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百日咳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及时诊治、减少重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4例百日咳住院婴幼儿临床资料,按收治病房分为普通组及ICU组。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进入ICU治疗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中普通组106例,ICU组38例;男69例,女75例;中位年龄2月龄,<3月龄的ICU病例32例(84.2%,32/38)。102例患儿未接种白喉-破伤风-百日咳(DTP)疫苗。最常见症状为咳嗽(99.3%),其次是发绀 (45.1%)、发热(31.9%)和气促(27.8%)。最常见并发症为肺炎(70.1%),其次是呼吸衰竭(24.3%)、脓毒性休克(10.4%)、胸腔积液(9.7%)和肺动脉高压(9.0%)。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WBC)和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其中19例WBC>50.0×109/L。入ICU患儿占26.4%(38/144),总体病死率9.0%,ICU组病死率34.2%。百日咳患儿进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结论 重症百日咳患儿主要发生在<3月龄的婴幼儿。WBC>30.0×109/L;气促,呼吸>70 次/min(≤1岁),>60次/min (>1岁);心率>180次/min(≤1岁),>160次/min (>1岁);发绀和血氧饱和度<0.90是百日咳患儿进入ICU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关注百日咳患儿以上特征,早期识别重症,尽早进入ICU管理。  相似文献   

2.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病房临床诊断的化脓性脑膜炎148例患儿进行系统回顾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标准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热、精神反应差、抽搐是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单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住院时间、瞳孔对光反射减弱、瞳孔不等大、血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和血钙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抗生素应用、激素治疗等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瞳孔不等大、入院时末梢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和蛋白水平、血钠对预后有指示意义。结论影响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是瞳孔不等大、入院时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脑脊液糖≤1.5 mmol/L、脑脊液蛋白>1 000 mg/L、血钠<135 mmol/L。对有预后不良因素者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判别意义及对手术时机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行阑尾切除术并同时检测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RP的患儿206例,根据术后病理类型分为坏疽性阑尾炎组(53例)和非坏疽性阑尾炎组(153例),将206例患儿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分析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坏疽性阑尾炎组和非坏疽性阑尾炎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水平是判断小儿坏疽性阑尾炎的危险因素(P =0.000,OR=1.071);ROC曲线显示CRP对判断小儿坏疽性阑尾炎的作用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计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0.659、0.599),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4.4 mg/L,敏感度75.5%,特异性93.5%.结论 CRP水平有助于判别小儿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可以作为选择是否手术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Shi H  Wang HW  Cheng PX  Hu XF  Liu QJ  Wan LJ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1):812-817
目的对13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OJIA)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SOJIA合并MAS患儿可能触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90例SOJIA患儿并发MAS13例(14.4%),男10例,女3例。全部患儿处于SOJIA活动状态;3例可能为药物触发;8例MAS发生前存在感染。全部患儿均持续高热;肝大12例(92.3%);凝血功能障碍10例(76.9%);神经精神系统功能障碍8例(61.5%)。MAS发生时全部患儿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较发生前显著下降;5例(62.5%)血清铁蛋白(SF)≥10000μg/L;8例(72.7%)血纤维蛋白原(Fib)≤2.5g/L;9例(69.2%)甘油三酯(TG)≥2.5mmol/L。结论MAS是SOJIA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原发SOJIA活动性、药物以及感染是MAS的重要触发因素。肝脏显著增大、出血倾向和神经精神系统功能障碍是MAS最具鉴别意义的临床指标。血WBC、PIJT和ESR较基础值急剧下降、SF急剧升高、Fib减少以及TG升高是MAS重要的临床实验室指标。早期有力的干预治疗决定MAS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通过比较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和一般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旨在为儿童RMPP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MPP住院患儿7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RMPP组(n=152)和MPP组(n=551)。对两组患儿在基本情况、临床表现、感染指标和心肌酶谱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MPP组入院第1天的热峰高于MPP组(P < 0.01);听诊哮鸣音的比例则低于MPP组(P=0.009)。RMPP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MPP组(P < 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MPP组(P < 0.05)。RMPP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MPP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峰和LDH水平与儿童RMPP密切相关(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热峰和LDH诊断儿童RMP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和0.637。在 ≤ 2岁患儿中,当临界值取LDH为400 U/L时,诊断儿童RMPP的灵敏度为52.63%,特异度为54.84%;在 > 2岁患儿中,当临界值取LDH为335 U/L时,诊断儿童RMPP的灵敏度为69.92%,特异度为51.55%。