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究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用于抑郁症氟西汀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来我院治疗的30例抑郁症患者(观察组)与30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用于抑郁症氟西汀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以除后颞叶、基底节、丘脑的其他区域与对照组的RAR差异最为显著(P<0.05)。经过治疗以后,即治疗4周、10周后,扣带回、前额叶、右顶叶、右颞叶、枕叶的血流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其扣带回和前额叶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减低,经氟西汀治疗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所有患者的脑血流灌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CO)中毒可引起多种脑部病变,全面了解这些病变对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已常规用于脑血管病、痴呆、癫痫、精神疾病的诊断中,并被证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应用于CO中毒诊断的报道尚少。我们对45例CO中毒患者不同时期的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总结,以期了解CO中毒者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凤岐  张国翔 《中国保健》2008,16(14):593-593
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损伤部位与后遗精神障碍的相关性.方法79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分别接受了CCMD-3诊断标准评估.结果79例脑外伤患者遗有各类精神障碍者62例,患病率为78.48%,不同损伤部位脑外伤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分布中,颞叶病灶患者患病率最高,额叶病灶患者患病率次之,顶叶和枕叶病灶患者患病率最少.结论脑外伤患者颞、额叶部位病灶与早期精神障碍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99mTc-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难治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难治性发作性癫痫患者共238例分别进行SPECT、MRI、CT和脑电图(EEG)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SPECT对强直性发作、失神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5.7%、95.7%、89.8%和90.9%,显著高于其他检查方法(P<0.01);接受SPECT病灶定位诊断进行伽马刀治疗的36例患者中,23例随访1年以上,有效率为78.26%.结论 SPECT对癫痫病灶的检出率较高,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SPECT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行脑电图(EEG)检测,其中10例同时期行SPECT脑血流显像,分两年龄段观察脑电图的变化。结果脑电图正常11例,脑电图异常36例(76.60%),其中边缘状态脑电图41例,占87.23%;轻度异常脑电图4例,占8.51%;中度异常2例;〈60岁组EEG的异常表现以泛化的慢α波为主,α活动减少、α波幅减低、调幅调节差。≥60岁组EEG改变无明显规律,出现了散在的或弥漫的θ波,同时可混有少量的δ波。两组患者均未见特异性EEG改变。10例行脑血流显像的患者SPECT结果均为阳性,表现为大脑实质广泛的血流灌注降低,以颞叶、额叶及顶叶血流降低最为明显。结论 SPECT脑血流显像能直接地评价脑组织学和功能改变;EEG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还不具有特征性,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脑缺血后脑细胞的功能改变,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分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方法分析近两年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及冠脉造影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肌灌注显像,负荷显像异常者于24h后再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核素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不相符的患者共5例,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阴性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1例,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例。结论这两种检查方法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病人的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SPECT检查结果发现54例呈脑灌注缺损或减低(90%);60例凹检查结果发现27例表现异常(45%),SPECT检出阳性率高于CT,差异有显著性(X^2=25.68,P<0.01)。特别是在轻型脑损伤患者中,SPECT检出阳性率(86.7%)明显高于CT(26.7%),差异有显著性(X^2=0.59,P<0.01)。26例CT与SPECT均为阳性的患者中,SPECT发现106个病灶,而CT仅检出50个。结论SPECT脑灌注显像诊断急性脑损伤灵敏度高,尤其对轻型脑损伤患者,可检出CT无法发现的病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痫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性脑病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9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6例行CT检查,且都有CT或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3例CT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及白质内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未见异常。9例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旁正中矢状位、顶枕叶脑实质内;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多无明显占位效应,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至3个月内部分或完全改善。结论子痫性脑病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这一疾病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应用于多发性硬化(M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MS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为脊髓型14例和脑/脑脊髓型16例,与同期1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比,分析MS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血流改变。结果脑/脑脊髓型MS组和脊髓型MS组认知障碍发生率62.5%(10/16)和42.9%(6/1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1/15),MS病例组在多处放射性比值低于对照组,以右丘脑和左顶叶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早期诊断M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杨磊  傅晓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S):31-32
目的探讨子痫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性脑病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9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6例行CT检查,且都有CT或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3例CT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及白质内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未见异常。9例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旁正中矢状位、顶枕叶脑实质内;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多无明显占位效应,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至3个月内部分或完全改善。结论子痫性脑病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这一疾病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独症脑影像学的特征,为孤独症的神经影像学进一步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368例孤独症患儿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脑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孤独症患儿脑结构MRI异常率35.5%(55/155)>CT异常率12.7%(26/205),其存在的主要异常部位为大脑皮层、脑白质、小脑、基底节和脑室系统。