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医史上的著名医家、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国初期,张氏曾在沈阳行医6年,这是他一生中一段十分重要的医事活动。张氏祖先累世业懦,兼习医业。张  相似文献   

2.
张锡纯 ( 1860~ 1933) ,字寿甫 ,河北省盐山县人。累世业医 ,张氏精研中医 ,兼采西说 ,力主中西汇通 ,从理论到临床都作了不懈努力。其著作有《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书在理法方药方面 ,确有发明创新突破前人之处 ,对中医学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 ,故风行全国 ,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现拟将张氏立法用药思想总结归纳于下 :1 立法用药 首重健脾张氏曰 :“脾为后天之本 ,能资生一身。”在其治疗阴虚劳热“资生汤”11方中 ,有 10方皆用台参、黄芪、山药、白术之类以补脾 ,俾脾气健运 ,生化有源 ,诸脏得养 ,其病自除。创立治阳虚的“敦复汤”方…  相似文献   

3.
对张子和汗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生于 115 6— 12 2 8年 ,业医五十余年 ,临证经验极为丰富 ,勇于创新。娴于攻邪之法 ,自成一派。张氏以汗、吐、下三种攻邪祛病的治法 ,“三法兼众法” ,“识练日久 ,至精至熟” ,(《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 ,简写卷二·十三 ,以下同 ) ,综合运用各种攻邪手段和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扩大了应用范围 ,并赋予了新的特点和内容。现将张氏汗法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扩解汗法的概念张氏根据“因其轻而扬之” ,开玄府逐邪气 ,摆脱了传统汗法的窠臼 ,提出凡有疏散外邪统归汗法 ,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  相似文献   

4.
张梅舫(1878—1962年),出身世医之家,张氏第九代传人,近代上海浦东名医。张氏学术上以“内外兼治”著称,精内外科,尤长外科手术,治疗疽、疔、疮、流注、臁疮等疾患,应手取效,医名溢扬。张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创制多种疗效卓著之方药。如专治下肢溃疡的“张氏臁疮膏”,治疗疔疮的“疔疮神验膏”,善医痔疮的“白玉散”等。张氏临床内治,尤长吐泻二法,其发明“喉肿吊痰法”治缠喉风,“八厘散”用生军治痢疾,疗效尤著。其遗著有《张氏验方》、《张氏膏方存稿》、《未折肱汇集医案》等。其手稿书法清秀,理法方药娴熟精当,炮制服法严谨认真,确具名医风范。张氏传略、方技见《川沙县志》和《浦东名医集萃》。  相似文献   

5.
擅治热病和脾胃病的医家张镜人张镜人,名存鉴,生于1923年,上海市人,出身杏林世家。张氏家族自明末迄今执行医业,以擅治热病而著称于江南,张氏为第十二代传人。他幼承庭训,12岁起研读《灵》《素》经文,探索仲景秘奥,背诵本草、汤头。14岁侍父临证,并遍览...  相似文献   

6.
张氏古典仿生按摩法由张氏第一代传人张坚所编,历经200多年历史,长盛不衰,成为本门派的看家之宝。它以心传口授的特殊形式,自成一派风格不同的流派,有它的治疗规律和实用价值,它属气功导引仿生按摩,即患者“自动导引”与医者“被动手法”同时进行,同步效应。张氏古典按摩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效地发扬了中国推拿医学的功力与实力。为了实现先辈人久远的心愿,让张氏古典仿生  相似文献   

7.
吕志杰 《新中医》1991,23(2):4-5
李兰生老师是我院附属医院内科名老中医。笔者跟随李老临证多年,深得教诲,受益非浅。李老年过八旬,业医50余年。年青时曾拜近代名医张锡纯为师,对张氏“衷中参西录”的宗旨心领神会。李老说,衷中参西就是要遵循中医传统的辨证(病)论治的优势,参考西医检查与诊断方面的优点,吸取中西之长,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氏古典仿生按摩法由张氏第一代传人张坚所编,历经200多年历史,长盛不衰。它自成一派风格,患者“自动导引”与医者“被动手法”同时进行,产生同步效应。日本推拿专家小林纯二、伊腾小芳将其拍成VCD片带回日本。使这一中国古典疗法在日本流行开来。为了让张氏古典仿生按摩疗法,造福更多的人,现将其术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9.
张聿青(1843—1905),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一代名医。毕生忙于诊务,著作阙如。传世者,惟门人所辑《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一书。笔者藏有张氏未刻之医案二册,约录500案。张氏覃思博稽,斟酌诸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临床造诣颇深,世称“张氏医法”。临床所用剂型,除汤剂外,膏、丸、散并备。《医案》有膏方、丸方各一卷,惟散剂——张氏称  相似文献   