结论 RMPP患儿早期高热,且伴随多种实验室指标异常;尤其在 > 2岁患儿中,血清LDH水平升高对儿童RMPP具有较高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心肺衰竭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及风险评分系统,为心肺衰竭患儿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住院的19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心肺衰竭组和非心肺衰竭组。以性别、年龄、最高体温、心率、呼吸、血压、EV71感染、皮疹、嗜睡、频繁呕吐、呼吸节律、肢体无力、抽搐、出现皮疹至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随机血糖等17项临床指标作为发生心肺衰竭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模型并进行预测,用灵敏度、特异度、一致率和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最高体温、频繁呕吐、随机血糖和呼吸节律不规整4个因素为手足口病发生心肺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94。根据该模型,对现有的数据进行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94.12%(64/68),特异度为97.71%(128/132),一致率为94.48%(192/199)。结论手足口病心肺衰竭模型可定量评估手足口病患儿发生心肺衰竭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在行心脏手术前血浆中的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浆浓度,绘制ROC曲线分析其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探讨0~5岁经年龄分层前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 failure,CHF)患儿血浆NT-proBNP诊断界值.方法 测定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CHD术前患儿(试验组)及10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血浆NT-proBNP,合并CHF的CHD患儿(CHF组)经年龄分层又分为0~1岁组、~3岁组和~5岁组,探讨各自的NT-proBNP诊断CHF的界值.结果 100例CHD患儿中,34例符合改良Ross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试验组在年龄分层前按照ROC曲线选取的NT-proBNP诊断CHF界值为502 ng/L,经年龄分层后0~1岁组、~3岁组、~5岁组的NT-proBNP诊断CHF界值分别为552 ng/L、449ng/L、349 ng/L.结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合并CHF的CHD术前患儿经年龄分层后0~1岁组、~3岁组、~5岁组的NT-proBNP诊断CHF界值分别为552 ng/L、449ng/L、349 ng/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粪污染羊水(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MSAF)新生儿发生重度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的临床特征及预警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Ⅲ°MSAF住院的新生儿295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并发MAS分为无MAS组(n=199)、轻度/中度MAS组(n=77)和重度MAS组(n=19),回顾性收集3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血气分析结果、感染指标、母亲围生期临床资料等进行分析,并比较3组患儿出生后的呼吸支持方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AF新生儿发生重度MAS的预警因素。结果295例MSAF新生儿中32.5%(96/295)发生MAS,其中20%(19/96)为重度。重度MAS组出生5min Apgar评分低于轻度/中度MAS组及无MAS组(P<0.05),脐动脉血乳酸水平高于轻度/中度MAS组和无MAS组(P<0.05),生后1h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高于无MAS组(P<0.017)。重度MAS组患儿79%(15/19)出生无活力(其中13例行胎粪吸引术),100%在24h内开始机械通气。生后1 h外周血IL-6水平>39.02 pg/mL及生后1 h白细胞计数>30.345×10^(9)/L为MSAF新生儿发生重度MAS的预警指标(P<0.05)。结论胎粪吸引不能完全阻止MSAF新生儿严重MAS的发生;重度MAS患儿在出生早期即发生严重呼吸窘迫需要机械通气。监测脐动脉血乳酸及生后1 h外周血IL-6水平、白细胞计数有助于预警MA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心肺衰竭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及风险评分系统,为心肺衰竭患儿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 - 2011年9月住院的19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分为心肺衰竭组和非心肺衰竭组.以性别、年龄、最高体温、心率、呼吸、血压、EV71感染、皮疹、嗜睡、频繁呕吐、呼吸节律、肢体无力、抽搐、出现皮疹至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随机血糖等17项临床指标作为发生心肺衰竭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模型并进行预测,用灵敏度、特异度、一致率和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最高体温、频繁呕吐、随机血糖和呼吸节律不规整4个因素为手足口病发生心肺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94.根据该模型,对现有的数据进行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94.12%(64/68),特异度为97.71%(128/132),一致率为94.48%(192/199).结论 手足口病心肺衰竭模型可定量评估手足口病患儿发生心肺衰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川崎病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价值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1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657例,根据是否出现严重器官系统损害或生命体征不平稳分为重症组18例,普通组639例。匹配后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丙种球蛋白应答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及住院时长等资料的差异,采用逐步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发生重症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并绘制单因素及联合预测ROC曲线。结果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重症组患儿18例,普通组患儿36例,两组多浆膜腔积液、丙种球蛋白无应答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钠、血清钾、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心房钠尿肽前体及蛋白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及血钾降低是发生重症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P<0.05);三者联合应用预测发生重症川崎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80.00%,预测界值分别血清钾3.7 mmol/L、C反应蛋白104.7 mg/L及降钙素原1.11μg/L;三项联合指标预测价值大于C反应蛋白或降钙素原单个指标(P<0.05)。