功能性脑影像学检查SPECT、fMRI、MRS、DTI中以SPECT应用最多,31例患儿SPECT 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脑血流灌注均有局部改变,其中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的有26例,发生率为83.9%,主要为额颞顶叶和海马区,局部脑血流灌注增加的部位均为基底节区。结论 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多个部位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功能性脑影像学比结构影像学检查对探讨孤独症的病理机制更为敏感,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学习障碍儿童在工作记忆任务时额顶叶功能及结构的缺陷,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学习障碍儿童12名及对照组12名以步进式视觉累加实验作为刺激模式,进行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比较两组额顶叶皮层激活部位、强度及白质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的差异。结果:①学习障碍组儿童双侧额顶叶皮层激活较正常儿童组弱(P0.05)。②学习障碍组左额顶间白质(0.51±0.05)、左顶叶白质(0.61±0.03)及左额叶白质(0.43±0.04)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③学习障碍组儿童左前额叶背侧区激活像素数量的平均值为136.92±19.68,与左额顶间白质FA值存在相关性(r=0.636,P=0.026);对照组儿童激活像素数量的平均值为165.75±24.33,与左额顶间白质FA值存在相关性(r=0.822,P=0.001)。结论:学习障碍组儿童工作记忆过程中存在额顶叶皮层激活缺陷,与该部位白质成熟度较低有关。这可能提示学习障碍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观察两组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情况,分析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缓解期、发作期阳性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2,x~2=9.426;P<0.05);观察组患者检出的病灶直径及病灶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t=3.267;P<0.05);随访期间在35例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中,对照组19例,观察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高血脂和胆固醇是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x~2=4.364,x~2=5.845,x~2=9.813,x~2=15.915,x~2=12.846,x~2=10.652,x~2=7.567,x~2=9.846;P<0.05);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均是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2,OR=2.230,OR=1.154,OR=1.324;P<0.05)。结论:MRI、CT均可反映TIA病情进展情况,但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可明确病灶位置及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7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包括超急性期23例,急性期49例。全部患者行脑常规MRI、FLAIR、DWI和3D-TOF-MRA检查。结果:2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39.1%和78.2%;49例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83.7%、91.8%和80.0%。DWI扫描发现脑梗死发病<6小时、6~24小时、24~72小时病灶ADC值分别为0.34±0.03、0.41±0.03、0.45±0.04,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DWI优于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FLAIR优于常规MRI,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FLAIR、DWI联合MRA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 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本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中选择较为合适的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操作,比较发生脑肿瘤一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血流量以及表面通透性等参数值,并对图像视觉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脑灌注图像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CT脑灌注(CTP)的变化/核磁共振质子自旋标记技术(3D-ASL)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用多层螺旋CT(MDCT)研究22例不同程度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CT脑灌注的变化;CT全脑灌注技术与核磁共振质子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应用价值的比较。结果 HAPC随病情加重, 大脑皮质和白质均脑血流量(CBF)呈下降趋势, 除额叶白质和颞叶白质外, 余部位不同病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病情加重,大脑各部位皮质和白质脑血容量(CBV)增加,白质更为显著,且各部位不同病情间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病情加重,大脑各部位皮质和白质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显著增加,各部位不同病情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程度HAPC患者随病情加重(P < 0.05),相对脑血流量(rCBF)降低,除顶叶皮质、颞叶白质和枕叶白质外,各部位不同病情间r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来评价CTP和ASL两者的诊断价值,两条曲线接近,CTP略优于ASL。结论 不同程度HAPC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脑血流减低;血容量增加;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延长;CTP与ASL两种方法效果接近,前者价值略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ABCD3-I评分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兀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对106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按照脑梗死风险程度分级,ABCD3.I评分0—3分为低危组(36例),4—7分为中危组(36例),8~13分为高危组(34例)。结果高危组7,9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7d内:23.5%(8/34)比2.8%(1/36)和5.6%(2/36),90d内:38.2%(13/34)比2.8%(1/36)和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伴有糖尿病、双重TIA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50%、弥散加权成像出现高信号是TIA患者7,90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预测7,90d内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和ABCD3评分(0.914比0.614和0.877,0.869比0.633和0.773)。结论ABCD3.I评分可更好地预测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帮助临床鉴别不同危险级别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措施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老年性脑梗塞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48例临床拟诊脑梗塞的患者,发病24h内行CT16层平扫及CTPI检查,测定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所有病例3-10d后行MRI随访。结果本组中40.9%(18/44)的患者CT平扫显示缺血灶,93.2%(41/44)的患者CTPI显示异常灌注。CTPI发现异常灌注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100%;缺血区CBF减低,MTT、TTP延长,与对照区域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PI能够敏感地反映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老年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在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R灌注成像技术,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肾功能对照研究。测定肾灌注图上各个肾皮质及髓质的信号强度改变,绘制和分析各时间-信号曲线。分析血肌酐量与MR信号强度的关系。结果时间-信号曲线的改变能客观的反映肾功能的变化,血肌酐量与MR信号强度呈明显负相关,能对肾功能作半定量分析,并能对部分病因进行诊断。结论MR灌注成像可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敏感而可靠的评价肾功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