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型组配式锥形柄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因假体无菌性松动、股骨侧骨缺损而采用生物型组配式锥形柄行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患者,排除肿瘤、假体感染及随访时间<5年的患者,共收录37例(39髋),其中采用利马股骨翻修柄19例(21髋),林克(LINK)MP翻修柄18例(18髋)。初次置换至翻修时间为4~15年,平均(10±4)年,均为首次翻修。股骨侧骨缺损分型按Paprosky标准:Ⅲa型28髋,Ⅲb型11髋。摩擦界面均使用陶瓷-陶瓷界面。Harri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骨缺损程度分型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6年,其中11例随访6~10年,26例随访超过10年,平均(11.6±2.3)年。两种假体翻修时股骨缺损程度未见明显差异(χ2=0.434; P>0.05)。术前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3±10)分,末次随访为(90±3)分(t=32.334,P<0.05),两种翻修假体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05)。X线随访显示翻修柄骨性稳定者38髋(97.4%),纤维稳定者1髋(2.6%)。假体平均下沉(2.1±2.3) mm(0~10 mm)。随访期间无1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再次翻修。 结论采用生物型组配式锥形柄假体行伴有Paprosky Ⅲa和Ⅲb型骨缺损的股骨侧假体翻修,可获得理想的初始稳定和永久生物学固定,中、远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新疆沙雅县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选取股骨柄松动并伴有股骨缺损且仅翻修股骨柄假体者,排除感染、髋臼假体问题、严重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者,最终纳入病例104例,其中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者归入观察组(n=52),采用水泥型翻修柄者归入对照组(n=52)。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功能评分。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 结果两组随访时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对照组:t=10.045、18.185、15.162,均为P<0.05;观察组:t=13.445、23.741、17.324,均为P<0.05)。两组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48.714,P<0.05;观察组:t=78.556,P<0.05)。观察组随访时Harris评分、ADL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t=5.267、5.205、3.976,均为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8.561,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t=4.917、4.398,均为P<0.05)。观察组优良率(98.1%)高于对照组(44.2%),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13.5%)(χ2=36.728、4.875,均为P<0.05)。 结论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假体松动伴骨缺损的中期随访效果肯定,是一种可行的假体选择方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垫块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1—2014-12对15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翻修。关节髋臼侧翻修原因:髋关节无菌性松动10例,习惯性脱位5例。均采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对假体进行单侧翻修,而双下肢平衡及偏心距均通过假体柄及颈的长度来调节。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12~18(13.6±2.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43.9±10.3)分,术后6个月(80.5±4.6)分,末次随访(85.1±5.2)分,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术后6个月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01;t=30.10,P0.001)。VAS评分:术前(4.4±1.7)分,术后6个月(0.9±0.8)分,末次随访(0.7±0.8)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较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93,P0.001)。术后无一例出现翻修失败,假体与机体骨交界处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患者下地行走步态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及髋关节异常疼痛影响行走,末次随访患髋屈曲均能达到90°,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能正常行走、下蹲。结论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应用3D打印钛合金TTM臼杯、垫块的初始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股骨假体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3—2017-01进行的17例髋关节翻修术,术中采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行股骨假体翻修。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42±2.6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满意,植骨量充足。术前疼痛VAS评分为(8.12±3.22)分,术后6个月为(2.83±1.14)分;术后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64,P0.001)。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4.65±4.32)分,术后6个月为(88.58±8.47)分;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85,P0.001)。结论采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进行股骨假体翻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使用占位器的二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2009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对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未使用占位器的二期髋关节翻修治疗的21位既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28~78岁)进行随访观察。该组患者均采用一期手术取出髋关节假体旷置(未置放占位器),待临床表现及血液中相关炎性指标降至正常时再进行二期翻修,应用配对t检验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患肢缩短水平。 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4.0±2.8)年,术后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4)分,与翻修术前的(48±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 = 25.509,P< 0.01),术后患肢短缩为0.1 cm(-0.20, 0.35)cm(负值代表患侧肢体较健侧增加的长度),与术前4.3 cm(3.85,4.90) cm相比,有显著性差异(Z=-4.016, P < 0.01),术后1例出现再次感染。 结论不使用占位器的二期翻修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具有较高的感染控制率,同时也不会因为髋关节局部软组织挛缩而引起患肢的明显缩短,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选取中山市中医院骨三科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患者9例,全部病例假体固定角度、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出现感染症状的平均时间为(10±3)d,全部病例均进行手术病灶彻底清创,保留关节假体,关节腔内置入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颗粒治疗。