结论重症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发生多浆膜腔积液及丙种球蛋白无应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及血钾降低是发生重症川崎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比较B型脑钠肽( B 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 )、N端脑钠肽前体(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价值,优化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4例出生后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53例和对照组71例,48 h内股静脉穿刺采血检测并比较,将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BNP、NT-proBNP与窒息患儿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计算BNP、NT-proBNP对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诊断效能。结果心衰组患儿BNP[(835.8±154.7)pg/ml vs.(235.4±38.5)pg/ml]、NT-proBNP(25903.8 pg/ml vs.6974.5 pg/ml)、心肌肌钙蛋白T[(0.21±0.06)ng/ml vs.(0.11±0.03)ng/ml]、CK-MB[(61.3±11.7)U/L vs.(40.8±9.5)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NP、NT-proBNP与窒息新生儿发生心力衰竭密切相关( ORBNP =3.013,P﹤0.001;ORNT-proBNP =3.808,P=0.006);BNP、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明显负相关( rBNP =-0.650,P =0.007;rNT-proBNP =-0.721,P ﹤0.001)。ROC曲线提示BNP、NT-proBNP对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诊断效能分别为0.868、0.911,截断值分别取268.8 pg/ml、3972.3 pg/ml时诊断一致性最高。结论血浆BNP与NT-proBNP均是反映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效特异性指标,对新生儿心力衰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相比较而言NT-proBNP 的早期诊断意义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早期川崎病患儿与过敏性紫癜(HSP)、呼吸道感染患儿、健康儿童的MMP-9水平,并分析MMP-9与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MMP-9、ESR和CRP诊断川崎病的截断值(cut-off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曲线下面积,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优势。结果早期川崎病患儿血浆MMP-9水平升高,并高于HSP、呼吸道感染患儿和健康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浆MMP-9为90.23 ng/ml时,诊断川崎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3.3%、86.4%和0.904;ESR以56.5 mm/h时,分别为95.8%、66.1%和0.807;CRP以27.55 mg/L时,则分别为83.3%、74.6%和0.789。MMP-9在诊断效能上优于CRP和ESR。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血浆MMP-9水平明显升高,在截断值为90.23 ng/ml时诊断川崎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患儿临床和支气管镜下特点,并分析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TBTB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年内最后1次支气管镜结果分为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n=34)和无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n=5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TBTB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儿童TBTB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预测价值。 结果 92例TBTB患儿主要症状为咳嗽(90%)、发热(68%);<1岁组患儿气促、喘息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8)。胸部CT常见改变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90%)、气管支气管狭窄或堵塞(61%)。TBTB镜下以淋巴结瘘型为主(77%)。所有患儿均行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4%。随访1年,34例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比无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TBTB的诊断时间和启动介入治疗时间均显著延迟(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TB诊断时间与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密切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TBTB诊断时间取92 d是预测TBTB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为0.707,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75.9%。 结论 TBTB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岁患儿临床症状更重。对胸部影像学提示气道受累的肺结核患儿应警惕TBTB发生。TBTB诊断延迟与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发生相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25(4):381-387]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建立诊断川崎病(KD)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考察其诊断性能。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电子病历系统中出院诊断为KD的连续病例和待鉴别发热疾病病例,使用R 3.2.3软件中的随机抽样函数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截取病历中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共51项信息,单因素分析后提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以此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和BP神经网络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905例KD患儿和438例待鉴别发热疾病患儿进入数据模型分析,训练集1 042例,其中KD 700例,待鉴别发热类疾病342例;测试集301例,其中KD 205例,待鉴别发热类疾病9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项信息。