP术的腹股沟斜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共8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残端疝囊横断处理手术进行处理。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的VA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为(32.18±6.56)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36±1.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3.27±0.86)天,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2.39±1.08)分。血清肿1例(1.23%)、阴囊血肿1例(1.23%)、神经感觉异常1例(1.23%),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0%。结论在原发性腹股沟斜疝男性患者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术中对患者的残端疝囊进行横断处理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VAS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完全性阴囊疝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不同疝囊处理方式的疗效。方法选取南石医院2016-01—2018-09间行TAPP治疗的196例完全性阴囊疝患者,根据疝囊处理方式分为3组。A组完整剥离疝囊;B组疝囊完整剥离失败,游离疝囊最远端并横断回纳。C组不剥离疝囊,于近内环处横断疝囊,远端不处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TAPP手术。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B组手术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发生阴囊相关并发症64例(32.6%),除A、B组2组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阴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 a,其间A组复发2例,A、B组均出现2例疼痛/神经感觉障碍。结论完全性阴囊疝TAPP术中不同疝囊处理方式的疗效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采用横断疝囊与完全剥离疝囊两种方法治疗完全性阴囊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为124例阴囊疝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根据疝囊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横断疝囊组(横断组)与完全剥离疝囊组(剥离组);根据TEP的学习曲线,分为A组(学习曲线内横断疝囊组,n=25)与B组(学习曲线内完全剥离疝囊组,n=22)、C组(学习曲线外横断疝囊组,n=36)、D组(学习曲线外完全剥离疝囊组,n=41)。观察各组手术时间、腹膜破损、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施行TEP,横断组手术时间(P=0.027)、腹膜破损(P=0.016)、术后血清肿(P=0.016)、急性尿潴留(P=0.031)优于剥离组。学习曲线内:A组在手术时间(P=0.008)、腹膜破损(P=0.032)、血清肿(P=0.031)、急性尿潴留(P=0.047)等方面优于B组。渡过学习曲线后:C组较D组手术时间短(P=0.012),两组腹膜破损(P=0.100)、血清肿(P=0.139)、急性尿潴留(P=0.70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横断疝囊与完全剥离疝囊均可安全完成TEP,横断疝囊在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优于完全剥离疝囊。受TEP学习曲线的影响,建议学习曲线内采用横断疝囊的方法,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放置腹膜前引流对术后血肿及血清肿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TAPP手术。试验组放置腹膜前引流管,对照组不放置引流管。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2组患者术后血肿及血清肿发生率差异。 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手术及随访。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疝位置、疝分型、手术时间、住院花费、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发热发生率、急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和3个月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年随访均观察到1例复发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的病例。 结论TAPP中,放置腹膜前引流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肿和血清肿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TAPP)术中直疝缺损处腹横筋膜固定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5—2021-12永泰县医院外科行TAPP术的127例男性原发性腹股沟直疝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固定组(72例)术中将直疝缺损处的腹横筋膜固定于腹直肌下缘或耻骨梳韧带或陷窝韧带;未固定组(55例)术中未关闭直疝缺损,未行腹横筋膜固定。观察2组术后第7 d的血清肿积液量,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肿发生情况。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术后慢性疼痛、疝复发情况。结果 固定组术后7 d的血清肿积液量低于未固定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未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慢性疼痛并发症及疝复发病例。进一步对固定组中按疝钉固定和缝合固定分组,疝钉固定亚组的手术时间短于缝合固定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术后第7天的血清肿积液量,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血清肿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横断疝囊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单侧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疝囊组150例和完全剥离疝囊组135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清肿、术后慢性疼痛、术后血肿、切口感染及复发等情况。 结果横断疝囊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完全剥离疝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慢性疼痛、术后血肿及切口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随访1年均未出现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GilbertⅢ型腹股沟疝时,术中横断疝囊能有效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疝缺损对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清河县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使用0号涤纶缝线缝合关闭疝环和直疝疝囊腔;对照组患者不处理疝环,2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复查腹股沟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腹股沟区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并评估血清肿的积液量,同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慢性疼痛和复发情况等。 结果术后7 d、1个月复查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组血清肿积液量分别为(30.63±6.86)ml、(20.19±5.94)ml明显高于试验组(15.45±4.16)ml、(11.00±2.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血清肿积液量(13.18±5.13)ml与实验组(10.00±0.00)比较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53.21±8.21)min高于对照组(47.60±5.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3.09±0.55)d与对照组(3.08±0.63)d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复发。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缝合关闭缺损这一操作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感染、疼痛及复发等风险。  相似文献   

11.