术中均进行关节周围软组织冰冻切片明确感染的诊断。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象、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9例中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6例,阴性3例。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1±4)个月,其中8例翻修后伤口愈合良好,假体固定牢固,感染得到控制,1例出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术后髋关节功能得到较大改善,翻修前Harris评分平均(32.0±7.6)分,翻修后Harris评分平均(87.2±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43,P<0.01);翻修后红细胞沉降率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1),翻修后CRP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4,P<0.01)。 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采用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关节腔内置入可吸收载药型硫酸钙颗粒,选择好适应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在髋关节翻修股骨重建中的疗效。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使用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行髋翻修的61例患者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平均(61±7)岁。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6±2.2)年。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和假体松动发生。1例术后2周脱位,经手法复位后未复发。1例术后2年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内固定处理。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10.5505,P =0.000)、3个月(t=12.6154,P <0.05)和6个月(t=16.6196,P <0.05)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t=14.1128,P <0.05;术后3个月t=30.0689,P <0.05;术后6个月t=59.9639,P <0.0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45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为90.2%。末次随访时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58髋(95.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Ⅰ度56髋,Ⅱ度5髋。 结论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2 、Vancouver B3)和股骨近端骨缺损(Parprosky Ⅱ、Parprosky Ⅲ)病例中,采用非组配式带棘锥形长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便、骨长入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骨水泥全涂层长柄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采用全涂层长柄假体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3例患者(53髋)进行随访、分析。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49—78岁,平均62岁。股骨假体采用强生(Depuy)公司全涂层长度为165mm的直柄AML假体10例、全涂层165mm的Solution假体19例和203mm带弧度分左右侧的Solution假体24例。比较髋关节术前术后的Harris评分,x线片评价假体柄有无松动下沉及应力遮挡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8年,平均4.7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37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6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45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人固定。并发症:术后脱位1例,手法复位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感染1例,假体柄明显下沉1例,后两例患者行再次翻修术,末次随访假体柄稳定。随访X线片显示多数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连续亮带及假体柄下沉的患者。结论复杂的股骨侧翻修手术,应尽可能选择非骨水泥长柄假体。特别是股骨干骺端骨质条件差,中段有骨缺损,近端不能获得牢固固定的病例。术中结合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处理股骨中上段中重度骨缺损,中期临床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方法选择、围手术期要点和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7月至2016年6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骨外科9例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符合美国骨肌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定义的患者进行翻修术,其中女6例,男3例;平均年龄(65 ± 6)岁。2例行一期翻修术,7例行二期翻修术。所有翻修术均使用含抗生素骨水泥。二期翻修术中3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4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非关节型占位器。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患膝评分和活动范围进行比较。 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25)个月。关节活动范围术前为(43±5)°,术后(8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P<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3 ± 2)分,术后(7 ±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1)。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为(42±1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84±5)分(t=-127.4,P<0.01)。无1例出现感染复发。 结论应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是治疗初次置换术后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术前仔细的病情评估及正确手术方案选择、术中彻底的感染病灶清理及合适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应用、术后规范的抗感染治疗是获得较满意早期疗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本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73例(73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6例,女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4.40±8.27)岁。髋关节翻修术距离初次人工全髋置换的时间是5~34年,平均8.6年。通过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随访时间、并发症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假体稳定性、骨长入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0.21±4.21)个月。