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80例小儿腹腔镜下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复发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主要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疝囊部位、疝环口直径等因素。 结果有8例患儿在术后3~12个月发生复发情况,复发率为4.44%,且复发的患儿年龄均≥5岁;分析结果表明斜疝患儿年龄、结扎线类型及内环口直径均是其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为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时不宜选择可吸收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斜疝患儿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306斜疝患儿临床资料,对影响患儿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6例患儿(401侧)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3.24%。单变量分析显示,斜疝患儿的年龄、内环口直径和结扎线的选择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有关(χ~2=6.275、9.145、11.371,P=0.043、0.010、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用可吸收线结扎是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66,95%CI=1.432~8.389;OR=1.988,95%CI=1.237~3.194;OR=1.089,95%CI=1.015~1.168,均P0.05)。结论:年龄与内环口直径较大以及可吸收线的使用是导致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应考虑改良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加强术后监护,并避免使用可吸收线,减少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脐内侧襞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斜疝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对110例(140侧)儿童实施了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对于300例(405侧)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中,对有疝复发危险因素的47例患儿,加做脐内侧襞瓣覆盖加强内环口.结果 B组具有疝复发危险因素患儿47例,经腹腔镜脐内侧襞腹膜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A组随访2~122个月,平均56个月,4例复发(2.8%).B组随访5~74个月,平均34个月,尚未见复发.二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合并脐内侧襞瓣覆盖内环口疝修补术是安全可靠的,对有选择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以及青少年腹股沟斜疝有进一步降低疝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式及内环口直径(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儿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辅助双钩疝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应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皮穿刺并于腹膜外行疝内环口结扎术的44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221例采用腹腔镜下双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双钩针组),22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腹腔镜下单钩疝针内环口结扎术(单钩针组)。2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完成,对比2组患儿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双钩针组、单钩针组单侧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12.42±1.60)min、(18.32±2.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50)min、(24.39±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55±0.69)d、(2.63±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钩针组回访至今无并发症,未见复发。单钩针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6个月出现穿刺部位线结反应,另有1例患儿同侧腹股沟斜疝术后1年复发。 结论双钩疝针用于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不仅具有手术操作方法简单,能够注水分离腹膜组织,不会结扎腹壁组织或者遗留局部的腹膜间隙等优点,而且完全能够保证在腹膜外间隙行结扎内环口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比较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股沟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股沟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及术后疼痛感、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1~3分患者比例更高,7~10分患者比例更低;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情况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较好,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治疗小儿复发性斜疝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复发性斜疝。方法 :回顾分析腹腔镜下 12例小儿复发性斜疝未闭内环口高位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下小儿复发性斜疝未闭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平均手术时间 15~ 2 5min ,住院天数 2~ 4d。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行小儿复发性斜疝未闭内环口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复发性斜疝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2月,对26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施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二孔法经腹腔内内环口缝扎,28例同时将脐正中襞(或脐内侧襞)与内环口周围的腹横筋膜缝扎,10例同时将腹横筋膜及腹内斜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扎。结果260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单侧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22min。259例随访2~23个月,平均11.6月,无脐戳孔疝,无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无肠粘连梗阻等并发症;术后5个月复发1例(0.4%)。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创伤小,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建立气腹(压力8~10 mmHg),脐上5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放置30°腹腔镜,于脐水平线对侧腹直肌外缘3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约2 mm微小切口,经此切口刺入带7号丝线的GraNee针(卡钩针),沿内环口的外半周用缝荷包法缝合腹膜,至内环口下方,打开卡钩针,取下缝合线,闭合卡钩针,取出,再次刺入,沿内环口内半周缝合,至与第1针汇合时再次打开卡钩针,将腹腔内留置的缝线置于卡钩针的针孔内,闭合卡钩针并退出,将缝线带出腹腔,体外打结。结果 55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每侧手术时间2~5 min,平均3 min。3例因肠管胀气明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而中转开放手术。97例患儿对侧存在隐匿性疝,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426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3例术后7~16 d复发,分别于术后3~6个月再次行腹腔镜下疝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未再复发;1例术后3个月出现线结异物反应,给予换药处理,6个月后拆除缝线,斜疝未复发;无阴囊红肿及阴囊积气病例。结论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腹腔镜下单孔法及双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探讨腹腔镜下单孔法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优势。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分别采用腹腔镜下双孔法及单孔法缝扎腹股沟斜疝单侧疝囊内环治疗,每组各收治40例,年龄在6个月到5岁范围。结果 在缝合正常大小内环口的病例中,腹腔镜下单孔法缝扎单侧内环口操作时间平均为11.8 min(手术用时范围10~13 min),双孔法操作平均时间为12.3 min(手术用时范围11~14 min);而在缝合较大内环口的用时时间上,单孔法手术用时明显较双孔法手术时间短(11.3 min,14.23 min)。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3个月~1年),手术患儿均无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 相比较腹腔镜下双孔法高位结扎腹股沟疝疝囊,采用腹腔镜下单孔法高位缝扎腹股沟斜疝疝囊,不仅具有美观、创伤小的优势,同时操作时间较短,更适合治疗较大内环口的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12年3—9月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163例。于脐环下方置入5mm腹腔镜,采用自制疝气针,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爱惜康0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果术中过程顺利,59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手术时间单侧5—10min;双侧10—15min;术中出血量0.2—2ml。术后恢复平稳,均于术后第2天出院。无精索、输精管损伤及术后阴囊血肿等。163例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无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单通道完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可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斜疝。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正中襞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环口治疗105例腹股沟斜疝(其中嵌顿疝32例,双侧疝25例,开放手术后复发疝6例)。两孔或三孔法,腹腔镜下找到患侧内环口,带线针缝合内环口内半周腹膜和外半周腹膜,使疝环口成一荷包缝合,打结后用带线针将脐正中襞缝合覆盖疝内环口及周围。结果10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10~25min,平均15min;双侧疝手术时间20~35min,平均25min。术中无出血,住院2~3d。术后恢复顺利,无肠粘连、腹腔感染、阴囊血肿。105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及脐正中襞覆盖疝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缝合法与疝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缝合法(缝合组)与疝针法(疝针组)结扎疝囊,每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缝合组中复发1例,发生阴囊气肿2例、鞘膜积液2例、皮下血肿2例,共发生并发症7例;疝针组发生鞘膜积液、阴囊气肿各1例,无复发、皮下血肿发生,共发生并发症2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缝合法与疝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疝针法操作更为简便,且容易掌握;术者可根据自身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均低于成人平均水平,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内环缩窄术治疗青少年腹股沟疝效果令人满意。为进一步降低术后复发率,很多医院治疗青少年腹股沟疝时引入补片疝修补技术,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这种改变是有益或必须的。腹腔镜经皮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青少年腹股沟疝的重要术式,然而其与开放手术行疝囊结扎不同,应用可吸收线结扎可能会成为疝复发的高危因素。对于有经验的医生,青少年腹股沟疝手术并发症中,复发并不是一个严重问题,针对复发采取的措施必须综合考虑,且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97例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价值. 方法单侧斜疝72例,双侧斜疝25例,采用自制缝合套管针行内环口腹膜下环周缝合,达到疝囊高位结扎. 结果 97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单侧10 min,双侧16 min.术后住院1 d,无并发症.70例随访2~60个月,平均31个月,无复发. 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