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有16个变量纳入最佳回归方程。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分别有37、24和1个节点。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为84.1%和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1和0.89;BP神经网络模型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为96.4%和86.0%,ROC曲线下面积为0.94和0.92;2个模型的敏感度均很好,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特异度优于Logistic回归分类模型。结论:本文建立的BP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对KD有较好的诊断辅助功能,有待进一步通过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发新生儿肺出血(N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MAS并发NPH患儿(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住院未并发NPH的MAS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观察组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气漏综合征及休克的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C反应蛋白和氧合指数(OI)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OI值早期诊断NPH的ROC曲线下面积0.959(95%CI:0.929~0.988,P < 0.001),临界值为10.05,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96.7%。在治愈出院的患儿中,观察组的呼吸机时间、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结论 MAS并发NPH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气漏综合征和休克的发生率更高;OI值或可作为MAS并发NPH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寻其临床特点以及相关的死亡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早期识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进行临床特征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其中严重脓毒症死亡患儿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脓毒症患儿中7例为脓毒症,29例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与严重脓毒症患儿比较,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碱剩余(B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脓毒症时,休克发生率高达80.56%;严重脓毒症患儿的病死率达58.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相关变量为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受累脏器数、机械通气时间。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脓毒症时,PCIS和BE值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脓毒症的休克发生率高、病死率高,MODS受累脏器数、机械通气时间是其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严重脓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78例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以预后为因变量,基础变量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对纳入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各变量进行预后评价,对具有预测价值的变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特异性预测,以曲线下面积(AUC)>0.5为具有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到严重脓毒症患儿178例,其中包括有脓毒性休克、脓毒症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血白蛋白、血尿素氮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筛选发现肌酐、乳酸、前降钙素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变量,通过ROC曲线发现肌酐敏感度0.736、特异度0.745、临界浓度148.5 mmol/L、AUC 0.625;前降钙素原敏感度0.679、特异度0.904、临界浓度16.7 ng/L、AUC 0.865;乳酸敏感度0.786、特异度0.862、临界浓度3.70 mmol/L、AUC 0.875,对预后具有预测价值,而且前降钙素原与乳酸的拟合度较好,特异度高于肌酐。结论 肌酐、前降钙素原、乳酸是影响儿童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利于疾病早期认识和诊断,改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重症监护室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间发生的52例先心病术后合并脓毒症患儿和1∶2配对的104例非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年龄、性别、术前感染、延迟关胸、膈肌麻痹、二次开胸、长时间体外循环、留置多个有创导管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先心病术后合并脓毒症患儿休克发生率高、功能受累脏器数目多,住院及ICU滞留天数长,病死率高,较非脓毒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2%vs.6.73%,(3.5±1.1)个vs.(1.1±0.7)个,(35.1±11.2)d vs.(11.3±3.1)d,(21.3±7.1)d vs.(7.1±2.3) d,19.23% vs.4.81%,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感染、延迟关胸、二次开胸、留置多个有创导管,膈肌麻痹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OR值(95%CI)分别为10.53(1.73,64.22)、26.66(2.69,263.83)、19.47(1.87,203.02)、4.99(1.361,8.31)、8.32(0.12,16.46)(P<0.05)。结论小儿先心病术后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术前合并感染、延迟关胸、二次开胸、留置多个有创导管及膈肌麻痹。脓毒症患儿较非脓毒症患儿临床转归差。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预警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本院7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7%,以硬膜下积液和脑积水最为常见。早期并发症与发病年龄、是否伴昏迷、是否出现惊厥、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糖定量密切相关。其中,发病年龄≤12个月(OR=11.867,95%CI:2.592~54.33 P〈0.01)和脑脊液糖≤1.5 mmol/L(OR=14.088,95%CI:3.173~62.54 P〈0.01)是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发病年龄和脑脊液中糖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