手术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163.25±12.74)min,假体周围骨折组为(187.30±18.85)min,假体周围感染组为(127.35±10.27)min(F=43.89,P<0.01);术中出血量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382.52±47.53)ml,假体周围骨折组为(427.67±61.72)ml,假体周围感染组为(317.83±28.49)ml(F=12.24,P<0.01);平均住院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10.40±3.35)d,假体周围骨折组为(16.31±4.43)d,假体周围感染组为(10.84±2.36)d(F=19.46,P<0.01);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为(24.12±9.75)d,假体周围骨折组为(38.41±12.43)d,假体周围感染组为(31.79±7.39)d(F=13.74,P<0.01);Harris髋关节评分假体无菌性松动组从术前的(46.89±8.6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5.76±6.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P<0.01);假体周围骨折组从术前的(45.90±7.9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90±6.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P<0.01);假体周围感染组从术前(48.12±7.2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8.67±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P<0.01);各组间末次随访评分(F=1.44,P>0.05)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假体周围可以看到明显的骨长入,无假体松动和感染者,植骨处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下沉。[结论]使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长柄假体翻修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21例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7~296 min,术中出血量428~1 24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大腿外侧异位骨化1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分±6分,VAS评分为1. 69分±0. 59分。结论加长柄假体翻修术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的可能原因、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因髓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41例患者。纳入标准: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术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内固定失败,患者有手术治疗意愿。排除标准:无法耐受再次手术,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式,明确或可疑感染。男15例,女26例;年龄49~87岁,平均(71±7)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型4例,Ⅳ型14例,Ⅴ型2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股骨侧骨水泥柄固定7例,非骨水泥柄标准干骺端固定15例,非骨水泥柄远端固定19例。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评分的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大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48,P <0.01;t=4.374,P<0.05;t =10.048,P<0.01)。41例患者在8~86个月、平均(43±16)个月随访期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43±6)分,提高到(83±4)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翻修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2,P<0.01; t=14.713,P<0.01)。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7.8%。 结论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手术失败病例的具体特点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钽金属Jumbo杯重建严重Gross型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关节外科使用钽金属Jumbo杯实施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49~78岁,平均(68± 7)岁。纳入标准:单侧初次翻修(对侧髋关节正常);翻修原因均为无菌性松动;Gross Ⅲ型和Gross Ⅳ型使用Jumbo杯翻修。排除标准:缺血性骨坏死;假体与宿主骨接触面积<30%;任何原因导致的失访。观察其髋关节Harris评分、髋臼外展角变化、髋臼旋转中心(水平及垂直方向位移)变化等情况及并发症,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对手术前后计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4)个月。没有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只有1例患者于术后5 d后脱位,腰麻下闭合复位,术后皮肤牵引4周,至末次随访未发生脱位。术前Harris评分(32.8±4.8)分,末次随访时(87.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6,P<0.05)。髋臼外展角和位移变化分别小于4°和4 mm,患侧髋臼中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末次随访时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P<0.05;t=5.53,P<0.05)。末次随访时健患侧髋臼旋转中心位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5;t=0.44,P>0.05)。术后髋臼旋转中心相比术前得到明显改变,与健侧相比差异不明显,基本重建了正常的髋臼旋转中心。 结论钽金属Jumbo杯增加与宿主骨接触面积,假体植入技术简单,减少植骨量,最大限度恢复旋转中心,臼杯骨长入快,可以取得显著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彻底清创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8例人工髋关节感染行二期翻修患者的资料。26例为首次翻修,1例为第2次翻修,1例为第3次翻修。22例全髋翻修,6例半髋翻修。患者均行一期清创,取出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植入自制关节型万古霉素骨水泥假体,术中局部及术后全身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翻修假体。末次随访根据Harris评分、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72个月。22例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除2例自然死亡外,其余20例未出现感染复发;3例单纯髋臼翻修患者中有1例术后感染复发,3例单纯股骨柄假体翻修患者中有1例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31.55±2.71)分提高至(75.54±3.44)分,ESR由术前(36.5±5.4)mm/1h下降至(20.4±3.6)mm/1h,CRP由术前(72.4±20.5)mg/L下降至(12.8±8.4)mg/L。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0.52±1.23)分,ESR较术前下降(15.1±1.6)mm/1h,CRP较术前下降(54.6±9.6)mg/L。除第3次翻修患者术后13个月出现假体松动外,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假体下沉,松动、骨溶解等。结论人工髋关节感染二期翻修时,全髋关节翻修清创彻底,临床效果较好。