PurposeTo determine whether transection of the hernia sac during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 (TAPP) affects the occurrence of seroma, and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seroma.MethodsIn total, 330 consecutive male patient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who underwent TAPP repair at the Qingdao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une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ntraoperative hernia sac treatme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completely reduced sac group and a transected sac group.ResultsAmong the 330 inguinal hernia male patients, 240 received hernia sac reduction and 90 received hernia sac transection. Fifty-four patients developed seroma, with an incidence of 16.4%. In patients with a hernia defect measuring ≥3 cm and extension into the scrotum,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eroma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approached significance (P = 0.052). The risk factors for seroma, high body mass index, hernia sac ≥3 cm, extension of the hernia into the scrotum and oper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seroma.Conclusion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seroma after TAPP was as high as 16.4%. For patients with a hernia sac that is too large and descended extends into the scrotum, transection may be better than complete dissection of the hernia sac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patients with high body mass index, hernia sac measuring ≥3 cm, and a high risk of the hernia extending into the scrotu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整剥离疝囊和横断疝囊在单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85例行TAPP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横断组(43例)和剥离组(42例),其中横断组术中横断疝囊,剥离组完整剥离疝囊。比较2组一般手术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氧化应激指标中生长激素、胰岛素、血糖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免疫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横断组手术时间、腹股沟区积液、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剥离组(P<0.05);横断组术后1 d、3 d和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剥离组(P<0.05);横断组生长激素、胰岛素和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剥离组(P<0.05),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剥离组(P<0.05);2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TIMP-2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2组术后血清免疫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清肿、神经感觉异常和尿潴留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完全剥离和横断疝囊在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横断疝囊方式在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应激反应,加快康复方面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ichtenstein术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腹膜前疝囊部分横断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院东院区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Lichtenstein术,试验组采用TAPP联合腹膜前疝囊部分横断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48 h的血清IgM、IgA、IgG水平,以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4±9.6)min及(36.5±5.1)ml,与对照组(41.3±8.7)min及(39.2±5.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8、2.953,P=0.002、0.004);试验组患者术后4 h VAS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6±1.5)分、(14.9±3.1)h及(5.2±1.8)d,与对照组(5.3±1.4)分、(16.2±3.6)h及(6.5±1.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2.223、4.035,P均<0.05);试验组患者IgM、IgA、IgG水平分别为0.78±0.10、1.43±0.31、6.84±0.73,与对照组0.67±0.11、1.26±0.25、5.79±0.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1、3.648、8.967,P均<0.05);试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情况为2(3.03%)与对照组9(13.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P=0.027);试验组患者复发情况为1(1.52%)与对照组3(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10)。 结论TAPP联合腹膜前疝囊部分横断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恢复较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疝囊主动切开技术在成人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洪湖市人民医院行腹股沟斜疝TEP手术的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疝囊分离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103例,采取疝囊主动切开分离技术;对照组患者122例,采取疝囊剥离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术中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肠管)、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临床指标。 结果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观察组手术时间[(50.2±12.6)min]较对照组[(65.6±18.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疼痛评分、手术室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副损伤明显减少,但是血清肿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随访6个月,2组患者均无肠梗阻、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TEP术中主动切开疝囊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操作简单、安全可行,不会影响手术空间,尤其适用于病程较长或粘连严重的疝囊分离困难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比较前入路Kugel修补术中疝囊完全剥离与疝囊横断远端旷置2种不同处理方式对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原发性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疝囊完全剥离组和疝囊横断旷置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血肿、血清肿、切口感染、异物感、复发率发生情况。 结果疝囊完全剥离组在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4±0.7)、血清肿(1例)、术后2周恢复活动人数(57例)及异物感(4例)方面明显优于疝囊横断旷置组(2.7±0.9、7例、50例、1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肿、尿潴留、阴囊积液、切口感染、术后4周恢复活动人数、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中疝囊完全剥离可明显降低术后早期疼痛及血清肿发生,有利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型切开疝囊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游离斜疝巨大疝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镜下TAPP的1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用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游离疝囊,研究组采用T型切开疝囊,并向两侧游离。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发病时间、疝缺损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疝囊游离时间(8.3minvs.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m Lvs.4.3m L)、平均手术时间(47.2minvs.51.3min)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及补片部位感染,研究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8.1%,P=0.029);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TAPP巨大斜疝疝囊游离中采用T型疝囊切开,能显著缩短游离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a repair,TAPP)疝囊横断与剥离两种处理方式在成人男性单侧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60例TAPP术后腹股沟斜疝(Gilbert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疝囊处理方式分为横断组(26例)和剥离组(3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 结果剥离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均明显高于横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0、6.832,P均<0.05);横断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6、3.933,P均<0.05);横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剥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5)。术后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PP横断和剥离两种疝囊处理方式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横断疝囊的处理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VAS评分低、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