10.
略论张锡纯运用龙骨牡蛎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盈 《陕西中医》1996,17(3):135-135
<正> 张锡纯临床善用龙骨、牡蛎,且两药往往同用治疗各种疾病。张氏认为两药质相同,性相近,功相似,合用相得益彰,“每能益其功而又补各自之不足”。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略论张氏合用龙骨牡蛎的特点。 1 敛汗 张氏视龙骨,牡蛎为止汗要药,认为“其味咸质粘,最具翕收之力”能收敛元气,止汗液,常与具有酸收之性的山萸肉合用,一般多入复方中,也可重用两药,单独煎服以敛汗。 2 摄血 张氏认为“龙骨,特蛎最能摄血之本源,况龙骨善化瘀血,牡蛎善消坚积,二药  相似文献   

11.
顾维超业医50余载,学验俱丰,对张锡纯学术思想积有心得,尤对张氏大气学说多有发挥,在其升陷汤基础上加红景天、仙鹤草、桑寄生、甘松、山萸肉、炙甘草而创制出加味升陷饮,以加强升陷汤益气升陷、培元固肾、强心敛气、醒神除疲之功。本文结合不明原因消渴和重症肌无力2例验案,介绍了顾维超运用张氏大气学说理论以加味升陷饮治疗慢性病的疗效,由此认为益气升陷法在慢性病中的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张金哲院士在小儿外科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因在临床实践中发明了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而于2000年获得素有小儿外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DenisBrowne奖。张院士对如何做好临床科研有很深的体会和独到见解,他的经验对如何做好科研型临床医生相信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简述镇肝熄风汤之源: 镇肝熄风汤(下简称“本方”),乃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内外中风方”之一。为治“内中风证”(“脑充血证”)而立,具有镇肝熄风之功。张氏云:“按:镇肝熄风汤,实由建瓴汤加减而成”。“建瓴汤”原乃张氏治脑充血之主方,有效方。其曰:“愚十余年来治愈此证颇多,曾酌定建瓴汤一方,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然张氏所创  相似文献   

14.
富阳张氏骨伤正骨技术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经5代相传至今已170余年,其治疗以手法正骨见长,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创伤骨折复杂多变的特征,融汇诸家手法精粹,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正骨与复位技术。其第5代代表性传承人张玉柱先生在传承先贤正骨技术精髓的同时,对张氏骨伤手法开展系统研究,进行整理、完善与规范,形成具有张氏骨伤特色的正骨与复位技术——张氏正骨十二法,本文对其手法定义、操作、适应证、注意事项等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顾泳源 《江苏中医药》2001,22(11):10-11
张锡纯 (1 86 0 - 1 93 3 ) ,字寿甫 ,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名医 ,被誉为医学实验派大师。其“临床用药 ,匠心独运 ,往往一方中用一药至数两 ,或仅以一二药为方 ,力取其专 ,见效尤捷 ,故对于药效体验尤深” (见张铭勋《先祖锡纯公传略》)。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成书于 1 90 9年 )汇集了张氏毕生的用药经验 ,展现了张氏精研医理的才华。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张氏“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的豪迈气概。今就张氏运用龙骨的经验 ,重点介绍其“个人独得之秘 ,为前人所未道者”以供同道借鉴。1 龙骨善利痰龙骨为古代哺乳类动物象类、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学史上所称述的“易州张氏学”,系指宋(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洁古)、元素之子张璧(云岐子)、弟子李杲(东垣)、王好古(海藏)及其再传弟子罗天益(谦甫)这一学派而言。本文试图对“张氏学”的创始者元素学说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为明代著名医家,善用甘温治虚,屡被后世誉为温补大家,然张氏于攻法亦颇重视,称攻为“乱世之兵,必不可无”。从《景岳全书·方阵》所载方剂来看,新旧攻方119张,与他阵方剂的数量比较,相差不远。长期以来医界对其攻法学验重视不够,故本文就张氏用攻作一探讨,以冀更全面地了解张氏的学术思想。一、果敢直率张氏用攻,果敢直率。凡当新病邪气结聚,病本属实,即用峻猛之剂以拔除其根为首务,以免遗  相似文献   

18.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1928年定居天津授徒、行医,至辞世。张氏世代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研读,并随父研习医理。经两次应试不中,弃儒学医,渐闻名乡里,医名远扬。上世纪20年代,张氏被誉为北方医林四大家之一,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氏一生行医数十年,始终以“与古为新”为己任,穷究医理,  相似文献   

19.
(上续“张子和的学说”)张氏所谓汗吐下三法,包括内容很广: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凡上行者皆属吐法范围;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属汗法范围;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凡下行者皆属下法范围。而且张氏“亦未尝以此三法遂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比如说:张氏固然极力反对滥用温朴,主张五谷、五肉、五菜为最好的补养方法,所谓“养生论食补,治病论药攻”,但张氏也认为“病有百变,岂可执方?”“岂有虚不可补,实不可泻之理哉?”掌握或攻或补的前提在于全面地分析“天地寒暑之理,以人  相似文献   

20.
刘兴武 《新中医》1997,29(6):2-4
首先阐述张锡纯“脱分上、下、内、处,概由肝虚所致”的独到见解,及其“救脱般般法,法法不离酸”的论治特点,然后阐述张氏“救脱随事制宜,临证不拘成法”的救治特色。结合有关药物性能,具体剖析张氏制方遣药的精细与严谨。进一步展示其救脱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