无明显禁忌时应尽量将假体、骨水泥、感染坏死组织完全取出,必要时可行股骨开窗术,以减少感染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髋关节炎62例(66髋),纳入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排除脊柱畸形严重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的差异,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1.272,均为P>0.05)。末次随访平均(25±11)个月,所有患者均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61±14)分,术后平均(97.8±2.9)分。后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59.3±14.3)分,术后平均(97.4±3.3)分。两组组内术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t=14.229、14.729, 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16, P>0.05)。术后X线片两组均无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等征象,未发生术后并发症。 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骨缺损的处理、假体的选择及根据,观察翻修的术后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8年6月,本组共对72例患者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翻修术所置换的假体包括,普通金属杯加内衬45例,大头臼杯15例,Cage加聚乙烯臼杯9例,聚乙烯臼杯3例;普通柄43例(其中12例应用骨水泥固定),加长柄29例(其中5例应用骨水泥固定,7例为组合型柄)。39例假体柄取出容易,20例假体柄取出困难。13例假体臼、17例假体柄使用骨水泥固定,其中10例臼及柄均使用骨水泥固定;55例假体臼、32例假体柄植骨,其中28例假体臼及柄均植骨。结果平均随访31.7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9.4(9~58)分,术后平均92.0(65~99)分。无感染或脱位患者。结论(1)无菌性松动、关节感染和医源性错误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2)股骨假体柄取出困难和严重骨质缺损是髋关节翻修术中常见的难题;(3)应用松质骨骨块、颗粒骨和骨屑混合打压植骨,尽量多用自体骨填补缺损,而少用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4)假体的选择主要依据是骨质缺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真臼范围内以及适度上移放置对患者功能和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排除标准: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失联及不能完成随访各1人,实际纳入随访24例,男5例,女19例;术时年龄36~80岁,平均(62±11)岁。左髋7例,右髋17例。其中Crowe I型10例、Ⅱ型8例、Ⅲ型6例。长期随访分别评估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行骨盆正位、患侧股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情况,年龄、随访时间、评分以及手术相关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 结果本次随访时间平均(80±2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平均评分由术前(43±13)分提高至(91±13)分(Z=-5.867,P=0.000),而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58±13)分降至(10± 4)分(Z =-5.957,P=0.000)。术前患肢与对侧比较平均短缩(10±5)mm,术后患肢短缩减小至(5±4)mm(Z=-4.525,P=0.000)。末次随访患者未出现影像学上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及下沉。髋臼假体上移距离为3~15 mm,其中髋臼假体上移0~5 mm者8例,上移6~10 mm者7例,上移11~15 mm者9例。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rris:Z 1=-3.366,Z 2=-5.355,Z 3=-3.524;WOMAC:Z 1=-3.602,Z 2=-3.144,Z 3=-3.373;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采用放置在真臼范围内或者小于15 mm的适度上移放置,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Wagner SL翻修型股骨柄在人工髋关节翻修中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Wagner自锁式无骨水泥固定型翻修股骨柄对31例患者(共31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41~75岁,平均63.2岁。髋关节翻修术距离初次人工全髋置换的时间是1~20年,平均65.3个月。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25例,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6例,均为第一次翻修。结果 31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0.5~6年,平均为2.7年。患者手术后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在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假体松动和感染,假体周围可以看到明显骨长入。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髋部疼痛症状,因此未做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36.24±8.27)分提高到(83.78±4.92)分,Merle D’Aubigne评分由(2.54±5.38)提高到(13.42±3.26)分,VAS疼痛评分由(7.32±0.72)分减低到(1.26±0.61)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Wagner S"L"型翻修股骨柄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地缓解疼痛,改善了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髋关节翻修病例亦逐年增加。髋关节翻修术是关节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手术失败。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右侧12例、左侧8例;术前Harris评分为20~62分,平均(45.8±3.2)分。翻修手术:人工股骨头翻修术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15例;翻修手术时间距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间:5~20年,平均11年。术后及随访行双髋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65~94分,平均(84.5±3.1)分。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移位及臼杯松动。结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操作关键是假体取出及翻修假体的顺利安放:术前应备好多种类型髋臼假体,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术中髋关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必须对骨缺损进行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和翻修假体的选择.[方法]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15例(15髋),按二期置入假体的类型分为:A组骨水泥型9例,B组非骨水泥型6例.术后随访9~ 46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人工关节脱位,治疗前Harris评分A组为38.8分(22 ~ 48分),B组为40.5分(25 ~55分),二期翻修后Harris评分A组为86.9分(68 ~90),B组平均为90.2分(79 ~94分).[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实验室检查以及髋部骨质和软组织情况等综合因素,选择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翻修假体,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